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X ▏第二届征文活动 ▏读者投票

今天,深圳的气温居然也只有8度,首先感谢在国内其它地区更寒冷的冬日里还能动笔为我们活动投稿的参与者们,这是一股暖流。

A部分的活动昨晚截止,我们把所有的稿件都发布出来以感谢他们的支持,同时也是相互的督促。20篇,大家可以对照我们的活动主题来投票,投票有4天时间,内容有点多,需要慢慢的看,认真的投。更欢迎大家评论和留言,分享你们的观点。

B部分的调研活动2月3日24:00截止,相比A部分,B部分内容要轻松,更多的是实际观察和体验总结不强求延伸,欢迎大家继续参与。此部分已投稿的文章也将在B活动投稿截止后一并发布。

一,从稻子X视角”已发布的内容中选取某个点做出自己的延伸。

  1   

两个妈妈一个娃

》吃过晚饭

孩子说,妈妈,我要去下面堆雪人嘛

妈妈吟:外面还下着雪呢,太冷了,你看都没有人外面玩,再说你这么小,万一动感冒又是麻烦。

妈妈霄:从孩子记事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雪,下次就不一定有这么好的机遇了,去体验一下嘛……

》雪地里,孩子越玩越起劲,脱掉了手套,帽子,雪弄的身上脖子里到处都是……

妈妈吟:快把手套戴上,你看把手冻的,哎呀,脖子里呦,再弄到脖子里就不让你玩了!……

孩子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妈妈霄边拍打孩子身上的雪边问,小手冷不冷啊,孩子摇摇头,脖子冷不冷啊,孩子不说话,妈妈霄说我也脱了手套咱们一起玩吧,但是玩的出汗了咱们就要回家喽,好吗?孩子点点头。

》书房里,孩子在堆积木

妈妈吟走过来:你怎么堆的乱七八糟的,你看,这个这样堆,那个这样堆,你看,妈妈堆的好吧,就这样别动哦,咱们来一起跟积木拍个照发到朋友圈,来说,茄子……

妈妈霄也走进来,妈妈茵出去忙了。妈妈霄问这个积木谁堆的呀?孩子说茵妈妈。妈妈霄说我也想看你堆一个嘛。孩子说可是我堆的乱七八糟的,太丑了。妈妈霄说:哦,堆的乱七八糟,这么有趣,妈妈还不会这么堆呢,你教教我吧。孩子兴奋的说那我就教你吧,你可要认真学哦,这是一个迷宫,需要排列的曲曲弯弯的……

》睡觉时间到了

关灯后,妈妈吟问孩子,今天晚上讲什么故事啊?孩子说下雪的故事。妈妈吟说又是下雪的啊,这个故事我们已经讲了一个月了,讲的我都快吐了,不讲了,我睡觉了!

孩子在被窝里伤心的哭着。

妈妈霄慢慢擦掉孩子的眼泪,对孩子说我来跟你讲一个下雪的故事吧,昨天讲的是工程车清理积雪的故事,今天就讲小猪佩奇一家堆雪人的故事吧……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山坡上……

》孩子终于睡着了,我也该睡了,很多时候在和孩子相处时,当惯性的(偷懒的经验)想把自己的陈旧的自以为正确的观念输入到孩子脑袋里时,我总是先让旧的自己(妈妈吟)消隐一会儿,让新的自己(妈妈霄)出来尝试一下新的观点会不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回应,让孩子越来越自信和有自己的判断力。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提升,革新观念不偷懒,也更有耐心。

“在观察时让自我先消隐,只专注于身边的细微之处,没有着急把观察导向人生话题,导向自己的某个既有观点。”——稻子

我做的延伸:在和孩子相处时让自我先消隐,专注于孩子想要表达的内容,多点耐心,不着急把自己的结论和观点导入到孩子的教育中,沿着他的表达给他一些提问,让他表达让他判断。

  2  

引申热情与冷漠

体验活动中小伙伴们曾分享和讨论过分热情的话题。

回来后在日常生活中,我也细细观察和体验与自己有关联的一些点滴。

每天上下班需要跨过西江上的一座桥,不到2公里长,偶尔我总看到一个阿姨提着菜篮子慢慢走过桥,到对面的桥底菜市场买菜,我并不知道她是否也是步行返回,经过几次,我总想着是否要停车捎上她一程过到对面。最近有一次,我鼓足勇气停下车叫住她,问是否让我带上她到对面,她很惊讶看着我,连摇头并说不用不用。我说没关系都是顺路。并且报出我的住址以便她安心。可她也还是拒绝并快步走了。我也只好不勉强。

有一次在雨天的时候,我看到两小孩在往与我相同的小区方向快步走着,我减速开车在他们旁边,从窗口喊着要不要带上他们以免淋雨,可他们的反应看了我一眼,没回话,反而跑得更快了。看着他们冲进小区的门口。

桥底下有个保安亭,每到晚上回来路上我总看到里面有工作人员在值班。都是2人轮流着值班,春去冬来,风雨不改。有一次夜归,我带了宵夜送到保安亭,递给工作人员,他有50出头了,我说明了特意给他带的,他微笑接过宵夜,很开心说着,你不认识我也给带好吃的来啊。我说,几乎每个晚归的夜晚,我都可以看到他们轮流在岗,只是认不清模样。之后和他聊了一些我就回家了。之后我没再去那个保安亭了。

以上的体验,都是与我在生活中不认识的陌生人有关,在我认为是需要被帮助的人,而我似乎表现得有点过分热情,但即便被拒了,我并没有觉得尴尬或难过,因为我于他们只是一面之缘的陌生人,心里对我有抵触也是正常的。但如果他们接受了,我却觉得很快乐。

一个人在国外旅行时,我拿着手机地图在找路时,有路人也会主动问我是否帮忙,并为我带路,甚至在外岛上,也有路人顺路捎上我去到目的地,我会先和他们交流然后决定跟他们一同前往。结果是我结识了很多新朋友。不知道当时为什么那么大胆,只能说我感觉到真诚,也乐意接受。

而在与家人或朋友相处的时候,付出时被拒的感觉却会比较难受。

比如父亲身体一直不太好,冬天里我想给他泡脚,他大多时候都是拒绝我。他就说一句不需要。我每次都要重复泡脚的好处,终于有一次泡了之后他再不肯了,言语中他总觉得在麻烦我。但我说多了,他不听,我也不再劝说他了。心里总说不出的难受。有时竟觉得无法沟通。

