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讲堂 离世间品导读(第11部分)

第11部分(新课)

今天要跟各位介绍的是,在中国佛教里头,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定义。大家知道,中国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的时候,其实他有一个过渡时期,就是西域。

我们把他分成三个时期,当然历史上有很多划分方式,叫做小乘,大乘,密教的三个思想发展的时期。可是,我们假如从传播的路线上来看,他的三个时期,我们来划分,应该会比较正确。因为密教发展的时候,在印度,其实已经丧失了佛教的本质,而融入了印度婆罗门教的系统里面去,所以在印度的文化里头,是认为佛陀是印度文明当中的六位圣者之一。在婆罗门认为佛陀以后,他们还有几个圣人出现,往后还会继续有圣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很难说,按照印度的历史划分方式,来看佛教的历史发展。

我们昨天跟各位谈到,印度原始的佛教,就佛陀那时候的佛教,其实我们应该要看到一个事实,这个也是我们在讲佛教史的时候,一般人会失去注意力的地方。佛陀在印度成佛的时候,这是佛教徒所讲的话。他在印度的成就,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他以什么来说他的成就就是他降伏六师九十六种学派?这个传统的佛教是叫做六师九十六种外道,古代是这样讲的,我们认为不宜用这两个字,就应该来讲,叫学派。各位你假如将来在研究的时候,最好是讲六师九十六种学派。

这个学派,也就是昨天所讲的,在印度,有很多各种奇奇怪怪的修行方式,佛陀在当时,也抛弃了世间的名利,他也不想当国王,所以也去修行。修行的时候,必然跟这个六师九十六种学派混在一起,混久了,他也发现,这也不对。那要什么才对呢?他自己在当时来讲,他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所以他自己再去摸索,他发现出离道。

这是我们跟他讲的。也就是当时,佛陀常讲的解脱。我们可以叫解脱道。解脱什么?出离什么?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定义。当时,印度社会很多人在修行,他是在求一种特异功能的成就。譬如说,他们在入定当中,可以解所谓多元联立方程式,那就是定力了。在印度的代数很发达,就是因为入定可以解那些联立方程式。

佛陀认为,有这些特异功能,特殊的能力,并不表示他解脱了。包括催眠术,包括各种奇奇怪怪的修行成就,他都不以为然,他认为,人在这个世间,最大的挫折就是他有烦恼。他发现,烦恼有很多,怎么样把烦恼给抛弃,不被烦恼所侵袭。这包括病苦,死亡。他的成就,就是他能够解脱这些烦恼与痛苦的侵袭,而不在这个世间继续再轮回,这个叫出离。他发现这个东西,对当时的印度文化来讲,就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所以他的成就,真正的成就,不在于他找到了解脱道能够出离的问题,他必须降伏这六师九十六种学派,来认同他的解脱道,这个就是所谓的弘法。

今天我们的弘法,就是要人家信你的佛教,那你弄错了。你要弘法,一定要告诉人家说,你现实的社会生活对不对,我们从正面来讲就是,我这样的人生,这样活着,有价值吗?有意义吗?这样活得值得吗?每天这样混下去,对吗?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来到这个世间在做什么?你要赋予这一层意义。这个就是在说服六师九十六种学派的,他的基本做法。大概当时他的社会环境,他处于这样的状况。

他花了将近五十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一个,我们叫那个时代的使命,他完成了,他降伏了这六师九十六种外道。换句话说,在当时来讲,印度文明里头,已经加入了佛陀的这个基因。他花了五十年的时间,除了第一个,他证得,成就了叫证得。第二个,说服了当时六师九十六种外道。第三个,他成立了僧团。为什么要僧团呢?这些修行人要来跟他学的,他必须要去实践,假如是在学校,大家读一读就好了,毕业了。那你没有实践。你要降伏六师九十六种学派,你们是做不到的。

