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自由执业的拦路虎正在被打破 你敢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吗?
自由执业,是广大医生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医改至关重要的一环。随着医改不断深入推进,国家政策已放开多点执业,越来越多的医生也开始走出体制,靠技术和服务吸引患者,以获得更好的收入。当前,影响医生流动的拦路虎正在逐渐被打破,您会成为首批吃螃蟹的人吗?还是始终无法克服内心对自由执业的恐惧?
事实上,尽管医生自由执业在我国是小众化模式,但其却是国际主流模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均予采用医生自由执业,其医生执业身份不受国家管控。
在这些国家,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生,可以自由选择个体、合伙或受聘于医院的行医方式,以满足人们医疗需求的多元化。
医生自由执业虽然已经喊了很多年,但一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身在体制内的医生们谁都不愿冒险脱离一家独大的公立医院。但最近几年,医改政策的力度、发布频次很给力,不断发力医生自由执业,一批拦路虎们正在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走出体制。
1、医生晋升体系
职称晋升一直以来都是医生自由执业的重要瓶颈,但这一公立医院一直以来掌握着的“生杀大权”正在出现裂缝。据了解,近年来在职称评审上,上海已经向民营医院逐步放开,一大批体制外医生晋升高级职称;在北京,某知名股份制神经专科医院更是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大医生有机会继续科研、教学工作,担任博导、教授;浙江省不再组建省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不再颁发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
与此同时,国家已出台有关职称改革文件。未来,体制外医生也能有一套自有的晋升体系,实现职称晋升,并延续科研和教学的梦想。
2、医生的灰色收入不断被遏制
过去,因阳光收入低,难以体现医生价值,灰色收入成为公立医院医生公开的秘密,以弥补医生收入。但药品带量采购、DGR付费拉开大幕等极大地挤干了药品、耗材价格水分,商业贿赂行为也被堵死,医生的灰色收入不断被遏制,将会逐步消失,而靠技术和服务吸引患者以提高收入将是大势所趋。
3、互联网助力医生建立个人品牌
过去,患者常常是认庙不认和尚,任凭医生再有技术和口碑,走出体制后也难有患者追随。个人品牌体现商业价值。没有个人品牌,大部分医生不敢轻易走出体制。
但现在,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越来越多的医生利用互联网和线上问诊,打造自己的IP。一批医生成为了“网红”医生。即使没有医院背书、没有显赫的头衔,只要技术水平高、服务态度好,就会迎来好的口碑,上门求医的患者就多。
事实上,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无论你身处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要从现在开始打造自己的IP。
4、鼓励医师开诊所
此前,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发布《关于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意见》(简称《意见》),决定在2019~2020年,在北京、上海、沈阳、南京等10个城市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工作,鼓励医师开诊所。
《意见》提出,简化准入程序,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对诊所不作限制;鼓励医师开办诊所、鼓励将诊所纳入医联体建设、支持诊所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鼓励诊所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有利于诊所发展的相关政策等。
5、行医风险有了解决方案
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在体制内,一方面,医生有熟悉的合作团队和设备设施,医疗质量能够得到较好保障;另一方面,即便发生医疗纠纷,医院也往往会出面解决,共担风险。当医生选择自由执业时,行医风险该如何解决?
“医师责任险”虽然不能说尽善尽美,但也是一种可以保障医师行医安全的很好的尝试。随着国家对“医师责任险”的鼓励和推广,随着“医师责任险”自身的不断完善,医生的行医风险有了解决方案。
多点执业乃至自由执业,初衷旨在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流通,让患者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同时,也让医生们凭借技术和服务,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价值,获得相匹配的收入,最终实现“医患双赢”。
虽然医生自由执业的拦路虎正在被打破,政策不断加持,但当一位医生真正面临“去或留”抉择的时候,最大的拦路虎不仅仅是以上这些政策壁垒,也包括医生自己。一旦习惯养成是很难打破的,已经习惯体制内各种规则的医生,会克服内心对自由执业的恐惧心理、选择单兵作战吗?
事实上,“铁饭碗”已经开始被砸,医生也并不是某个医院的医生,而应该是某种疾病的医生。挑战与机遇共存,医生自由执业的各种政策虽然不尽成熟,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虽然面临的风险很大,但很多时候回报也是相当大的。
鲁迅先生曾经称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正是有勇之人,才有资格品尝它的鲜美!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