而在一些亲戚和一些相对没那么熟悉的普通朋友面前,我没有特别主动去招呼,甚至很少说话,他们总说我太过冷漠,不懂人情世故。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只是觉得这就是我在此刻的状态,并没有刻意地表现冷漠或热情。

反而,在老人和小孩面前,我更能主动热情一些。也会有被老人家或小孩拒绝的时候,但却不会觉得太难过。

人与人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热情或冷漠,总是在不断的切换。付出的热情需要勇气,而要怎么去控制这个度,更是难以把握。因为没有一个标准,怎么去做都是由自我去决定的,关键还是要自己是否能够承受最终的结果,被接受或被拒。其实也没什么坏的结果,只在乎于自己是否坚持自己的真实和真诚。

但也细想,是否自己只是对陌生人会比较宽容些呢?而对亲近的人却会要求更高。这都是惯性了吗?但人与人之间都是要有良好的互动才能继续好好相处,如果一边在付出,一边在拒绝,那久而久之,两人之间是否就剩下了冷漠并逐渐疏远。

  3   

世界上有没有捷径?

我在山间大概走了有百里路,用最省力、快捷的办法到达每一个我想去的地方,自认为走过的路都是捷径!大家觉得什么是捷径,大概很多人和我认为的差不多,是可以快速达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于是,我去找了万能的度娘,给的解释很简单,那就是近便的小路。同时,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指取巧进身的门路。细细想来,这些有捷径可循的人,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好像更有机会“搭上”这趟快速行驶的列车。不知道那些走捷径的人现在怎么样了?是否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记得小学学过一篇课文,叫做揠苗助长,讲了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万事万物的发展,皆有自己的规律,违背自然生长,莫过于死亡收场。

在大理无为寺的时候,有一天我问师父,世上有没有捷径,师父问我,现在让你走到对面的台阶上,你会怎么走,我说这么直接走过去?师父摇摇头说,如果是师父我走,我会坚定认真的走过去,不会有摇摆,动摇,这才是到达目标真正的”捷径”,想想自己每天清晨在山间顶石头回来的过程,我好像突然明白师父说的意思,每天清晨在山间顶石头的时候,很害怕石头掉下来,自己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头顶的石头,每走一步都是踩的稳健。当我们认定目标,所有的注意力专注在当下每走的每一步,就是离目标最近的时候。

  4  

日记里的碎片思考

碎片01(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天气晴)

布拉格的忧伤

布拉格的桥洞下

艺术家拉着他的小提琴

琴盒摆在前面

行人自在而行

看不见的角落里

是谁在聆听

欢愉在于肌体

一对恋人在拥吻

一幅令人心碎的画

手握着手,心靠着心

桥洞里,有什么东西

已悄悄地飞了出去

——根据稻子X视角欧洲旅行中的一个小视频而写

碎片02(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天气晴)

“只有面对世界的真实和自我的真实,才会有改变和完善的可能。”

——稻子

看到稻子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一震。

想到大学课堂里和老师讨论关于真实的谈论。什么是真实,真实和真相的区别是什么?怎样才算真实的世界?新闻探照灯打到的地方能被人们看见的地方就是真实吗?那些灰色,黑暗地带呢?

关于真实的自我,美颜相机给外在的皮囊的修饰,暴露出人的爱美之心的同时,也更体现人不愿面对自己的真实。之所以欣赏蒋方舟,原因之一是她从不给自己的照片美颜,这是一种比美好的容颜更重要的底气与自信。

明白了真实不仅仅是我们看见的,还有我们所看不见的。再去坦然地接受,或者就有“完善和改变的可能。”

碎片03(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 天气晴转雨)

看《深泽直人》译后记,作者说:“深泽直人这本书,可以让人看见,即使在产品设计这样非常复杂,非常理性,非常充满商业化的领域,独立思索,依然是成就的不二法门。”在设计界,不管是芯片业,还是如工业产品设计,我国都在偏向山寨“欧美风”,抄是一种追赶的捷径,但长期来说并不适合行业的长期发展。

以及作者说:“深泽直人的设计虽然有日本文化的影子,但却也是为世界人们所喜爱的,其原因可能在于他深刻洞察了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普世的。”(这让我想到稻子先生说过的“心物统一”)他将这种普世的关系用简洁而富于变化的设计表达了出来,从而激发了大多数人们内心的触动和喜爱。

  5   

读《孩子》有感

稻子视角的微博里发布了这样一篇文章,文章讲述的大概意思就是大人与孩子之间不同的视角,或者说大人与孩子在对待同一件事物时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

这让我想起初三时,我的班主任曾问过我们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地上有一毛钱,你会去捡吗?大部分人都笑着摇摇头。班主任又说如果当你是小孩时,你会捡吗?大部分人又笑着点点头。老师又问为什么呢?大部分人避开老师的目光,浅浅的笑了!

上初中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数学课上班主任讲几何证明题时,每次老师询问我们解法时,同学们都是挣着抢着要上台讲述自己的解题方法,每次课堂都是闹哄哄的,科奇怪的是大家几乎了都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一道题。上大学后,课堂异常的安静,每当老师提问,大家都默默的低下头,最怕老师点到自己。这时候我总会想起初中的数学课堂,可笑的是,我发现自己,也是那个默默低下头玩手机的人群中的一员。我在想自己为什么也成这样了呢?那么“恐惧”被老师点到。

回忆回忆小时候,你的梦想是什么呢?我记得好多人都是科学家。我也记得很清楚自己的梦想,作家,律师。我都曾憧憬过。长大后,提起梦想这个词,总会觉得不好意思。初中时,你所能叫的上名字的除了清华就是北大。到了高中,这四个字从你嘴里说出来,你自己都觉得可笑。笑自己当初哪来的“勇气”。

其实到底是那时候说的话可笑还是现在什么都不敢的你可笑,你自己可能也不清楚吧?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个笑话,说2018年到了,看看你2017年的计划都实现了吗?有人翻开自己的计划。默默的将2017改成了2018,其余地方原封不动。于是我也试着找了找自己2017年写的计划,居然真的有写,可笑的是,这些愿望依然是我2018年的目标。

所以我在想,时间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我们究竟是不敢想,还是不愿去做?

都说小孩子的眼睛比大人的眼睛好看,因为它看起来很清澈!

