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为民瓷厂历史资料概总

作者:《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工艺美术成果集》 来源:了了亭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0日

为民瓷厂地处景德镇市东郊樟树下马家墩(原地名),始建于1957年,原名“高级美术瓷厂”,同年设备进行初期调试和岗位练兵,于1964年全面竣工。
  该厂原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30468.5平方米;“文革”前隶属江西省轻工业厅直管企业。鼎盛时期,该厂有职工达2800余人。
    1966年6月6日,“高级美术瓷厂”正式更名为景德镇市“为民瓷厂”,隶属关系划归省陶瓷工业公司管理。
    为民瓷厂的工艺特点:厂房集中、布局紧凑、工艺流程合理有序,机械化程度较高,是当时景德镇较先进的新型企业。生产工艺实现“两大”突破,一是原料精制,首创原矿进厂,经双轮粉碎、球磨过筛除铁,搅拌榨泥,经陈腐后,再真空细练。整个生产流程实现了机械化,摆脱了瓷业千年来矿山制“不”  (音墩)进厂水簸淘洗笨重体力制泥方式。二是成型毛坯干燥,以锅炉蒸气为热源,彻底改变了传统“日晒”或“燃煤坑道烘房”的干燥方式。
    1965年1月份该厂正式投产,投产初期成型只安排9部刀片压车、10付注浆盆的生产能力,年产470万件(设计生产能力的50%。圭要品种以单件为主,有金瓜水筒,正德汤碗,正德3寸,8”汤盘,异风杯碟以及少量套具——异风咖啡具。彩绘有粉彩、新彩和贴花三大类。
    进入20世纪60年代末,为民瓷厂被定为生产出口瓷主要企业之一。手工绘制彩瓷,除保留绘制部分高档陈列瓷、礼品瓷外,全部转为贴花。
    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该厂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1970年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91M 煤烧隧道窑建成投入生产运行。

1972年该企业先后开发和生产异小莲、红丰、玉兰玉柱、玉簪、直纹、满纹、旋纹等系列杯碟产品和4”、4.5”、5.5”、6”、7”英碗系列产品计45个品种,还有以8999、黄电光吊金珠为代表的140多个花面,这些杯碟产品成了为民瓷厂当时的传统产品和主流产品。
 这一年是为民瓷厂经济建设红火的一年,职工总数达到1884人(含插组生产工人);产量达到2909万件(设计能力的三倍多),出口瓷交货数2022.95万件;上交国家纯利润首次超百万,实际上交116.45万元,超上级下达计划16.45万元。特别是名噪海内外的“尼克松杯”在这一年问世。
    1977年4月,为民瓷厂响应党中央“工业学大庆”,“普及大庆式企业”的号召,在市委、市政府和陶瓷工业公司的指导下,按大庆式企业的标准进行企业内部整顿,完善健全在“文革”中被冲击的八大规章制度,对全厂126个生产工种岗位和46 个生产辅助岗位,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和经济责任,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岗位有纪律,办事有准则的标准规范。同年10月下旬,市委在该厂召开“工业学大庆”经验现场交流会,会上提出:“远学大庆、近学为民”;“学为民先进思想、先进管理经验、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口号。

