从情感共鸣、表现手法和主题延伸3方面,浅析《大话西游》的魅力
《大话西游》是由周星驰主演,在豆瓣上排名第一名的华语喜剧电影。
有人将其奉为周氏喜剧电影的巅峰之作,而在当时,这部电影却一度扑街。
直到1998年,网络在内陆兴起,青年们才发现还有这样一部天马行空的作品,大量的解读文章也扑面而来。
《大话西游》迅速风靡华语电影世界,周星驰一度被誉为后现代解构主义大师,虽然导演周星驰和刘镇伟压根没想那么多。
但导演的本意已经不再重要,《大话西游》已经符号化,它已成为观众理解爱情、成长、人生的一部经典影片。
《大话西游》的故事范式和主题具有很强的普遍性,电影情节映射的现实,极易引发观众共鸣,产生情绪上的感慨。
「不带金箍如何救你,戴上金箍如何爱你」,电影中多处类似的矛盾与遗憾,都将现实中的观众打成筛子。
年少时的爱、未完成的理想、生活的强迫…….,遗憾竟是人生的主旋律。
今天我就以遗憾为切入点,聊聊电影的情感共鸣、表现手法及其超现实的意义。
01
影片中有哪些遗憾?为何能引发共鸣?
《大话西游》名为喜剧,实则悲剧,它的故事内核是几个遗憾的前后串联。
1.未完成情结:错过的人,让人无比怀念
《大话西游》的整个故事,充满了错过。
孙悟空是至尊宝的时候,他没有法力救回自己的娘子;当紫霞爱他的时候,他却只爱心心念念的白晶晶;
当他爱紫霞的时候,紫霞却被牛魔王所困;他救了紫霞,却又背上金箍咒的限制。
现实中,我们也生活在这样的错过里。
你爱一个人,可他不爱你;有人爱你,可你不爱他;当你终于明白谁是真爱时,生活却又逼着你只能向前走。
对的人总是成为过客,未写完的故事终究成为遗憾。
而那从未达成的遗憾,终究会成使人念念不忘,总是潜意识的想要去弥补。
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当人们看到有小缺口的图形时,会条件反射地想去补全它,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图形。
在完形心理学中,这个概念被描述为“未完成情节”。
《大话西游》表现出的遗憾,就成功的激发了观众的“未完成情节”,让人不自主的想要去补全心中的缺口,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2.双重束缚:得到与放弃的悖论
得益于十三娘的剑,至尊宝打开了心结,戴上了金箍咒去救唐僧和紫霞。
与牛魔王大战时,遭受牛魔王的偷袭,为了挡住牛魔王的偷袭,紫霞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去挡叉。
孙悟空想要去救受伤的紫霞,头上的金箍咒却即时发难,最后他只能看着紫霞飘落消失。
不带金箍如何救你,戴上金箍如何爱你。
做是遗憾,不做也是遗憾,双重束缚的困境,几乎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双重束缚是1956年,著名英国心理学家葛雷格里. 贝特森提出的关于精神分裂症病因的理论(Double Bind Theory)。
指一个人面对刺激,不论做出如何反应,都会得到拒绝或否认,陷入两难的境地,精神分裂症状就是这种痛苦的表达。
生活中的遗憾,不也是在这样的两难境地中酝酿出来的么?
要想奋斗更好的生活,就必须牺牲陪家人的时间;想要逆袭成长,就得牺牲身体的健康……
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两难抉择的时刻——放下“武器”不能保护他,拿起“武器”不能拥抱他。
人的遗憾几乎都来自得到与放弃的悖论,《大话西游》用戴与不戴金箍咒,成功戳中观众的痛点。
3.“超级英雄”的无奈转身:谁能逃脱尘世的桎梏?齐天大圣终究是只“猴子”
电影结尾,孙悟空借着夕阳武士的身体,对紫霞说出心里话送上最后一吻后,转身西天取经了,从此以后,紫霞只会是他心里那滴藏得最深的泪。
纵然是齐天大圣这样的超级英雄,也不会有什么能够改变悲剧结局,可以两全的神通。
世俗从未赋予谁超出世俗桎梏的能力,因为这是一个逻辑悖论。
越长大越明白,其实孙悟空和城墙下普通人一样“惨”,也只能站在墙下仰望中城墙上的主角,渴望自己能有他们的境遇和命运。
尘世的桎梏竟是那样的残酷,超级英雄也无可奈何。
现实中我们的遗憾,不也正如孙悟空一样么?
年少时意气风发,渴望自己能从一群猴子中进化,成为能摘月亮的齐天大圣,成长之后才明白,天上的月亮跟水中的月亮一样,可望而不可即。
现实从来不能赋予我们超脱现实桎梏的能力,就像上帝造不出自己搬不动的石头。
我们只能隐去内心的桀骜与现实和解,在社会规则之下逐渐活成别人口中的“狗” ,这种带有牺牲的和解,所蕴含的无奈和遗憾,是《大话西游》最引人引发共鸣的地方。
02
对比艺术在影片中的运用
《大话西游》的后半段一直有股淡淡的忧伤,像流水一般清凉,仿佛是在一层一层揭开悲剧的面纱。
导演使用了对比艺术,一点一点的让遗憾和无奈凸显,展现出悲剧的内核。
对比艺术,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重,形成相符现场各行的比照和呼应效果。
使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大话西游》的艺术对比有以下两点:
1.类似语言,不同情境下的对比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后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这段经典的告白词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内容相同,情景却是大不相同。
第一次是至尊宝为了骗月光宝盒说的假话,第二次是看见自己的心之后说的肺腑之言。
逢场作戏的虚假和含情脉脉的真情对比,凸显的是爱情的遗憾。
爱情来的时候我们都不懂爱情,懂得爱情后却失去了可以相爱的时间,爱情的遗憾大多如此。
“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身披金甲圣衣,踩着七色的云彩来娶我。”
这段台词,在电影中也出现了两次。
前者是紫霞满怀憧憬的等待,后者则是弥留之际的无奈感慨。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人物内心的绝望与美好幻想紧紧的交织在一起,最大程度的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同时也通过前后的对比,把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遗憾,充分的展现了出来。
这一秒是希望,下一秒却是绝望,在命运的轮盘之下,我们没有一个敢说自己是赢家。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电影编剧的功力,竟能把一段相同的台词,完美的融入到在不同的桥段当中,通过这样充满遗憾的对比,呈现出“一假一真,一希望一绝望”的悲剧意味,让电影更挠人心。
2.同样的困境,不同行动的对比
至尊宝爱上过两个人,白晶晶和紫霞仙子,他对待两份爱情的方式却是截然不同的。
对白晶晶的爱是一往无前的,为了能救回白晶晶,他使用月光宝盒,反复逆行时空回到过去3次,直到第四次操作失误回到了500年前。.
