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曙:今天中国书法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文化

本文源自8月18日的陆家嘴读书会?文景艺文季论坛“笔与墨的奇妙世界”,稍后我们还会放送艺文季最后一场论坛“当代中国故事的挖掘者”内容。敬请关注。

书法成为当下中国人修身养性的全民运动,各地博物馆的书画展览也从未断过人潮。但是这种练习和观赏书法作品的热情却有些盲目和“任性”,参与者其实并不真正了解书法的思想内涵。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朱天曙老师在艺文季中给大众上了一堂书法普及课。

中国书法的四种品质

中国书法实际上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内容。以下是我的概括:

第一,笔法是中国书法的核心。

第二,审美是中国书法的内容。

第三,人文是中国书法的内涵。

第四,哲学是中国书法的灵魂。

我想,这四种品质是中国书法最核心、最重要的四个方面,而且是层层递进的。下面简单地解释一下。

笔法品格

第一个方面叫作“笔法品格”。没有笔法,就不能称为书法。近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书法出版业、书法教育与培训、书法展览等都刺激了书法技法层面的发展,书法基本笔法也因此得到传承和运用,尤其是当代书法专业的高等教育发展和高频率展览活动的推动,客观上促进中国书法在技法方面新的发展和普及。

审美品格

第二个方面是书法的“审美品格”。技法品格和审美品格是中国书法的本体内容,审美品格是技法品格在艺术形式和内容上的提升和丰富。没有审美,中国书法的艺术内涵也就消失了。

我认为当代书法在审美上有很大的进步。今天的书法展览形式非常丰富,书法家随着眼界的开阔,为传统笔法的内容赋予了时代的审美特色,在章法、形式、碑帖结合、书印融合等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前人。现在全国的书法专业,95%以上都是在美术院校设置的,就是为了强调书法审美方面的品格。当代书家提出“艺术书法”这一命题,也正是对部分技法缺失、审美水平低下等现状提出的重要问题。

但现在很多人过分地注重书法外在形式的审美,很多作品看似很丰富,实际上缺少内在的内容。

人文品质

第三点是书法的“人文品质”。人文品质是中国书法的精神内涵,也是书法内在的一种韵味和气息。没有人文品质,书法作品就缺少了内在。而我们当代书法恰恰最缺乏人文品质。很多人重视技法,但是忽略了人文内涵。所以我们强调书法家要重视文化修养,一个好的书家,必然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在传统文化上有较深的理解。但是在现在这种展览过剩的语境下,很多人在这方面都有很大的缺失,我个人称之为“日益稀释”。

哲学品质

第四点是书法的最高品质,叫作“哲学品质”。中国书法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标本,从中可以看到其中的很多精神。哲学品质是中国书法的灵魂所在。所以,书法的哲学品质,实际上是书法文化内容的提升。我讲的这个哲学品质,实际上就是古人所说的“道”。苏东坡当年评李公麟《山庄图》,说从事艺术的人要“有道有艺”。“艺”主要是技术方面,“道”就是内在的哲学品质。由技到艺,由艺入道,这样才能实现艺术最高层次的追求。

以上就是中国书法的四个方面的品质。笔法品质、审美品质、人文品质、哲学品质,这四个方面综合在一起,才构成了完整的中国书法。

用这四种品质来衡量今天的书法和书法家,就可以看到“得”在哪里,“失”在哪里。而且这四个品质是层层递进的:没有技法,不懂基本的笔法,就不能谈审美;没有基本的审美,就不能进入书法的文化层面;没有进入文化层面,就谈不上哲学思考,谈不上哲学境界。

笔法品格

首先,中国书法的笔法究竟是什么?什么叫笔法?笔法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执笔,第二是用笔,第三是用墨。这三者是中国书法笔法最重要的内容。

执笔

学习书法,第一件事就是执笔,就是毛笔怎么握。很多人认为握笔当然会,小时候老师就教怎么握毛笔。我们今天握毛笔的方法通常是“五指执笔法”。这种方法是上世纪60年代,上海有一位名人叫沈尹默倡导的。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新青年》杂志的编辑,鲁迅先生的同道。沈先生后来做了中央文史馆的副馆长,一直在上海工作,在上海成立了中国书法研究会。沈尹默先生认为,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普及中国书法的常识。他非常重视研究执笔法,写了很多文章介绍中国书法的基本知识。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谈执笔。这种方法唐代就有了,后来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执笔方法。但沈先生认为,“五笔执笔法”是比较科学的。