这一年该厂的第二条自己设计、施工的91M 油烧隧道窑竣工投产。
  1978年该厂产量达到3524.46万件,一级品率72.170/0、出口瓷交货率77.30/0,全员劳动生产率5340元/人,上交国家利润第二次超百万,达到117万元,这是为民瓷厂二十年来黄金期。。
  1980年2月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为民瓷厂“大庆式企业”称号。
  进入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市场发生急剧变化,一直以生产出口杯碟为主的为民瓷厂采取积极应对措施,适应市场变化,一是寻找新的销售渠道,在国内各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开设销售点;国际上瞄准美国市场,开辟和逐步占领欧美市场。二是以美研所、试验组为主体设计、研制新产品、新器型、新花面,改变品种结构,把单件、小件、改为大件和套具,并提高产品档次,生产中、高档产品。过渡时期,先借乘“尼克松杯”之名气,开发中白泥釉的大号、2号金菊茶杯。由于该产品造型新颖、装饰清新,瓷质细腻,容量适中,急冷急热性能好,使用安全可靠,一投放市场,便受欢迎,很快占领国内各大城市市场,年销售量达300万件以上。该产品历时20多年久盛不衰,是该厂新开发的主导产品。
    紧接着美研所又研制20头西餐具,45头西餐具和各式15头茶、咖啡具,主要有萌芽、埃克、玉玲等。这类产品具有造型美观配套协调,瓷质细密、釉面光亮纯正,釉色白里泛青,具有传统特色之感,又不乏新意,装饰大方,含铅镉量低。其中各式西餐具投放欧美市场后,获得良好的效应,成交额逐年以30%递增。
    1982年第三条91M油烧节能窑点火投入生产运行。
    1983年开始,该厂再一次闯出新路,迎来建厂以来的又一个高潮。
    这一时期,该厂充分发挥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围绕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自力更生大搞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自制设备,如自动双头滚压成型机,注浆机、施釉机、扎坝机以及彩绘镶金机等。
    同时借助于国家扶植,引进技术和设备,改造原料精制车间,推广成型链式干燥机,完成烧成隧道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该厂两次抽调技术工人出国培训,为今后“两项”重大技改工程投产储备了充足的人才力量。

1987年9月经国家计委批准,在为民瓷厂建立出口瓷样板厂,从西德内奇公司引进—套以等静压成型为主体,素烧、本烧燃气隧道窑各一条相配套的高档瓷生产线,其主要特点:
    1、  喷雾干燥制粉,等静压干燥成型;
    2、  采用低温素烧、高温本烧;
    3、  修坯接把自动化。
    因初期贷款投资4369万元人民币,故简称“4369”工程。
    1991年10月25日点火投产,投产后定名:“中国景德镇瓷厂”,从为民瓷厂划出。
    1992年11月4日至7日,国家轻工业行业改组改造现场会在景德镇市召开,会议期间,与会人员专门来到作为全国陶瓷行业样板的景德镇瓷厂参观引进的新设备、新技术的生产现场。
    1992年经国务院“生产办”、“经贸办”等部门批准景德镇“八·五”技改计划第一期工程、为民瓷厂被列为“四个出口创汇”工程之一,计划投资6828 万元,用汇498万元;新增高档釉中彩瓷改造工程,相应的设备和技术仍从德国内奇公司和雷特哈姆公司引进。该工程于1995年竣工点火投产,投产后又从为民瓷厂划出。为民人为“两个样板”工程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为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该厂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一是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分厂制,完善细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在企业内部应用;二是挖掘一切可挖的潜力,降低能耗,提高单部窑车产值。在原有产量、产值、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实行品种插装,这一改革措施,虽然给装坯工人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效果显著,仅匣钵消耗一项月节约5万多元。
    1995年为民瓷厂作为全市的“先行厂”,将厂房设备实行公开招租,动员鼓励中层干部带头承租车间或班组,全面实行租赁制。
    2009年9月按照省、市委和省陶瓷工业公司党委的统一部署,为民瓷厂在职的2028名干部和职工(包括合同制职工和大、小集体职工)转换身份,成了社会人。为民瓷厂在经历了54个风雨春秋之后,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特色产品介绍--金菊杯(又称尼克松杯)

20世纪70年代初,为民瓷厂开发了金菊杯、直纹杯等高档盖杯类新产品。由秦锡麟大师设计的器型,袁世湖绘制的釉中彩“兰牡丹金菊盖杯”在1972年被国家有关部门选为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的接待用瓷。从此,金菊杯被人们称为“尼克松杯”广为流传。
  “高美牌”金菊茶杯采用优质原矿经人工精选后,粉碎精制练成泥料,由原八车间高白釉组以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手法集体制作而成。
  金菊茶杯造型新颖,洁白光亮,不愧是景德镇瓷佳品中的极品,作为元首接待瓷深得尼克松总统的赏识,为此,许多名人和有识之士纷纷慕名选购作为馈赠与收藏的珍贵佳品。二十多年来,她长盛不衰,给企业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