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是一辈子的修行
蓝天,白云,和风,谁不喜欢这样的天呢?谁又喜欢“天之不测风云”?
小的时候,爸妈经常吵架,那个时候的记忆是灰暗的,对家里的那种“乌云密布”的氛围很敏感,家是避无可避的,你总得回家,总得面对这个氛围,甚至无端受到波及。那个时候,老妈强势,脾气不好,老爸弱势,忍让多,但是忍让也没用。那个时候,我的胃口不好,吃不进去饭,每次吃饭,都是老妈逼着吃完,逼着多吃,那个时候吃饭不是愉快的,除非有肉或者有鸡蛋豆腐之类的。
那个时候,家里不富裕,老妈一辈子想让家里富裕起来,在老妈眼里,老爸就是“没出息”,挣不了大钱,到现在老爸还没有挣到大钱,人老了,老妈手术后身体部分瘫痪,爸爸尽心照顾,做康复训练,无怨无悔。即便这样,我觉得老妈的心理到现在没变多少。
如果说,我不喜欢什么样的人?脾气暴的人我不喜欢。这是我的业力。小学和初中,都是在这种氛围里,高中后,长时间住校,离开家远了,就有了心理上相对自由的空间。即便学校里依然是很紧张的氛围,例如英语课。不过终归不像家人那样近的距离,与老师拉开一些距离,就有了自由调整的余地。我学会很自如地调整与人的距离,不贴得太近。
高中三年,并没有多少非常交心的朋友。复读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再相遇,倒是建立了一生的友谊。
好在,我的家庭虽然会吵架,但是总是向着美好的生活,在不吵架的日子,还是其乐融融,爸爸妈妈,对我们兄弟两个,是再好不过了。爷爷在大二前还健在,老人家慈和,有隐士风度,倒成了可以安放身心的地方。所以我和弟弟,两个人的性格还是很中正,不偏激,比较传统。这么多年来,身边聚集的都是比较善的,正的人。曾经一度思考,天下怎么会有坏人呢?那都是存在于电视剧里吧。
高中毕业,谈了第一场恋爱。和人相处的功课又有了新的开始,青春期的爱情起始于对异性的幻想和爱情的想象。掀开了异性之间的秘密面纱后,就要面对两个人的身心距离问题的了,太近就容易相互伤害,太远就淡漠了。爱情在远与近的来回中,就把缘分撕裂了。距离是亲密关系中的很重要的一课。最后才知道,只有当自己完全接纳对方的时候,这门课才算暂时性的完成。
上了大学,就有了更为自由的空间。在大学喜欢看书,喜欢泡图书馆,金庸的书,畅快地看。看金老的书,算是对古典文化的启蒙吧。所以看完小说,会找类似《周易》《道德经》《孙子兵法》以及历史书这样的书来看,尽管看得不是很懂,到底是建立了解的缘分,种下了种子。看书的习惯,算是在大学里奠基,把这个习惯建立得很踏实。
和书的距离近了,人的格局也扩宽了些,不那么小家子气了。内心的灰暗部分,也随着读书,随着和很多好朋友交往,冲淡了很多。
很多时候,发现自己还那个冷静的观察者,与人、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去观察身边发生的一切。松子说,这样的我很冷漠。很多时候,这种被动的性情,成了我们争吵的过不去的坎。
前几天,我们沟通不畅,又有了一场争吵,看见丑娃在旁边看着,呆萌萌的,不知道两个大人在做什么。那个时候,看到丑娃的样子,心里触动一下,也就有了这里的反思。
学习古典为什么?这是一直自省的。反观自己的经历,怎么能让娃娃再经历如此的不经意间的伤害呢。那我的学习,就是从觉照自己做起,不传承小家、个性之粗习,要行走在古典大道的通达与仁善里。
天有不测风云,而大道却是光明而永恒的。在这种变与不变之间,人能志于道而游于日常。这就是学而时习之吧,在这种变与不变的张力之间,人也会慢慢地变好,变得更为善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朋友相与之乐中,人与人之间距离的问题就无形中消解了,有适当的距离,也会随心所欲不逾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想想自己上次怒发冲冠的样子,距离君子实在是太遥远了。这就是看书的弊端之一,你看了,貌似也理解了,却没有融入到生命里,只是储存在头脑里的知识。看了还不如不看呢。
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还是要回到起点啊。
想到父母他们一路走下来,风风雨雨,磕磕碰碰,太不容易了,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我的父母其实已经很好很好了,他们那代人有那代人的价值观和相处模式。我现在成为了一个父亲,一个丈夫,深切地知道家庭相处之微妙之难。真的要珍惜在一起的缘分,彼此珍重,相互理解。
这里分享自己零零碎碎的思索和反思,和大家共勉。也向很辛苦的松子和天真无邪的儿子忏悔。家家都有难念的经,这是一本大书,是一辈子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