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读书笔记:第二部首“丄”

闭关在家,学习、追剧(在看《新世界》)双向调节。

丄部,一部含四字,上地旁下,小小分队一个。《说文解字》读书笔记:第一部首“一”,第一部一部含五字。这个小分队含上帝,可见分量不小。

这个上,让我一下想到以手指月。这就是指事。所指非同小可。所指的是上,上天,上帝,上方。甲骨文的一横,可理解为大地,上就是大地之上。

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屬皆从丄。(上)篆文丄。(《说文解字》)

这个字的意思很简单,就是高处。且看徐锴有什么解读。

徐锴《说文系传》

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屬,皆從丄。
臣鍇曰:“本乎天者親上(这是一句定基调,许慎是东汉人,汉人崇尚天人之说。上,本乎天。这就是定了基调了。这一部,以上字开始,以下字结束,天上地下,这就是说文的格局所在。最近我喜欢拿“五气经天化五运”图说事。本乎天就是圆上的事。),故曰'指事’,班固謂之'象事’。甞試論之,曰:凡六書之義起於象形,則日月之屬是也。形聲者,以形配聲,班固謂之'象聲’。鄭玄注《周禮》,謂之'龤(xié)聲’。象則形也,'龤聲’言以形龤和其聲,其實一也,江河是也。水,其象也;工,可其聲也,若空字、雞字等。形或在下,或在上,或在左右,亦或有微旨,亦多從配合之宜,非盡有義也。而今之末學爲篆文者,妄相移易,偏旁乖亂,以爲奇詭。若言字,䇂在口上則爲言;䇂在口右,則五葛反,其類甚多。由此以察,則妄爲奇詭者,浮俗剽薄,絕於言議焉(造字是有法度的,上下左右是讲究的,不能乱搞。搞错了位置,意义就不一样了。中国古来是以方位定时间的。因为以基准方位观察天象,就形成了即时的时间。)。

六文之中,象形者,蒼頡本所起,觀察天地萬物之形,謂之文。故文少後相配合,孳益爲字,則形聲、會意者是也(文与字,是源与流的关系,文是源,字是流。渊源而流长)。故形聲最多。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謂老之別名有耆、有耋、有夀、有耄,又孝子養老是也。一首者,謂此孝等諸字皆取類於老,則皆從老。若松、柏等皆木之別名,皆同受意於木,故皆從木。後皆象此。轉注之言,若水之出源分岐別派,爲江、爲漢,各受其名,而本同主於一,水也。又若醫家之言病疰,故有鬼疰,言鬼气轉相染箸,注也。而今之俗說謂丂,左回爲考,右回爲老,此乃委巷之言。且又考、老之字,皆不從丂(kǎo)。丂音考,老從匕(bǐ,古代指勺、匙之类的取食用具:“先主方食,失~箸”。 ),音化也。假借者,古省文從可知故。令者,使也,可借爲使令平。長者,長上也,可借爲長上幼。諸如此類,皆以旁字察之。則可知至春秋之後,書多口授傳受之者(为什么文字训诂里有“音近义不远”,就是因为语音是先于文字的,或者说有很长的一段口授与书写同步进行的历史。),未必皆得其人至著於簡牘。則假借文字不能皆得其義相近者。故經傳之字多者乖異疎。《詩》借害爲曷之類,是也。後人妄有作文字附益之,故今假借爲少。假者,不真也;借者,同門也。若《周禮》使萬民一郷一鄙共用祭器、任器、樂器是也。凡指事、象形義一也。物之實形有可象者,則爲象形,山川之類皆是物也。指事者,謂物事之虛無不可圖畫,謂之指事。形則有形可象,事則有事可指,故上下之義無形可象,故以丄丅指事之,有事可指也。故曰象形、指事,大同而小異。