  6   

旅行

之前看稻子老师在公众号里的发布的“旅行私塾”系列里面的一篇文章,大概说的是在飞机上看到的事物,由此引发的思考以及感知。看到文章里面的图片以及文字,脑海里面只回荡着一个声音:我也要去旅游。当时就评论了:我也想去旅行,但是为啥我就想不到这些呢?(附带了一个笑哭的表情)。稻子老师立马就回复了:因为你只想着目的地。

看到回复后,愣了一会儿,醍醐灌顶的感觉。一下子回想到之前的旅行过程,重心似乎都是在吃、喝、玩、乐,自拍,发朋友圈上。旅行的目的似乎也只是从当前的生活里面短暂的逃离出去,顺便发个朋友圈找下存在感,将来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增加一些谈资。眼睛是得到了十足的放松,大脑和神经却始终是紧绷的。从来没有安静的去观察身边的风景,事物,人群等。17年6月进行了毕业旅行,回想当时的重心只是在逃离了实习生活的释放,出来看世界的愉快,各种拍照,发朋友圈中。似乎没有一刻是真的静下来,停下来去感受当下的,以至于到后面的旅程中,慢慢开始出现厌倦,烦躁。再反思到日常生活中,似乎也是除了工作,学习,吃喝拉撒睡,兴趣,联络父母朋友这些之外,就是沉浸在手机的各种八卦新闻,碎片信息,永远都很狗血但又乐此不疲的韩剧中。如果能够有那么一会儿,和自己独处一会儿,看下身边的事物,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7   

过分热情+环境对人的影响

过分热情衍生为两种热情:1、非常热情;2、过分热情。

一,非常热情:热情的给予者只是纯粹的朋友或亲戚关系,不存在利益关系和其他目的,这种非常热情是真诚、爱、善良。

二,过分热情:热情的给予者想达到他的某种利益关系而表现的过分热情。

两者同样是付出热情,我想收获的回报大不一样。那么这个热情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学习来的?还是家教?还是环境影响……还是表演?

论证热情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周围的普遍现象是非常热情。

五月份我一个人回老家,老家长久没人居住,啥也没有。邻居做了一桌子菜叫我吃饭,总共三个人七八个菜,还有一大锅炖菜,估计炖菜就够七八个人吃,(事实,一点都不夸张哦)两位老人家一个劲儿的夹菜给我,饭还没吃完又给我加一碗饭,老家的人都是有大碗吃饭的,一碗饭已经够撑了,现在又加一碗饭,又夹很多菜,实在吃不下,不吃好像又不好,硬着头皮吃下去,同时还一边观察他们,就像打仗一样,丝毫不敢松懈,生怕再给我夹菜,果不其然,盘子里最好的肉又被夹到我的碗里,农村的猪肉啊,油水重,咬一口满嘴冒油,不像城市的猪肉没味道,走的时候我是扶着墙的……我想三年不想吃肉…重要的是他们传递的温馨、爱、温暖人心。付出非常热情的人值得我们珍惜与回报。

综上所述,从小生长在一个非常热情的环境当中,也学会了非常热情,一个人生长的环境对他的影响很大,或者说环境造就人。

  8   

黑白照片

第三届的旅行回顾中,陆续的展示了一些黑白照片,黑白照片的独特意境吸引了我的关注。手机内置拍照的便捷性在于随时随地的可以把手机里的照片变成黑白,直接去色后的黑白照片更像是机器批量做出来的产品,反而不如真实照片的美感。

为了感受黑白照片的视觉冲击力,抛开专业摄影的局限性认真去体验。拍的场景画面时,内容会显得多而杂乱,主体容易隐藏不见,拍出来的黑白照对比彩色照视觉冲击力都不强烈。在不断尝试调整的过程中,画面内容逐渐减少到一种主体,光线的参与增加了画面层次的质感,黑白照片营造出的意境及视觉冲击力远胜于彩色照片。但同样拍摄白色背景里出现的红色灯笼时,黑白照片的视觉冲击力反而不如彩色照片。在视觉冲击力表现上,黑白照有着独有的优势,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也不是绝对。色彩的表现是相对的,好比天天看黑白照片,突然出现了一张彩色照片,色彩本身就构成了视觉冲击力,反之亦然。

黑白照片的意境在于它营造的是一个假象的空间,隔离了现实的真实感,带来的是抽象的意境美。我们眼中的世界是彩色的,彩色照片是真实世界的反应。

黑白更像是带滤镜的美颜相机,而彩色是现实中的自带相机。

二,这一年里,在旅行或者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和感知到某些东西?有没有某个点触动到了你并进而引发了你的思考呢?

  9  

饰品

1、  饰品—美的象征

饰品最开始的功能应该是装饰和审美,爱美之心自古已有之,即使在在石器时代也可见男男女女使用骨头之类的装饰品,发展到现代社社会,各类的饰品不仅仅局限于针对女性的多样性选择,各类男性的饰品也是纷杂不一,手表、手环、戒指此类男女通用的饰品更是比比皆是。

2、  饰品—个体与社会

在中国古代,束发是被赋予了仪式感和社会性行为的名词,而束发所用的饰品发簪,则代表着家族和社会对这个人“个体”的一种接纳和认可,仿佛在说“欢迎来到成人世界”;与之相对应的,这是个人对外界的一种宣告和承诺,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自此不在是“乳臭未干”的小子,可以鼎立于世间,成家立业平天下。

3、  饰品—身份查看器

以发簪为例,从粗糙的材质划分,陶木银金玉,代表了不同社会阶层的身份和财富积累,从某种意义上面来说,一件饰品的价值或者蕴含的寓意成为了饰品所有者的具象和代名词。普通民众使用的是木质、陶制的发簪,而贵族则多为金银玉器所致,当佩剑是一种贵族时尚的时代,而平民不可佩戴则似乎不难理解了。另一方面,饰品的材质和设计又烘托出其主人的某些内在特质,比如文学作品中,翩翩公子常用的饰品多为“玉器”,因而有公子如玉的气质和印象,但是,“大金牙”和“大金链子”中因为“金”则仿佛成为了暴发户的代名词。