你会发现,我们在学校里头,学术界里有一个特质,每隔二三十年就会有一个流行,新的学说出来,流行一下子。谁领风骚谁就是英雄好汉,所有的教授,大概都是被领的,他只是这样子混口饭吃就好了。每个月领个薪水,每年写几篇文章,这样就好了。这叫做被领风骚的人。每隔几十年,就会有一个学派,新的学说出来,那些学术都不真,那就是六师九十六种学派的部分。

佛陀是要你透过实践,去证明你的学说是对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个实践,才形成了所谓的僧团,这个僧团,使得佛陀的教法能够永续经营下去。这个僧团如何使佛陀的真理能够永续下去?那是另外一个课程,不在我们这边谈了,因为要谈这个部分,就是僧团的经营,制度,以及各种修行的门派的问题。个人所着重的地方不同。这是一个状况。佛陀当时最大的成就是这三个。

这个僧团有成就了,也说服的六师九十六种外道,这里面产生了一个不可避免的,叫做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为什么?佛陀的这个特色,当被六师九十六种学派所吸收的时候,就变成在印度社会上,普遍都拥有佛陀的这个基本思想。佛陀的这个僧团,就不再具有特色了。你留意到吗?

当佛陀的僧团不再具有特色的时候,就等于说,原始佛教式微了,就是衰落了。那衰落的话,问题就来了。就让他衰落吗?所以问题就产生了。在这个时候,佛教一定要求得一种变革。就在这个衰落的同时,佛教其实开始向外传播,离开印度,到东南亚来,同时也到西北部去。

到东南亚,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南传佛教,向西北部去,就到西域去。西域,我们跟各位谈过一个问题,他是人类五大古文明的泄洪区。换句话说,西域跟东南亚不一样。东南亚是一个很幸福的国土,在东南亚这个地方,物产丰富,冬天又不冷,这是最重要的问题。所以,东南亚的人,随时躺下来就可以睡觉。想吃东西,地上找一找就可以有东西吃。

各位知道,东南亚有一种水果叫榴莲,流连忘返,很好的榴莲,有的人很喜欢吃。有的很怕那个味道。这个榴莲很奇怪,他白天会掉下来,晚上不会掉下来,所以你晚上在榴莲树下面睡觉,不会被砸到。牛顿是刚好被苹果打到,牛顿要是被榴莲打到,那根本什么运动定律也没有了,只有死亡定律。这说明了南方的物质很丰富,所以人民基本上不必发展什么文明,他没有什么特别文明,因为生存很好,也没有竞争,也没有逼迫,所以,他的文明就是和平,幸福与快乐。

西北部地区是不一样的。到了冬天寒冷了,而且物产也没那么丰富,他是草原,绿洲文化。跟南方的森林文化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当佛教往这两个方向发展的时候,其实他是两种不同的命运。南传佛教维持原始佛教的状态,毫无变化。所以我们说他是原汁原味的,当时原始佛教僧团那一套。所以我们也看到,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论著,没有。大家都照着一定的模式修行就好。

有一次我师父跟我讲,他说有一个美国人到南传的道场去,要跟他学佛法修行,南传的师父,大和尚叫他每天从大殿的这边走到这边,然后再从这边走到这边。他走了三年,不知道要干什么,所以,他就离开了。他的修行是一成不变的,很单纯的,因为这样的文化背景跟这样的民族,他不会有什么创新的想法。

可是我们北方的民族不一样,天寒地冻,他要怎么活下去,他必须去找方法,没有的话,他就被冻死了。所以,不是他比较聪明,是他要适应生存。当佛教传到西域的时候,西域的民族,他要吸收,他不会像东南亚的民族,照单全收。当原始佛教式微以后,印度本身在想突破,求变的时候,这种观念也同时带到西域。这种观念带到东南亚来没用,因为变了。但是带到西域去,他好变。

我们昨天跟各位讲,大乘佛教是在印度发芽,在西域成熟,所以进入第二期佛教思想。在大乘佛教思想成熟以后,他还在继续求变,这个时候,他就酝酿了第三期佛教思想,叫做一佛乘的佛教思想,他酝酿,但是他不会成熟,因为一佛乘思想的成熟,是在中国。在西域这个地方有萌芽,但并没有成熟,是到了中国才成熟,不是说中国文明特别厉害,而是这个文化的这种沃土,他孕育的这种背景,更为庞大,他才有办法形成。