但孙悟空对紫霞的爱,却是束缚手脚的。
他去救紫霞,紫霞认出他是至尊宝,他却不敢承认,说自己是至尊宝的朋友,紫霞要他带自己去西天取经,他故意说话刺痛她。
“你长得这么丑,帮个忙大家都是神仙,不要再性骚扰我了,行不行?”
对白晶晶的爱是竭尽所有,对紫霞的爱是克制隐忍,两者都是爱,至尊宝的行动却截然不同。
同样的困境,不同行动的对比,突出的是至尊宝的成长,对世界的妥协。
电影通过多层次,多场景的对比,把人物的坎坷遭遇,成功的勾勒出来,也彰显了命运捉弄人的戏剧性。
同时影片中还加入了大量的细节性镜头、对话,自然地表现出他们的内心的纠结与挣扎,把人物的遗憾与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
03
喜剧的形式悲剧的内核,隐射出的3个超现实意义
1.理想与宿命的矛盾:我们身边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
至尊宝的理想是做一个山贼,但他却不得不成为孙悟空,山贼只是一个过渡。
他的路线早就定好了:一个人给他三颗痣;戴上金箍咒;打败牛魔王;西天取经。
白晶晶、十三娘、牛魔王、菩提老母、观音大士、紫霞,都是一颗颗竖立在他人生际遇棋盘上的棋子。
至尊宝还是要走到孙悟空的路上,戴上金箍,接受宿命的束缚,无所谓理想和意愿。
这像不像是冥冥之中的宿命安排呢?
我们都像是被一只看不见的大手,推着向前。
这不经让人怀疑活着的意义,自己不能主导的生命还有活着的价值么?
就像小说《活着》中的福贵,所有的亲人都离自己而去,无论你如何努力、拼搏都没用。
我们每个人就像是一朵身不由己的浮萍,被汹涌波涛裹挟着跌撞前行,看似有很多机会能改变什么,但其实什么都改变不了。
在法国领奖的时候,有读者问余华,福贵这么惨,那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这么看来,理想与宿命如何都已不重要,我们能做的只有承受,承受理想破灭的痛苦,承受宿命之中的快乐。
2.责任与自由的矛盾:生命的落脚点会飘向哪里?
做山贼的至尊宝是自由的化身,戴上紧箍咒的至尊宝是责任的化身,担上这份责任,有些事哪怕再留恋也与他无关。
至尊宝在死过一次之后看清了这个世界,他方才明白以前不过是自己年少轻狂,而在真正的责任到来之后,其实是没得选择的,再如何叛逆、放荡,最终还是要回归责任。
责任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一直有一种不可逾越的地位,以至于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里,放下桀骜自由,担起责任,是一种长大成人的常态。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里几乎没有少年时意气风发,年老时达成所愿的美好故事,而更多的是年少时的轻狂被自己意识到后,接受世界赋予自己的责任的成长。
哪吒如此,悟空如此,白素贞亦如此。
责任与自由如何抉择,成了一个人成长与否的关键指标。
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随性与担当、责任与自由之间的抉择,就是一次精神成长的考验。
最终,我们越是活,越是会明白,生命的寄托终将会落脚到爱与责任。
3.不会有人能理解的矛盾:这世上,从来没人能真正的与你感同身受
电影的最后,夕阳武士和紫霞在城墙上相拥着说道:
“那个人样子好怪啊”
“我也看到了,嘶~~~,他好像条狗啊”
城墙下的孙悟空摇头摆脑的转身而去,假洒脱的背后其实早已被撕裂了好几遍,但没有人能理解他。
就算他身负重任,牺牲巨大,在别人看来也不过像是条“狗”罢了,能理解他的只有他自己。
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就是没有人能真正的与你感同身受。
白岩松在《痛并快乐中》写到:
一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的时候,一个人的战争。这种时候你的内心已经兵荒马乱天翻地覆了,可是在别人看来你只是比平时沉默了一点,没人会觉得奇怪。
这就是现实,哪怕你的内心早已千军万马,像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在别人看来,我们也不过像一条狗罢了。
不要期待有人能理解你,因为从不会有人能真正的与你感同身受。
春上村树说:“人,人生,其实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
此刻,深以为然。
结语:《大话西游》是名副其实的华语巅峰,不论是它的故事结构、表现手法、人文主题,甚至是音乐,都是非常有魅力。
如果结合现实困境再来看这部电影,你能在电影的遗憾里找到它们的缩影,一种“初时不识曲中意,再识已是曲中人”的感觉油然而生。
电影还展现出了中国人骨子里,那种基于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实用主义,让我们每次看细读它的时候都似有千言无语,却又难以言表。
我把它推荐给你,相信你再看一遍,一定会有不同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