事实上,中国古代执笔的方法非常丰富。有单钩法、双钩法、撮管法,还有拨灯法,古代的灯,点燃一段时间就要拨一拨灯芯,拨灯法就是类似的动作。

那么毛笔应该怎么握呢?苏东坡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意思是握毛笔没有固定的方法,怎么抓都可以,但是有一个原则,就是要“虚而宽”。毛笔握在手上,第一要虚灵,第二要宽松,这样的执笔方法就是好的。像拿筷子一样,有的人拿得靠前,有的人拿得靠后,究竟哪种方法对?无所谓,只要舒服就行了。

南朝著名的文学家陶弘景,对执笔曾经提出八个字的原则:“手随意运,笔与手会”。我想这八个字是有道理的。手上的笔,跟心和头脑要一致。手受到大脑的控制,又控制笔,达到“心会”的感觉,这才是执笔要达到的效果,要正确理解执笔,陶弘景这八个字值得细细领会。

用笔

毛笔握在手上以后,怎样写字呢?中国古代有八种用笔的方法,我概括了一下。

“中锋”运笔

第一种叫作“中锋”运笔,它是中国书法最根本的运笔方法,不懂中锋运笔就说明还不会用笔。什么叫中锋运笔?就是毛笔在行走的时候,是毛笔的中间部分在纸上行走。

中锋运笔有两种最基本的方法,一种叫“折钗股”,一种叫“屋漏痕”。

折钗股

前者行笔快,笔画光润圆畅,挺秀刚健,给人以秀媚匀净的美感,就像古代美人头上的发卡,线条有弯曲,但是很流畅;

屋漏痕

而后者的形态像漏水一样,下雨以后,屋顶上的水沿着墙头流下来,形成线条,很饱满,很实在,这种笔法毛涩遒劲,顿挫郁拔,给人以苍劲老辣的美感,行笔略慢,伴以如逆水行舟般的震颤,比较厚重。这是中锋运笔里面最常见的两种样式。

“偏锋”运笔

另一种用笔方法叫“偏锋”运笔,笔锋不在笔画的中间,而在其某一边行走;即笔锋处于笔画的一侧,笔腹处于笔画的另一侧,笔锋与笔腹在并列行走。纸上出现时有时无的墨痕,呈犬牙交错、参差枯涩状。所书线条残破扁薄,不够丰实完美。中锋运笔的方法写出来的字比较饱满。而偏锋写出来的字,很多地方不够饱满。用得过分容易成为病笔,但是用得恰当就可以弥补中锋运笔的单调,使运笔变得更加丰富。

“侧锋”运笔

第三种叫“侧锋”运笔,介于中锋与偏锋之间的运笔方法。接触纸面的笔毫方向与笔的运行方向呈约45?左右的夹角。这个夹角越小越接近中锋运笔;越大,越接近偏锋运笔。这种运笔方法在王羲之的作品里面非常多。王羲之的字,有中锋有侧锋,又以中锋为主。“中锋为主,侧锋取妍。”

金农 漆书

藏锋起收

还有一种笔法,叫“藏锋起收”。毛笔在运行过程当中要“藏锋”,起笔的时候藏起来,下笔时笔锋痕迹被覆盖在笔画中,不露锋芒,起笔的方向与点画运行的方向相反;收笔的时候又藏起来,笔锋回到点画内在离开纸面,笔画外不露锋芒。这是中国书法的很重要的特点。

露锋起收

相对的笔法,是“露锋起收”。起笔时笔锋表露在点画外面,收笔时笔锋表露在点画外而有明显的锋芒。露锋和藏锋这两种方法,在书法中经常交叉使用。比如写颜体字的时候要藏锋,临摹《兰亭序》的时候就要露锋。

还有“提按”。笔毫在纸上作上下运动。提笔画细,按笔画粗,提按造成了笔画粗细的节律变化。

平移

第七种叫“平移”。笔毫在纸上不作上下的运动,而仅作平行于纸面的中锋移动,笔画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

转折

还有“转折”。笔毫在平移时作圆弧形的转向运行,或者在平移时,突然在一点上作方向的改变,形成一个折角。转折有很多种方法,有的是圆的,有的是方的。

转笔(孙过庭《书谱》)

折笔(苏轼《黄州寒食诗贴》)

以上八种用笔方法,是中国书法里最核心、最重要的。

用墨

至于用墨,概括起来也有四种。

浓墨

墨浓如漆,写在纸上黑白分明,极其醒目,字迹清晰饱满,神彩外耀。

淡墨

水加得多,磨的时间不长,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

涨墨

第三种叫“涨墨”,过量的墨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水分从点画中分离,线面交融。

渴笔或枯笔

第四种叫“渴笔”或者“枯笔”,指笔中之墨所含水分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

今天的学生在学校里学书法,花很多的时间练习,就是要研究这些笔法,把它们运用得非常熟练。中国古代书论里,有一种“骨气论”,非常强调笔法。汉代的蔡邕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肌肤之丽。”李世民认为,写字要“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用笔方法要正确,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审美品格