4、  饰品—内外透视镜

不知是先有审美后有饰品还是伴随着饰品的出现才有了审美的概念。可以确定的是,二者之间的组合可以千千万,并且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子。饰品的搭配和佩戴映射出一个人内在的审美倾向,个人的内在美学倾向又会透过饰品呈现出来。不仅是内在审美,饰品甚至可以是内在世界的任何投射,比如在电影《公民凯恩》中,就有大量通过服饰装饰和首饰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从而推动剧情的发展。随着艾米莉从露肩上衣和珍珠挂饰,自然的让观众感受到彼此间是甜蜜恋人的关系,随着剧情的推进,彼此间的关系逐渐从生疏到冷漠,而此时女主衣服的领口有了白色的蝴蝶结装饰,遮住了颈部的皮肤,华丽的同时也预示了内心封闭的开始。

5、  饰品—责任转介

常见电影和电视剧剧中有这样的剧情,一见面或者是剧终的时候,女性长辈会给准儿媳(孙媳)类似手镯项链这样的传家首饰,仿佛长辈对新人最好的祝福语认可就是女性长辈送出传家首饰。这种行为的背后一是代表自己的认可喜欢与接纳,另一方面,也是某种权力或者责任的交割与交付。我常常想,现在婚俗当中的“几金”(项链、手镯等等),除却财富,是不是也有让这对新人有可以传家的资本,有了彼此为家这样的寓意在其中呢?

6、  饰品—权利与权力的交付

男女亲密关系建立之初,相当一部分的比例是从饰品的“纠葛”开始的,所以双十一、圣诞节等等都可以变成“情人节”,因为彼此有了赠送礼物的契机、氛围和期待,而饰品或许是既不唐突又可以展现心意的好选择。当普通饰品一路升级晋级为“婚戒”时,我们彼此拥有了心理和法律赋予的——所有权,可以拥有和要求对方的部分权利。所以纵使法力高强如白娘子也需要借用“珠花”才可以和许仙成就一段姻缘。要说权力,那扳指这个小东西可以进入排行榜了,是实质权力的象征。天龙八部中的天山童姥、倚天屠龙的周芷若,无论是对爱情还是掌门之位的问鼎,手拿扳指的那一刻仿佛有了印证。

10

共享单车

1,   2017年,日常生活中看到最多的就是共享单车了。它们外形统一,着色一致,拥有与普通自行车一样的代步作用。不同的是,在互联网化的今天,智能手机顺便替代了钥匙的功能。打开手机中相应单车的APP,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或输入车牌号,响应后的APP会自动跳出开锁密码,输入后即可开锁使用。对比传统的用钥匙拧动的开锁方式,它好像更加方便,只需要一个贴身的手机,并且这部手机可以打开任意一辆共享单车的锁,替人增加了可选择性。仔细想想,共享单车的开锁方式也并不简单,它需要APP,注册信息,押金,租金,移动网络,甚至不被人故意刮花的二维码。而传统单车,单纯的一把钥匙就够了。使用共享单车的明局是带来了便利,暗局却是我们需要为之交出更多的东西。

2,共享单车火了一段时间后,再去骑时会发现车上经常被人贴了小广告,还有上私锁的,甚至还有人故意毁坏车辆的。而普通自行车极少有上述情况的发生,公交车更少。没主的东西,总会有人来占便宜。

3,有时候晚上下班回家,想找一辆共享单车骑回去。可走了一路也没找到一辆能骑的,快到家的时候却看到了很多,不过也懒得再用它了。寻找单车的过程中,靠的是经验和眼睛。经验是以前看到过的并无意间记住的单车摆放位置的集合,眼睛则是在可视范围内继续执行看的功能。在单车位置变化,经验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只能依赖自己的眼睛,沿着回家的路,继续寻找。寻找是一种过程,找到是一种结果。寻找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而当这种需求通过别的方式得以实现时,就不需要再找了。

4,有一天,单位门口贴出“禁止共享单车进入本单位”的告示,同时门卫也开始监督。在面积一定的办公区域,由于共享单车数量增加,占据过多的面积,从而造成单位内有效利用面积减少,影响正常工作。单车数量增加的原因是单车的流入速度大于流出速度,因为在外面,单车数量多,分布广,且其使用方便,外形讲究,造成它们出现在人视线里的概率更大;且其在一定距离内能满足人们省时省力的需求,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使用。在单位里,单车数量较少,造成其出现在人可视范围内的概率小,客观上吸引不了更多的注意;还有一层原因就是人们近处找不到单车时,对于看到远处的单车会由于惰性等心理因素而拒绝,再加上质量问题等,即造成了一定的留置问题。产品信息对消费者输入频率的高低关系着产品被选择概率的大小,广告就是这样。

5,由于单车个体性能的差异,用户找车时,往往会多花心思找一个自己骑着更轻更快的单车。而骑到目的地后,车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自己也就不需要了。关于放置,能放就行,尽量不影响路况,反正不是自己的财产,不必担心,况且可选择的车那么多,也无需在意这个。由此延伸出随意乱停放的现象。自己使用时,单车暂时私有化,多加考虑是为了增强舒适体验;而用完后,又归为公司所有,个人与公司划清界限后,无需过多考虑。

6,上面的概述,会不会和某些共享单车公司的破产有关系呢?

   11   

植物

摘要:

a,  在卧房养了一台多肉 —>靠窗

b,  办公桌有株豆科植物 —> 12 H 接收日光灯熏陶

现况:

a,  那台多肉总要在七天里180°移位,不然就齐刷刷的一字排开长成向日葵形,我曾异想天开的以为它能Z字型生长,特意留20天左右为基数180°移位,结果是它先以窗为参照横向发展,180°位移后,它把之前横向的部分回位后再以窗为参照重复新一轮的横向运动,几次实验依旧如此。其中有株不速之客—薄荷,因土稀少营养缺导致枝干细而修长,又急于渴求光合作用,有段时间没管他,应是长成了爬特性(贴窗直上),嘚瑟的在枝头展露朵朵鲜花(昙花一现),最后无奈帮他裁枝,留得青山重新来过。

b,豆科植物位于离窗三米左右的办公桌上,12H以上的在日光灯下熏陶茁壮,它始终如一的以三米外的窗为目标横向位移,我多次在下午扭转它枝头方向在给漆黑的夜里分辨出哪里是窗,次日早晨给我狠狠一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耀眼的日光灯无法弥补昏弱的窗外世界,那里应该就是它们的远方。

特性成就了方向,还是方向产生了特性?

渴求的欲望产生方向,觅寻方向的轨迹绘制特性?