当然,这三个阶段的佛教思想发展,都有待于各位,你去进一步的做专业,专案的研究跟探讨,这个文献相当多,只是没有人从这个立场去研究而已,而这是非常方便的。

今天我们要跟各位谈的《离世间品》,他就是在这个酝酿的过程里。他拥有一个非常好的,典型的实例,我们这一会要跟各位介绍的,是这一种思想,他到底是怎么样转化过来的。我们可以在中国佛教的历史里头,看到印度佛教思想的成长与转变。前面的三套思想,三个时期的思想演变脉络,假如用这种方法跟你讲,你就可以感觉到,他其实是很清楚的。

我们现在是进入第四期佛教思想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跟古代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现在既不是森林文化的时期,也不是草原游牧民族的绿洲文化时期,也不是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的时期,现在是一个全世界开放,讯息爆炸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佛教,很显然,不会是以前三个时代的佛教思想。他必须发展新时代的佛教思想。这个时代的佛教思想要怎么发展?同样的,他也有待于各位的努力。这是一个很明确的走向。

因为这个佛教思想,他确实可以影响这一时代的人类。我们都知道,这个时代的人类,是在希伯来文明的主导之下发展的。从欧洲十四五世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到现在,我门可以看到,他进行的就是一种掠夺跟屠杀。从文艺复兴以后,就一直战争,打到现在。最近一个卡扎菲被打死了,利比亚被解放了,其实,这个都是希伯来文明的一种扩大跟延伸。

从文艺复兴以来,我们看到了,当然从文艺的立场来看,叫文艺复兴,是人性的觉醒,首先他否定了上帝的存在,为什么会否认上帝的存在,是因为当时基督教统治欧洲的时候,造成欧洲一千一百多年的黑暗时代,因为蒙古大军打过去以后,把他们给打醒了。欧洲人在当时,不了解为什么人可以骑马,马是可以骑的,他不知道。蒙古大军打过去以后,他发现,马是可以骑的。而你知道,蒙古马比较小,欧洲马比较大,当欧洲人开始去学着骑马以后,他的大马打小马,蒙古人就招架不住了。这就是他的觉醒。

在他们觉醒的时候,他们就发现了,原来世界不是圣经所讲的那个样子,这个时候他们才醒过来。这个叫觉醒。这一觉醒,就是从黑暗时代点亮了明灯,这一明灯一点亮的时候,大家要知道,那种一神教的排他性就开始起作用了。这一排他的时候,首先在地中海附近,北欧,南欧,中欧之间的战争就开始,一直不断地发生战争。

到后来,欧洲内战不行,开始向外发展,他们发现非洲南方还有很多地方,要越过沙漠要怎么越过?不行,所以,他们透过海上交易,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向外发展,才发现新大陆。西班牙的伊莎贝尔女王是很有名的,我们比较不认识了,我们因为有一个伊丽莎白,所以伊莎贝尔就分不清了。他就跟当时的哥伦布还是麦哲伦,还签了合约,你发现了新大陆,国土,人民归我的,财富归你的。以后生产的,80%缴税,20%是你的。这是很有名的掠夺合约,分赃制度。一直到现在,掠夺分赃,只是形式改了。

(0)

相关推荐

  • 叔本华与佛教

    在西方诸多思想家中,叔本华是受东方文化影响较明显的一位.他对<奥义书>推崇备至,认为印度思想可以作为西方文明的解毒剂,所以常常以东方思想为坐标来揭示当时欧洲文化中的弊病.在他的书桌上,只有 ...

  • 公元前564年,佛陀降生于世,7年前老子出生,13年后孔子诞生

    公元前564年前后,注定是不平凡的.当光环笼罩大地,佛陀降生了,佛知见世间宇宙万物,慈悲普度众生,度化生灵.7年后老子出生,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给后世治国理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13年后孔圣人诞生 ...

