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成秀芳丨散文/漫步故乡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成秀芳:山西垣曲县人,1964年出生。曾在中条山有色公司比矿子弟学校任教,现在北京朝阳实验二小供职。曾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些小散文。
漫步故乡 成秀芳
漫步是惬意的,漫步故乡之上,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故乡那一串串脚印,故乡那一累累故事…… 走在黄土铺就的小路上,母亲在前,背着硕大的包裹。八岁的我紧紧跟在后面,母亲走一截就凭着感觉喊一声:“快点!”头也不回。这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啦。小路有一米多宽,顺着山路蜿蜒地向前延伸,小路的上下都是梯田,田里的棉桃伸向小路,大大的,青青的,像牛的心。我拽着棉枝,摘了个特大的。一抬头,突然发现太阳掉进了晚霞里,于是梯田和棉桃,母亲和我都掉进了晚霞里,成了玫瑰色。
在晚霞回家的时候,我和母亲也到了家——清泉。那是个只有一孔窑洞的新家。 “只要不挨饿比啥都强!” 母亲望着空空的窑洞已是很知足的样子。
午饭的时候,家里就已挤满了新邻,风儿娘还送来两块发糕,母亲自然是千恩万谢。风儿娘长得很标致,干净利落,就连衣服上的补丁都装点得像花瓣一样美丽,她住在隔我家两户的窑洞里。
这里的大人都很忙,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钟声一响就背起锄、镐,挑着高高的箩筐往“大寨”田里奔,母亲也是如此。大人们一上工,我们这些小家伙就疯跑——山坡、小溪、草地、竹林都是我们的好去处。
玩的那个叫无忧无虑。
阳光洒在玉米田里,闪着金灿灿的光芒。玉米每天都把金灿灿的光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玉米也变得金灿灿的了。我们这些小家伙抵不过诱惑,便掰了玉米,跑到山洼里烤着吃。马刺光是火头军,我和英子、风儿都是捡柴的。火头军跪在地上,屁股朝天头朝地,歪着脸对着火苗可劲吹,大火就着起来,我们就把带着皮的玉米扔进火堆。当皮着完的时候,玉米就熟了,大家就用棍子扒出来吃。马刺光缺一颗门牙,他总是歪着嘴肯,哈哈!蘸的满脸黑。再加上茶壶盖式的发型,高高的额头,可就真成了一把茶壶。大家哄堂大笑,小声滚满了山坡。
玉米的香味还没散尽,梯田埂上红彤彤的柿子又痒了我们的舌头。那根连根、手挽手的柿子树,你只要攀上一棵,就可以踩着树枝走到最后一棵。爬树是“瘦猴”的拿手好戏,你看,他双手抱住树干,两腿夹紧,身子一躬一伸,犹如一只敏捷的猴子,一眨眼的功夫就坐在高高的树杈上了。他把脚往下一垂,背靠着老树干,悠闲自得,别提多神奇了。树下的小伙伴就把小筐举起递给他,他就把刚摘的软柿子小心翼翼地放进去,再递给树下的小伙伴,“战斗”结束后,我们就坐在一起分享胜利的果实。那薄薄的柿子皮儿,用嘴轻轻一舔,滑腻腻的、甜滋滋的柿子汤就沾满了双唇,大家开心的笑声,飞上了树梢,把树叶都笑红了。
我们在山坡上与野兔赛跑,和松鼠欢笑;我们在竹林里看到了百鸟朝凤的壮丽景观,听到了天籁之音交响曲。在小溪里我体会到了什么是“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在田野里我领略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真谛。
时间他有脚啊!当我再次漫步于这片土地时,她已变的让我不敢相认:宽阔的柏油马路,高大的漂亮楼房,一群群孩子划着“滑板车”快活的在风中穿梭。
一栋别致的小楼吸引了我的眼球,微微翘起的房檐,绣满了各种鸟兽,洁白的瓷砖贴面,朱红色的大门。门前坐着一位老者,一根龙头拐杖斜靠在身旁,双眼微闭,像一尊沐浴在阳光里的玉石雕像。听到我的脚步,他欣欣然睁开了眼睛,颤巍巍的站了起来,满头的银丝在微风中一起一伏。啊呀,这不是凤儿的娘吗!我紧紧地握住了她的双手,像是又见到我已故的母亲。这时一群孩子围拢来,风儿娘指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告诉我,这是“凤儿”的孙女,她的曾外孙女润儿,他们已是四世同堂了。她说:儿子和大孙子都在县城跑客运,他们家有两辆大客车呢!说着老人带我进了院子,呵!院子里高大的联合收割机吸引了我,老人不等我开口,就笑着告诉我:“这是今年才买的,国家还给补贴了好几万呢!现在政策真好,哪像我们那会穷的叮当响。”这时润儿手拿个顶大的棒棒糖从屋里走出来,一边剥糖纸,一边瞅着我笑,那纯真的笑脸像三月里盛开的桃花。
故乡之行解了我思乡之苦。故乡啊!我是吮着的乳汁长大的,尽管你那时的乳汁带点苦涩,但苦尽甘来,更增添了游子对您深深的敬意。您用博大的胸怀承载着一辈又一辈,孩子们在您甘甜的乳汁哺育下会一代更比一代强。
(责任编辑:杨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