同类植物或同类动物,这个“同类”是指相同类似,是相同的特性造就了类似的方向,还是类似的特性奠定相同的方向?

人初期四肢爬行,物种繁多,食物匮乏,对食物渴求的欲望产生了向上的方向,奠定了直立行走的特性?

或亦人初期四肢爬行,物种繁多,食物匮乏,后支可独立支撑的特性产生向上寻求食物的方向?


   12   

薄荷

门口种了两盆薄荷,向阳而生,每日浇水,偶尔施肥,经过的人,总能看到它舒展着郁郁葱葱的笑颜。对于枝繁叶茂的植物,我总是舍不得修剪,任其自由发挥。偶然一天,发现薄荷叶边缘毫无征兆地焦黄,进而枯萎,初初以为是害了病,施了药也不见成效,日渐颓废,委实难看。无奈之下,把枝枝叶叶全部修剪光,松了松泥土,不抱任何希望地搁置着它。

没成想,过了一个星期,薄荷冒出了新芽,一个月以后,它又恢复了精神气儿。

后来请教了花农,才知道薄荷是需要修剪的,长得过于繁茂,若是不修剪掉,不利于新芽吸收养分,只能由着老化。

从眼前的薄荷想到创业期间,市场没打开,每每客户提出意见,为了尽可能地满足他们,不断地改变自身的产品,以此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然而,这并未能拓展开市场,产品的优势也未能发挥,反而成了四不像,让自己疲于应付,不断地陷入了自我否定,失去创业的初衷:因为擅长,因为喜爱,从而分享。

以前为了薄荷更好地生长,浇水、施肥及除虫,给它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但这仅仅是给它一次的生命,倘若要它能循环生长,还得进行修剪,督促它的新旧更替。思及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向,与养这薄荷何其的相似,为了得到顾客的认可,不断地去满足他们,适应他们,进了一个因为需要而改变的死胡同。与其这样,倒不如专注于自身的长处,完善它,提升它,让客户接纳它,从而认可它。

原以为生活的阻力是来自于表面的浮力,常常归咎于外在因素,其实更多时候应该窥探于自身,是否因为自己忘了行走,导致止步不前。

  13   

东西方的饮与食

近两年旅行的重心一直在西方国家,相较于国内或者亚洲在旅行中接受到的文化上的差异更加明显。我记得从我考研的一本书上看到过,虽然每个大洲每个国家甚至是每座城市都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但总体说来东西方间的文化差异是最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差异。从我的的亲身感受来看也确实如此,还记得我以前多看了些欧美好莱坞电影脱口秀就自诩自己有多了解西方文化,而在亲自与西方人接触体验中却仍然发生了很多让我目瞪口呆的事情。

而饮食,是几乎每个中国人甚至是亚洲人到西方国家旅行生活工作都避不开的一个问题,几乎也是听到最多抱怨的一个问题。动手在网上查一查或是跟身边出国的朋友打听一下就会听到大量这样的事情:面条里全是奶酪根本没法吃,什么沙拉啊简直就像在吃草,早上起来吃个三明治都是冷的,主食除了土豆就是薯条薯片,去参加个聚会结果除了喝的什么吃的都没有。一时间,知乎豆瓣贴吧上出现了很多关于中国菜到底有多好吃的话题,很多人分享了自己给外国人做菜吃的经历,网友们纷纷开始可怜吃饭菜式单一的老外,连这么多好吃的都吃不到的生活该是多么无趣。

以前我也热衷于参加这类话题的讨论,可是随着思考的深入和经验的丰富,我开始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以为的真是我们以为的那样吗?”诚然,在遵循民以食为天传统的中国,吃是头等大事。可就像我看到的那本书中说的那样,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比欧洲与北美,非洲与中东,大洋洲和南美洲这些的文化差异要大的多,那会不会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中,吃的地位没有那么高呢?或者说一些国家压根对吃就不感兴趣呢?

当我把思考的范围扩大一些,不仅仅局限在吃上,把“喝”(尤其是饮酒)也考虑进来后,就发现之前在我们看来很可怜的老外其实只是把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喝”上面,相比于吃他们更注重于“喝”,这样一些在我们之前看起来很颠三观的事情现在看来也不会觉得那么不可思议了。

比如在我最近给我一个美国朋友举的例子里提到在西方的聚会大家往往都只是喝酒聊天,即使有吃的也只是薯片饼干一类的小零食,而在中国的聚会大家基本都会先大吃一顿然后才是喝酒KTV之类的活动。还有我在欧洲时经常看到欧洲人在等公交车接电话等闲暇时都会拉开一罐啤酒喝起来,连午饭都会点上一杯啤酒,一桌人坐到一起聊天却发现除了每个人面前的一杯酒其他什么也没有,而这些很少发生在中国人身上。后来我发现东方人多少都有些相似,每到一个地方喜欢打听当地有什么好吃的,喜欢找一些当地人喜欢去的饭馆,然后才是好奇当地人喜欢喝什么酒,哪家酒吧会比较好。

关于西方人注重喝,东方人注重吃的差异,也许可以在历史方面得出一个科学的解释。而大家因为看到老外吃的东西比较单一就纷纷感觉老外很可怜的现象很有趣,其实不只中国人,我看到欧洲人、美国人也做过类似的事情。有些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甚至深入到大家完全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因为这些东西就像是空气一样的存在。也许这也是为什么真正的完全包容和真正的相互理解很难做到的原因。

  14   

钥匙环

匆匆拿起枕边的手机和桌上的钥匙,奔向车站,开始又一天,我在这个新城的生活。

刚来这座新城生活,我先得了把钥匙,怕这把孤零零的钥匙丢了,就花五角钱买了个钥匙环。从此,我正式活在这个城市。

钥匙环上,唯一的钥匙,是我与这个城市唯一的联系,那时,这种联系和钥匙环一样,是简单,冰冷。

以前,我一个人住,每当踱步到宿舍,开门,袭来的是迷茫,孤单,也有一个人的自在;

