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如果可以穿越,你想与哪位名人对话?
△“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观众畅游华夏文明之长河 。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亘古以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声音不停地回响在人们耳畔。
“穿越”题材影视作品应运而生,创作者凭借纵横时空的想象实现了精神消费的反哺。
近日,央视推出的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手法穿越历史,带我们对话伏生、宋应星,讲述经典故事。
今人穿越到古代,看先贤如何“舍命”护书
伏生,名胜,字子贱,本为秦朝儒学博士,是儒家圣人孔子的弟子轌子贱的后裔。
△伏生(公元前 260年-公元前 161年)被写进《史记》的济南人,《尚书》因他起死复生
“伏生者,济南人也。”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中专门为伏生做了传。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期间秦朝战乱,为了保存《尚书》典籍,伏生与妻子儿女决定离开咸阳返回老家。
在返乡途中,他的儿子为保全《尚书》,被乱兵杀死。
妻子也因在数九寒天,不愿烧掉书简取暖,最终冻死荒野。
△伏生 (倪大红饰)
身为秦朝博士顾问团一员的伏生为了将珍贵的典籍《尚书》保存下来,冒着被杀的危险,在自己家中的墙壁中,偷偷开凿了一个夹层,私自藏了这本书。
此后二十余年,伏生颠沛流离在外,却始终挂念故园墙里的竹简。
天下安定再度回到家乡,伏生掘开墙壁,却发现书简竟因为腐朽而毁去了大半。
等老年伏生回忆起《尚书》的残卷时,痛哭不止。“我一生护《尚书》,《尚书》却因我残缺大半,我愧对先人!”
不仅是伏生,全家舍命护书的故事赚足了大家的眼泪。在《尚书》上千年的传承历史中,还离不开无数“护书人”的奉献。
节目还以回忆“穿书”等有趣的形式,插入了不少书中的情节:孔子讲学,大禹治水定九州,周武王承天命牧野起誓伐暴纣……
古人穿越到当下,看后世如何传诵千年文明
宋应星,明朝科学家,所研究涉猎的范围涵盖了农学、天文学、声学甚至于对于工艺制造他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 宋应星,1587年-1666年
他的著作《天工开物》更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他本人也成为李约瑟口中“狄德罗”一样的百科全书式人物。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首篇《乃粒》中的一句话。
晚年回到家乡后的宋应星耕读持家,把书中的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教授给乡邻,继续福泽百姓。
△“中国古代科学家及著作”系列邮票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能见到像宋应星这样的人物。
后人视今,亦如今之视昔。第二期《典籍里的中国》,撒贝宁就来到了宋应星生活的时代,见证他如何在六次科考不中的逆境下,靠着兄弟们的支持与鼓励,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记载下来。
△“宋应星”青年、老年、中年时期造型 ,李光洁饰演
在“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的带领下,宋应星(李光洁饰)感受三百多年后的“天工开物”:
他昔日从江西到京城(北京)得花上半年的赶考路,如今坐上中国制造的高铁仅需三个时辰左右,若是坐上中国人自己造的C919飞机,则只要一个多时辰就到了;
当听说后世造的大火箭“长征”号可以把月球车载到月亮上,“奋斗者”号深潜器可潜入大海万米之深;
△ 两位科学家穿越时空相遇
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与宋应星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
他们用跨越时空的一次“握手”,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的伟大创造除了“四大发明”,还有取之不尽的丰富宝藏。
参考资料:
央广网《典籍里的中国:倪大红化身护书人、李光洁深情演绎“天工开物”》
中青网《<典籍里的中国>树文化节目新标杆》
CMG观察《天工开物:用文化自信和创新作答李约瑟之问》
文 / 刘珊珊,审 / 袁立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