笔法品格和审美品格是中国书法的本体内容,审美品格是笔法品格在艺术形式和内容上的提升和丰富。没有审美,中国书法的艺术内涵也就消失了。审美的内容包括哪些呢?我把它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字的重心的安排,第二是书势的变化,第三是黑白的布置,第四是点画的呼应

重心

米芾《清和帖》

米芾有一个著名的字帖《清和帖》,其中第三行第三个字是“何”,观察它的结字,可以看出重心的安排,“可”被提得非常高。这就体现了米芾的字以奇险出名的特色。重心是书法风格很重要的内容,一个字的重心平稳与否与支撑这个字的支点有很大的关系。

书势

书势的变化,就是这个字写的时候怎么样来进行变化。汉字每个字的各种字体都有其特定的形体和态势。例如王铎的《临欧阳询行书帖》和《七律诗》立轴,写的时候,左右呼应,上下连贯,这就形成了它的特点。

王铎《七律诗》

黑白的布置

颜真卿《勤礼碑》

就是说这个字的点画,哪些地方要繁,哪些地方要简,哪些地方要密,哪些地方要疏。颜真卿的《勤礼碑》,字中心的布置就非常讲究。“千里”的“里”,最后一点,斜了以后顶下来,这样才能保持重心的平衡。

点画

王献之的《鸭头丸帖》

再看点画的呼应。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点画连贯,很有呼应。东晋时期,人们注意到点画的呼应,这也是行书、草书的一个特点。

章法

此外,在中国书法作品中,决定字如何排列的是章法。

行气

首先是“行气”的变化。“行气”就是一行字之间的气韵。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线式的,给人以整齐肃穆、始终如一的感觉;一种是曲线式的,给人以活泼多变、灵动激越的感觉。赵孟頫的《秋深帖》就是直线式行款,而黄庭坚的草书跟赵孟頫不一样,是一种曲线式的行走,更加丰富,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字距

章法的变化还体现在字距的变化上。一行字的字距均等,给人以匀称安宁的感觉,这种字与字之间的组合称为平均式。一行字的字距不均等,字间的留白也不平均,这种字间有紧有松,有疏有密,形成疏密相间、黑白对比的组合形式称为对比式。

杨凝式《韭花帖》

比如杨凝式的《韭花帖》,朋友给他送了韭菜花,他吃了以后很高兴,就写了这幅字。前面写得很紧,后面写得很松,这是他的章法。

还有行与行之间的变化。比如文徵明的手札,行跟行之间没有什么变化,这叫平均式。

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就明显比文徵明的作品变化丰富,有很多涂涂改改,有长有短。有的地方很密,有的地方很疏,有的地方写了一半再重写。无意的圈点,有的实圈,有的是虚圈,涂改圈点也成了他的美,这个很随意自然而然形成的东西,成了书法的个性化的符号,也是书法审美的重要的内容。

自然

中国古代书论里,关于书法审美的内容非常多。书法的审美强调字形的美,也强调自然的美。有人问我,什么样的字才叫好?我说,写得很自然就好。字形美,自然是一种美。而米芾讲,为什么说王献之的字写得好?因为“子敬天真超逸”,这也是一种美。

文化内涵

第三点,文化是中国书法的内涵。前面已经讲过,现在书法界最缺少的就是文化,人文的内涵不太丰富。书法作品有没有格调,有没有品位,主要看书法家有没有文化。文化体现在哪些地方呢?我想主要是体现在三个方面。

书写内容

一个是书写内容。我在北京的博物馆看过一个展览,很有名的书画家的展览,结果作品的内容污秽不堪。好的艺术品应该强调书写内容的典雅、鲜活、书丰富。

书如其人

第二是“书如其人”,书法家的风格,要体现本人的涵养。过分追求丑俗,也是书法家人文涵养缺失的表现。书法像人一样,应该是谦谦君子,讲究礼节。

文化修养

第三是内在的文化修养。中国书法重视的是内在的深层次的美,自己要有深厚的修养,才能领会到这种美。中国古代书论特别强调,书法要表达个人的兴趣,表现涵养。比如张怀瓘说“先文而后墨”,黄庭坚说苏东坡“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中国古代的小手札,一封小信,书谱里面讨论的内容,都有丰富的人文涵养,都值得深入研究。

哲学境界

第四个方面,哲学是中国书法的灵魂,哲学何以成为中国书法的灵魂?中国书法重自然,重生命,重直观,书法就像佛教一样,既强调“顿悟”,又强调与“渐修”相结合。书法里有丰富的辩证思维,这样才能使作品提升境界。弘一法师去世之前留下四个字:“悲欣交集”。