會意亦虛也,無形可象,故會合其意以字言之。止戈則爲武,止戈,戢兵也。人言必信,故曰比類合義,以見指撝。形聲者,實也。形體不相遠不可以別,故以聲配之為分異。若江河,同水也;松柏,同木也。江之與河,但有所在之別,其形狀所異者幾何?松之於柏相去何若?故江河同從水,松柏皆作木,有此形也,然後諧其聲以別之。故散言之,則曰形聲,江河可以同謂之水,水不可同謂之江河;松可柏以同謂之木,木不可同謂之松柏(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有名家的名实之辨。公孙龙子的《指物论》就有深刻的名实思想。汉字的水很深的,缘由就在这里,是根基。)。故曰'散言之曰形聲’。總言之曰轉注。

謂耆、耋、耄、夀,皆老也。凡五字,試依《爾雅》之類言之,耆、耄、耋、夀,老也。又老、夀、耋、耄、耆可同謂之老;老亦可同謂之耆,往來皆通,故曰轉注。總而言之也,大凡六書之中象形、指事相類,象形實而指事虛;形聲會意相類,形聲實而會意虛。轉注則形事之別然,立字之始類於形聲,而訓釋之義與假借爲對。假借則一字數用,如行莖、行杏、行杭、行沆,轉注則一義數文。借如老者,直訓老耳,分注則爲耆、爲耋、爲耄、爲夀焉。凡六書為三耦也。臣鍇以爲古者訓六書多矣,自許慎已後,俗儒鄙説皆失其真。至於通識亦然,豈知之而不言,將言之而不悉乎?後生傳習又懵澒而不明。臣故反覆論之,而今而後玉石分矣。”

[上]篆文丄。

臣鍇曰:“篆文屈曲,象陽氣。”(这里有象形之意。六书是后世的分法,在我看来文字就是象形取意,有虚实阴阳之分而已。“篆文屈曲,象陽氣”,就是象阳气的螺旋上升之势。我们看到这个字包含一个“S”形,这就是太极之意,也是时变,爻变,阴阳之变。)

接下来是这一部所在之的文字。

“丄”部所属文字

《说文解字》:諦也。王天下之號也。从丄朿聲。(𢂇)古文帝。古文諸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二。二,古文上字。䇂示辰龍童音章皆从古文丄。

篆文从“二(丄)”以此算为同部首,有些牵强。我们看甲骨文和金文,显示是祭台,就是祭天之意。造字上属于指事。是虚指,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帝。所以在秦始皇称帝之前,有过短暂的活着的君王称帝的,这些都属于僭越。在中华文明,帝是终极的,亦是无形无相的,不同于西方的上帝,人格神之类。“示”的甲骨文也是祭台之形,其造字是象形,就是象祭祀的祭台。许慎称“帝”为王天下之号,也是秦朝统一天下,自封为帝的缘故。人间的帝王代言上天的帝,所以篆文之行上部分象发言,人间帝王代天发言,管理天下,王天下。

溥也。从二,闕;方聲。
(𣃟)古文㫄。
(𣃙)亦古文㫄。
(雱)籀文。

臣鍇按:“許慎《解·敘》云:'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此旁字雖知從上,不知其所以從,不得師授,故云'闕’,若言以俟知者也。臣鍇試妄言之,以爲自上而下,旁逹四方也。李陽冰云:'乁𠂆,旁逹之形。’此言得矣。”
[𣃟]古文旁。
臣鍇以爲從下也。
[𣃙]亦古文旁。
臣鍇按:此則前所謂古文上者,皆爲一是也。
[雱]籀文。
臣鍇以爲此亦象旁達之形。

我们常说偏方部首,一阴一阳之谓。旁和方正相对,方正和旁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整体。徐锴所言“以爲自上而下,旁逹四方也”,正有此意。旁的甲骨文造字,是四方之城旁开之门。旁有辅门之意。一主一辅,相辅相成,才能成其大。上有帝,下有王,才能真正王天下。上有王,下有臣才能治天下。上有君臣,下有生民万物,才成天下。

底也。指事。(下)篆文丅。

臣鍇曰:“《易》曰:'窮上反丅也。’謂王者上徹天道,則反下謀民事也。”
[下]篆文下。

你看,许慎排字很讲究。有上有下,有帝有旁,都是阴阳相对,互补对生。把文字的阴阳关系讲得很透。“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乾坤并建,互补对生。

文四重七,就是这一部有四个字,且有七个异体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