现在,我寻了个室友,每当我还没完全打开门的时候,一束光,从门缝里挤了出来,我知道他未必在等我,但他会陪着我。

一天一天,钥匙环上多一把公司的钥匙,那里是我立命的地方,有时候是书房,有时候是游乐场。

一天一天,钥匙环上再多一张交通卡,我开始走遍这里的大街小巷。

一天一天,钥匙环上多了一张超市卡,我开始在这里生活,而不是长期旅行。

如果有一天,这把钥匙打开的门里,有等我的人,我的根便开始在这座城市深入、蔓延、生长。

钥匙环是个不值钱的东西,却是我在城市的开始,钥匙环上的钥匙、交通卡卡、超市卡像是根在一点点蔓延。这些根从宿舍蔓延到公司,从楼下的院子到楼顶的天台,从整齐的超市到嘈杂的农贸市场,从这座城市的繁华到不繁华之处,。

在这坐城市生活的越久,路过的地方越多,钥匙环上的东西就越多。

直到,钥匙环上的根越来越多,成为我的负累;

那一天,我再也离不开这座城市了。

   15

大理无为寺禅修对佛学的一点理解

在大理禅修时,师父每天都在说活在当下,有一次我路上碰到师父打招呼时,师父回的话也是活在当下,那会不知道活在当下是什么意思,大概字面的意思就是活在现在吧。也有师兄问师父,师父打了个响指,弹指一挥间,此刻就在消逝。
    在我回来城市有一段时间后,某天晚上,在看一部电影,主人公和恋人分手后,一直懊悔自己没有多走一步,否则结局就不会是现在这样。突然想起来,活在当下,好像就是让自己也未来的某一刻不会后悔以往的所有。往往很多人是后悔过去,畅想未来,而错过了现在,当时发信息给教课授业的师父,师父说明白就好,不要追悔过去,把当下过好,这样你就会更快乐,充实。后来和一个对佛学有研究的朋友说起活在当下这个事情,朋友说这是你对活在当下第一层的认识,它还有更深的,那就是在你专注当下做的事情时,你会得到外在看不见的无穷力量和你一起做好这件事情,也会让自己的智慧显现出来,佛家里面会说专注是禅定,越专注的人烦恼会越少,就专注做一件事情其余的都不做,这时候你的烦恼就会变少。
    和稻子所提的感知旅行——生命就是感知过程不谋而合,你只有认真的专注自己每一刻的感觉、认知、情感,喜怒哀乐情绪是你对自己活过的生命该有的尊重。

   16  

“生命是感知过程。”

这是稻子老师一以贯之的,很质朴、带着哲学意味的观点。

感知体验,这很像探寻真理的哲学家,对事物进行哲学思辨;又很像被禁锢在桃花岛不甘寂寞的周伯通,两只手打架,你打我我打你,其乐无穷。稻子说,在自己感知体验的前提下,对感知到的事物进行发散和联系,打破固有思维,另辟蹊径。

作为一名建筑师,灵感与创新仅靠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不靠谱的。哲学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性化的设计灵感须立足于实践,用稻子的话,即感知体验。

抛开职业的标签,作为一个人,感知、思辨的意义何在呢?防止脑力衰退的思维体操?平凡生活中的乐趣来源?

稻子可能会摇摇头,无奈地对我说:“孩子,思考是种人权。”

从稻子的自序摘取的只言片语,也许能更好回答。

“只有面对世界的真实和自我的真实,才会有改变和完善的可能。”

“要有明确的、持续的探究世界的心和梳理世界的心。”

盲区

自懵懂以来,每逢岁末回首往昔,总会发现两个月的空白时期。阳历新年之后至农历正月这一段时间,也就是阳历一月二月份。当学生时,这种感觉尤为明显。元旦为春节预热,春节前后上演全民狂欢派对,到正月十五,全民集体回归正常生活。

元旦后为阳历新年,但是,由于人们传统上将春节作为新年的象征,当人们接受新年到来的时候,已经是阳历二月份,出了农历正月逢阳历三月初,仿佛这才是一年的开始。因此,人们会格外轻视这段时间。再加上这两个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工作或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这就更容易被人忽视。这段时间算是我日历上的盲区。

除此之外,毕业生择业时,多数人不考虑在家乡谋生,选择外地城市落脚,这是否也是一个地理上的盲区?潜意识里对家乡经济发展水平、薪资水平和工作环境等的轻视和怀疑使得他们首先排除在家乡谋生这一选项。

人在很多方面很多领域都存在盲区的,所谓盲区,也就是我们看不见、容易被忽略、不在考虑范围内的事物。譬如“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我们忽略了“最危险的地方”。譬如,数学最后一道大题,你漏解了吗?“X=0”的情况没有考虑。

产生盲区的原因诸多,既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有主观上先验性思维的惯性,还会有许多其他未知量影响,当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稻子说,感知体验中掺杂过多个人喜好与情感后,便失去分享讨论的意义。我习惯于记录生活中的小细节和与之相关的似是而非的想法,时而浅尝辄止,时而天马行空。

这篇文章算不算成形的感知体验,又或者是否沦为日常生活的总结,以及我是否如稻子所说那般,沉醉于个人情感的抒怀,这些疑问,就等待稻子老师最后的审阅吧。

   17   

过程与结果

“2015年一毕业就来到深圳,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宝安图书馆。晚上下班后,踩着自行车去图书馆还书、借书,然后到旁边的海滨广场走一走。简单而平淡的日子里,内心也是渴望着打开自己,与更多志趣相同的人对话、交流。每个人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快意地表达,思辨性地对话,激烈的碰撞……永远不局限自己的疆域。回头看,曾经那些在心里暗暗涌动的渴望现在就在眼前。辛苦有时,却乐在其中。奇妙的遇见,真诚地感激。”

以上是前些天主持完第29期的读书沙龙活动发在朋友圈发的一段话,虽然引来很多人的点赞,却是发乎于心的真实感受。

这个周末,因为参加第二届稻子X视角的征文活动,又重新翻阅了自己来深圳后写的4本日记本。原意是想从日常的日记里找写作的素材,却也因为回看日记,得以重新梳理自己,清晰地看见那些成长中的历历台阶。两年前记在日记里暗暗涌动的心愿如今已经实现(现在考虑的是如何把它做得更好)。并且以一种回望的眼光去看,发现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微妙得很,看似偶然的相遇,其实是注定,因为把时间花在了那里,开花结果,只是时间的问题。

而看似圆满的背后,过程其实是曲折的,是不易的,只要双方任何一个瞬间的决定就可能完全改变后来的结局。正如稻子曾在文章里说过的一句话:“我们之所以对某个结果印象深刻,其实是过程的不平凡而不是结果本身。”