弘一法师《悲欣交集》

这四个字已经超越了字的技法本身。我们已经不用在意字本身写得好还是坏,已经不能用收笔是不是回锋这样技法去评析。这四个字里面包含了高度哲学化的内容,是生命精神的一种体现。书法成为了一种哲学的提升,生命的象征

中国书法的发展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中国书法未来的发展?我想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对应以上的四层境界:

正见力学,深美闳约,文心诗境,圆融神明。

正见力学

所谓“正见力学”,是强调学习书法要重本源。正其本源,蒙以养正。“正见”而后重“力学”,所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也。我们应力学古法,综其广博,知其源流。首先要对中国的书法有正确的看法,并付诸于行动。

深美闳约

所谓“深美闳约”,是强调书法的艺术审美。汉字象形别于一般的绘画之形,其形高度概括与提炼,许慎《说文解字叙》所谓的“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汉字形式是由自然“形势”提炼而成的“字势”,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正如王国维所说,书法到最后要表现一种深刻的美,内在的美,既要宏大,又要简约。

文心诗境

所谓“文心诗境”,是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的寄托。中国艺术意法相生,以“意”为体,以“法”为用。书法本于文字,原为实用,然翰逸神飞,一寓于书,全在于“意”。我们现在从事艺术的人要有文心,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诗和远方”。艺术不光是现实的可以比赛的技术,而是要用生命去寄托的内容,这样艺术才能变得丰富。

圆融神明

“圆融神明”就是哲学的境界,中国书法的最高的境界,“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中国古人论书有很多的词汇,借笔墨来阐发他们的艺事性情和人生哲学。

(0)

相关推荐

  • 朱天曙|没有技法,就没有书法

    关于书法有各种各样的的阐释,有人认为中国书法要强调技法,有人认为中国书法要强调文化,也有人认为中国书法要强调审美,基于这些差异,就有了不同的观念,各有各的道理.既然能够成为一个观念广泛流传,说明这些看 ...

  • 徐渭“笔态入净媚,天下无书矣”

    徐渭"笔态入净媚,天下无书矣" 一.他鄙弃干净漂亮之书,也反对书如枯柴蒸饼,他说: 笔态入净媚,天下无书矣. "世好赵书,女取其媚也.责之古服劲装可乎?盖帝宵王孙,裘马轻 ...

  • 朱天曙 | 没有书写技法,就没有中国书法

    关于书法有各种各样的的阐释,有人认为中国书法要强调技法,有人认为中国书法要强调文化,也有人认为中国书法要强调审美,基于这些差异,就有了不同的观念,各有各的道理.既然能够成为一个观念广泛流传,说明这些看 ...

  • 朱天曙 | 卞孝萱先生对我说,要坚定地喜欢

    恩师卞孝萱先生离开我们已十一个年头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常常映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先生声如洪钟,健步如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回忆和先生交往点滴,以寄一瓣心香. 卞孝萱指导朱天曙读书 我跟卞先生游学的 ...

  • 朱天曙:“章草体”和元代的章草书法复苏

    中国书法网2019-02-14 21:03:38 汉 居延汉简 汉代通行的书体中,草书的崛起对后世书法艺术发展有重要影响.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称汉代的草书为章草,新体草书相 ...

  • 朱天曙 | 卞孝萱先生给我写的三篇序言

    卞孝萱指导朱天曙读书 卞先生给我写过的三篇序言 卞先生一共给我三本书写过序言,对我而言是十分荣幸的.第一本是2003年我在香港出版的一本书法篆刻集,卞先生以<治史求"通",为 ...

  • 【学人档案·傅申】朱天曙|傅申先生的书法史研究及当代启示

    主持人语: [学人档案]栏目中朱天曙就书法史研究谈傅申先生的学术研究理路和贡献,较2017年本刊所发同题文章见解更为深入,亦更具启发性. --徐翎 傅申  摄影/林燮 傅申先生是国际著名的艺术史家.书 ...

  • 朱天曙:郑板桥的“破格书”

    今天 板桥的书法有点怪.怪在哪里?他创出一种真隶相参的方法,而杂以行草,给人的感觉楷不楷,隶不隶,行不行,草不草,一般人不这样写.清代阮元在<广陵诗事>中说他少时楷书极工,自称世人好奇,因 ...

  • 孙甲智:读陆林教授《无题》诗兼说朱万曙教授的酬答诗

    前  记        12月25日,是先师陆林教授生日,不能至南京致祭,敬撰此文,以达追思.成文过程中,师姐张小芳教授为补释诗中"今典"并匡谬正讹,特此致谢! 陆林教授是著名的文 ...

  • 朱东:家族观是上古贵族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留下的印记

    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民族,哪种文化,会像中国人,中国文化这样注重家族观念. 简而言之,所谓"五服"是指以人的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这就是一种有形可见的礼仪制度,它体现的就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