  • 敦煌石窟里的佛国

    克孜尔石窟第17窟主室前壁上方半圆端面 公元前三世纪中,阿育王弘宣佛教,佛教艺术自印度兴起.公元一世纪时,希腊式佛教艺术出现于犍陀罗,并向各国传播.二世纪时从阿富汗传入新疆于阗,在南路的民丰汉墓中发现 ...

  • 释迦牟尼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缘起缘灭,清晰的佛家世界就在眼前

    说起佛教,约莫会想起以下这些词条.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佛陀.薄伽梵.世尊.如来.大雄,等等-- 各位应该对乔达摩·悉达多这个名字不陌生. 悉达多王子 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之子,释迦族 ...

  • 菩提本无树|​世间本无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佛偈是当年六祖慧能最终从五祖手里得衣钵的杀手锏.和慧能大师一样,神秀大师也是得道高僧,开创了北禅宗一脉.只是神秀大师提倡循序渐进的修行方法,和慧 ...

  • 性宗相宗的解释和意思

    中国大乘佛教,习惯上把佛教分为性.相二宗,即法性宗和法相宗.但其内涵则与印度的性宗.相宗并不一样,如果依照宗派学统,中国承自印度中观学派的三论宗应该是性宗,承自印度瑜伽行学派的唯识宗应该是相宗.但是在 ...

  • 大学讲堂 离世间品导读(第23部)

    第23部分 我们不以福报来论断你.但是你一定要带一群人,很高兴去进行这么一项工程.但是,你假如没有目标,那也不算,你要有目标,完成他的目标.譬如时间到,你没完成,可是你要有进度,你不能说我拿下来,我们 ...

  • 大学讲堂 离世间品导读(第20部)

    第20部分 那是你必须要体验的.你不体验,讲给你听,只能够就某一部分,就像看企鹅的影片一样,你眼睛看的到的这个部分你懂.就像很多人也很喜欢企鹅,觉得很可爱,你去抱抱看,一只可能还没问题,一堆在一起,我 ...

  • 大学讲堂 离世间品导读(第9部分)

    第9部分 很多人认为说,大乘歧视小乘,菩萨瞧不起罗汉,那是你误解了.菩萨是期望罗汉也能够出来教化众生,这个基本定义,各位要弄清楚.佛陀把这个基本的修行方法架构起来,就当时的文化跟历史背景来讲的话,这是 ...

  • 大学讲堂 离世间品(第26部)

    第26部分(新课) 这一套思维模式,你要怎么样能够培养起来?我们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你知道,现在的知识分子跟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不太一样.因为你现在所用的是西方的思维逻辑.中国人,尤其是士大夫阶级,现在叫 ...

  • 离世间品导读 (第7部)

    第7部分 我到多伦多去的时候,有位长老,他说有个寺院要给我们,非常大是个工厂,他收购下来,要给我们打禅七用.我说禅七最好维持在10℃的这种情况下来打禅七.因为我们北方,在以前来讲,进入冬天以后,根本就 ...

  • 耶鲁大学教授:研究生做科研的11条军规

    译者按:该文译自耶鲁大学Stephen C. Stearns教授的文章'Some Modest Advice for Graduate Students' .他是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讲座教授,他开设的公 ...

  • 对话股神:巴菲特答全美8所大学MBA学生16问 2013年11月15日,传奇投资者巴菲特与来自马里兰...

    2013年11月15日,传奇投资者巴菲特与来自马里兰大学等8所美国大学的20名学生交流.交流期间,这些在学习MBA课程的学生向巴菲特提了16个问题. 马里兰大学商学院金融系教授David Kass整理 ...

  • 【传统文化讲堂】《论语》第11期(附精彩视音频)

    [传统文化讲堂]<论语>(上) 让我们跟着马老师一起重温上节课学过的句子: 一.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 ...

  • 断 疑  很多拥有大学文凭和世间成就的人...

    断 疑 很多拥有大学文凭和世间成就的人,发现他们生活似乎仍然少了什么.虽然他们思想高深,聪明世故,心却依然充满了小气与疑惑.兀鹰虽然飞得很高,但它吃的又是什么? "法",是超越因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