事业的选择如此,人生婚姻大事大抵也是如此。

   18   

让生活多点可能

最近,由于工作的关系,来到了广西。

在广西呆了快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多多少少接触到了广西人民。他们喜欢高歌,喜欢喝酒,喜欢跳舞。

刚刚接触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对我来说还不能很好的适应,每天长时间的工作,加上自己刚刚接触工作,很多方面做起来都不太顺手,工作上大大小小的事加起来一度令我郁闷。

每当这时候,我便会想起上下班经过的那条路,沿着河的一条路。

从住处到工作的地方,大概走15分钟的路程,一天之中我最爱这15分钟。整条路都是顺着一条河,从桥的这头走到桥的那头,绿水青山本就够使我心情愉悦了。这条路,这条路上的人更是让我欣喜万分。准确来说,这是一个公园,名叫“世界地质公园”。可我觉得它太不像公园了,从长相上来说。或者说,怪我见识太浅薄,见过的不过都是些平常公园,对于如此长相的公园第一次见。但是从人流量上来说,那它的确算是个公园。

河的其中一边有两排青翠欲滴的树木,硕大一棵,树干粗壮,叶子肥大,长的很是匀称,好看。一棵棵就像是粘贴复制出来的一样,一模一样,十分整齐。树木间放了很多健身器材,很多长长的石条。中午上班的这个时间段,是最热闹的时候,石条上坐满了人,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小孩荡秋千、玩弄健身器材;年轻人谈笑风生、望着河水放空;老人们最为热闹,有的带着各种设备,拿起话筒,放声高歌;有的围着火炉烤着红薯和玉米,一边吃一边笑;有的玩纸牌;还有一群老太太最有特色,戴着一样的帽子,整齐的围成一个圈,没有设备依然放声高歌。看到他们,即使再多郁闷,我也被瞬间熔化,什么不开心的全都瞬时消散!

很多时候,我在想,是什么让我们的步履加快,来不及享受一顿早餐;又是什么让快节奏生活的范围日趋扩大。我们又该怎样在快节奏中来权衡我们的生活呢?

一般来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没有办法停下来,也不容许自己停下来;但是我们一定可以休息片刻。享受一顿美妙的早餐,睡个午觉,看场电影,感受生活无处不在的小美好;来一场小旅行,放松身心,感受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与不同的人对话。

做一些小改变,让生活多点可能。

以下附上4几张关于文中提到的路,即“世界地质公园”(本人业余拍照,多多包涵)

   19  

2017年旅行——认知突破

2017年,细数也走过了不少的地方,选取了一个印象较深的地方——苏州,来做记录,发现,一个人的旅行更让我得到深入的思考,边走边深入的思考。

先说苏州,那次的旅行是一个人的旅行。提前做好了旅行的规划,一路跟着规划走的,现在回想起来那次的旅行总结起来就几个字建筑,人,吃。10.1号,正值旅游旺季,那时候我刚进公司不久,放了这么长的假,我丝毫没有想回家的概念,计划好了7天的行程,然后一一达成实现,那样的感觉就好像你做完了运动,肌肉的酸痛,汗流浃背,酐畅淋漓。今年一整年个人心灵和身体的主题是宁静致远,以至于运动的时候都更喜欢一些和平安宁的运动,也就是中等强度的运动:例如慢跑、快走、keep里面的拉伸、健身房的器械、瑜伽。

或许听起来或看起来并不是那么中等强度,但于我而言,我在做这些运动时的心境是十分宁静愉悦的。所以今年我个人的运动主题是快乐至上,每天运动=快乐和正能量。

回头来看过的一些文章里面又在写:慢走和做家务其实也已经算了中等强度的运动,每周的150分钟运动时间就是能够完成的目标。所以这一年都在计划与实现的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多的快乐,而我的快乐全部积攒成为了心灵的更加宁静。总觉得,一切的事物都有一个平衡点,而超过一点缺少一点都会带来你的点滴不快乐。所以2018年自我追求的还是那个平衡点,追求万事万物的平衡点,包括当你经过个人的努力逐渐增加的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这些抽象的点也会有一个正在增长的增长点,即我所说的平衡点。

当我超过平衡点时,比如此前刚开始工作,每日的工作量很大,而自己有些心猿意马,个人的性格比较慢,属于那种工作和性格都是慢热型的,也是刚刚来上海,又刚刚和男朋友分手,每天晚上从公司回来就非常的焦虑,也不在意自己的身材了,晚上就一直在吃,毫无顾忌的吃,丝毫谈不上自律。后面我才了解到自律是有限度的,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但是基本上到了晚上是自律最缺乏的时间。而甜食是让你的自我控制降到零或更甚的化学物质。而我酷爱甜食,说一个数字就知道有多可怕了,那时候我每晚要吃 6-7块巧克力+烤馍+一些小零食。很恐怖,在1个月不到的时间我从98-106斤,花在吃上的时间平均每天1h而这个1h没有算上正常的早中餐。当然后面我慢慢工作上顺利了一些,生活和个人交际也走在了轨道上。越来越顺利的时候这些焦虑自然也会减弱一些。后面还是发现会有一些事情让你在晚上回来时很焦虑,但于个人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以至于这样的焦虑就渐渐的转移到各个角落:听书、看书、听歌、唱歌、写字、日记、运动。等等。

然后慢慢地又读到一个新观念:Knowing everything is konwingnothing.  ,然后又在调节自己的生活,把主心骨放在了英语的学习的教学的突破上面,附加了人际关系沟通方面的一些小心注意。

之所以我称之为记录,源于我对一个观点的崇拜:如果你知道很多事情,看过很多书,听过很多歌曲,看过很多电影却只是看过听过知道而已,没有做任何的记录和整理,那么你的脑袋还是一片混乱,而如果你在看过很多书、电影,听过很多歌、故事,走过很多地方等等,在做这些之后进行详细的整理,一年之后你会发现你走过的路,看过的书都变成了你脑袋里面的图书馆,分类整理,每一个区域都经过你的详细整理和记录,每每翻阅心中都无比快乐=于我而言的宁静,这时候记录也变成了你的爱好,你爱之像爱自己的生命和生活。

其实现在的记录可以很多种,电影,纪录片,文字,图片,我主要的还是文字和图片,视频对我而言实在不够生动和吸引人,而文字能满足我对于思考的深度要求,我可以回顾时做深思思考,看着图片品味。像品茶一样,我的记录也随着年岁月的增长而日渐的有了变化,这样的变化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来形容,就当做是——认知的突破吧!

   20   

我理解的感知体验

我突然问自己,如果我死了会怎么样?

那我就没有感觉了,就不能感知周围的东西了。

“感知周围的东西”,这几个字突然引起了我的思考。

我在上班路上走着,边走边想。现在的我,感受到零下几度的寒冷,感受到有风吹着我的眼睛,听到桥下汽车驶过时带来的风声,看到阳光洒下的金色铺了一地,甚至感到太阳下我的后背的一丝暖意。我还看到几个闯红灯的人,在胡同口遇到一只狗。

我发现,感知体验不是向自己内心的,它是由自己向外的,是自己主动与外界产生交流的一个过程。它不是以自身情绪为圆心,一定感受为半径延伸出来的圆,这样延伸出来的圆也不过是自己的体积罢了(如左图)。它应该是以左圆为圆心,发散出来的一个大圆,并且发散出的大圆的半径是由自己决定的。

它是放空自己后,自己与自己身体外部的东西发生关联,然后,再由外界反射到自己内心的过程,共鸣好像就是这样,这一循环往复才构成了自己的感知体验。

那什么是放空自己呢?

我觉得我们经常在忙碌中扮演着自己的社会角色并承担着责任,比如上班。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工作、交流等。时间久了就会带给我们一定的情绪,如焦虑等,还可能延伸出来惰性,不想上班的想法估计都有吧。这样就使我们不知不觉被自身情绪导向,甚至俘获了自己感知外界的心。感知体验中强调的脱下标签,放下自身的社会属性好像就是这样。

如果突然不上班了,也可能会有以前的生活惯性继续引导着,譬如看手机,宅。思想在生活惯性下被俘获,以软禁的形式地飘荡着。

旅行就是把自己的身体带到大自然中,增加身体对外界感受。以前好像有句话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得在路上”,旅行把你的身体带到路上,然后再需要自己把自己的心灵也带到路上来发现,观察,进行感知体验。如果惯性思维依旧没有改变,感知体验的效果就不是特别好了,比如在珠穆朗玛峰玩手机和在家玩手机,那还不如在家玩呢,冷死了。

评判标准:有观察、有思考、有深度。

 注:排列序号不分先后

DOX ▏第二届征文活动

感知体验 | 一种打开方式

城中村

(0)

相关推荐

  • 缅怀袁隆平先生

    缅怀袁隆平先生

  • 美文欣赏:我有一个梦想(袁隆平)

    袁隆平:妈妈,稻子熟了,我想您了!国士无双,袁爷爷一路走好! 我有着一个梦 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 光给了它希望 雨给了它滋养 它陪种子成长 我有着一个梦 走在田埂上 它同我一般高 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 ...

  • 《一个晚上的思考和一个下午的尝试,再加上感恩》

    昨天下午,小儿子学会了骑单车,他很高兴,我和孩子妈也很高兴.          结果大同小异,但是和其他孩子学会骑单车的过程,我认为,是天壤之别.小儿子学会了骑单车,他只用了一个晚上的思考和一个下午的 ...

  • 袁隆平《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伟大的灵魂下一颗柔软的心

    袁隆平《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伟大的灵魂下一颗柔软的心

  • 好吃,真香!

    稻田里,水牛妈妈正在干活,身后跟着小水牛. 小水牛说:"妈妈,妈妈,我想去草地上玩儿!" 水牛妈妈说:"乖宝贝,咱们再坚持一会儿吧!你用心看着妈妈怎么干活,学好本领用处大 ...

  • DOX ▏第二届征文活动

    生命是感知过程. 稻子x视角每年的征文活动又要开始啦! 主题依旧是两个, 奖品依旧是我们一年发布内容制作成的小册子, 回头看,都是心血呀! 算个纪念吧. 我们这一年是这样的,你们呢? 这一年大家都收获 ...

  • DOX ▏第二届征文活动 ▏征文A获奖公告

    前言 这20篇文章可以大概分为以下几类: 一部分的文字还是偏宽泛的体验记录和抒情,可能并不是作者原初的本意,而是以往的写作惯性过于强大了吧. 一部分的文字偏具体的体验和观察,这是需要肯定的,不过在观点 ...

  • DOX ▏第二届征文活动 ▏B部分

    一,对农村房子.民宿居住的感受和期待.   1    老房子是不沾染灰尘的记忆 从记事开始一直到上完中学,我都住在家乡的老房子里,也就是说我一直在老房子里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我家的老房子是北方农村里 ...

  • 奖金近5万元|第二届征文大赛征稿启事

    3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第二届金沙流韵  -"攀钢矿业杯"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了深入贯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入挖掘 ...

  • 【文氏新闻】贵州省黔东南文氏第二届祭祖活动隆重举行

    天下文氏一家亲  wsyjq8 亲们,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 "天下文氏一家亲" 关注,即能加入咱们这个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分享最新资讯.弘扬中华美德.传承优 ...

  • ​《文斋堂》第二届征文大赛作品089号:王应礼·诗歌‖万泉河怀古

    万泉河怀古 文/王应礼  诵/水·寒傲似冰 元朝中叶燕京乱,宫廷倾轧人心险. 月黑风高藏杀机,血溅兵刃白骨寒. 图贴睦尔皇太子,失策流放多河畔. 太子怅然北望眼,前程渺茫啼泪斑. 切齿来日东山起,指点 ...

  • 【春风文苑】《“春风诵读”杯第二届端午节主题征文大赛活动》作品展•诗歌卷

    端 午 节 征 文 "春风诵读"杯第二届端午节主题征文大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宗旨 最美是老家,浓情过端午!值2019传统佳节端午节来临之际,淮滨春风诵读文学会特联合淮滨诗词学会举办 ...

  • 电压敏专业学部第二十七届学术交流会开启征文活动

    来源:半导体器件应用网 [哔哥哔特导读]过去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2021年大家期待再相聚.在新一年里,广大专家.学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也一定取得了不错的收获,正期待与大家分享."电压敏专业 ...

  • 第二届商品归类征文活动之参赛经验谈

    虽较原定的3月10日迟了两周有余,第二届商品归类征文活动终于在昨天公布了获奖名单.尽管后又不知何故匆匆删贴,但仍要恭喜我的同事何碧瑜获得了本届一等奖(可惜忘了截图). 随后,不少粉丝通过各种渠道询问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