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村 孙香稳:旅游随笔
旅游随笔
荆轲村 孙香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便有了外出转转的闲情。看吧,每到节假日,长假长游,小假小游,旅游照扑天盖地的晒在网上。孩子们不安定了,吵吵着要去赶时髦,拗不过孩子,当然,也没必要拗着,毕竟不是在家“安分守己”的年代,要跟得上前进的步伐。
错开旅游高峰期,选个周六,来个一日游。
我们约上母亲、小妹,全家便随团出发了。虽到初夏,但五点多的清晨还是没有丢掉春季的留念,余寒尚在徘徊。大巴车内,孩子们热情高涨,“叽叽喳喳”地耍着贫嘴,打着嘴仗。大人们摆弄着手机,脸上时不时泛起微笑。不一会儿,孩子们的眼睛就不听使唤地关上了窗户,嘴巴也仅随其后插上了门栓。稚嫩的小脸透着微微红润,均匀的呼吸从鼻孔进出,走入梦乡;大人们也陆续放下手机,追寻先前的美梦。
车外的树木以不眨眼的速度向后飞奔,只有车行进中发出微弱的“呼呼”声。到达目的地需要三个多小时。在行至两个多小时的时候,导游叫醒大家,介绍完行程之后,为了活跃气氛,为大家献唱《母亲》:
……
啊 不管你多富有
无论你官多大
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
咱的妈
……
曲调悠扬、深情,唱哭了所有人。有母亲就要有父亲相伴,一曲《父亲》又同样让人们擦拭着脸颊。导游的演唱不是专业胜似专业,赢得阵阵掌声与和彩。这时,一位女乘客站起来,朗诵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音调或高昂或舒缓,或激情或悲怆,把人们带进了词人的心境,去了解当时词人的胸怀,以及对人们的深深祝愿之情。
目的地到了。导游简单说了一下游玩事项,进入景区自由活动。爬山是累活,对于刚来的人们,有的是精力,有的是体力,孩子们更是如此,就像脱缰的小马,撒着欢的向上冲。我和小妹与母亲沿着弯弯山路,慢慢行进。巍巍山体做屏障,丝丝阳光射身上。绿浓盛情迎宾客,一览美景放高歌。
各种树木穿着军装飒爽英姿得向游人行注目礼。槐树上一串串雪白的银铃在叶子得陪衬下似起程的号角挂在枝头;野杏、野桃树上藏着一个个绿绒绒的小球球,不敢露面。其它树我是叫不上名字的。路边开着黄色的小花,一动不动,就如雕刻,风儿威胁不到它们,何况没有风儿呢!
渐渐地,我们的额头冒出细密的汗珠。母亲虽然年纪大了,但体格很好,一点儿不输年轻人。在路边比较平坦的地方,设有凉亭、坐椅,供人们小憩。看母亲嘴上不说,我们还是拉着母亲在凉亭内小坐。忽然,小妹轻喊:“看,这是什么?”一条脊背上像是蛇纹、但个头又像是壁虎的小动物,正趴在低矮得灌木丛中,也许是我们惊扰了它的安逸,正当我们要仔细端详的时候,倏地不见了它的踪影。我和小妹唏嘘着没看清它的真面目,小有遗憾。
大约走了三、四百米,两山的夹间越来越窄,一条小溪自上而下涓涓流来。(先前那段小路没有,大概是人为的引流到了别处。)溪水的清凉散到空中,把人们一路带来的闷热驱赶得无影无踪,精神为之焕发,自此,小溪一路相随。到一瀑布处,虽没有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但是,也让人心生敬畏,白白的纱布从上一泻而下,落在潭中,溅起的水珠又落在脸上、身上,边擦边拿出相机拍照。玉盘生珍珠,翠影来相伴;羡煞鱼儿走,游人看不厌。可惜,这里没有鸟鸣。
好不容易到了讲经台,孩子们还在那撒欢,丝毫没有疲倦的迹象。我们是不行的,又因为时间关系,一看路程表,天呀,还远着呢。只能向上望望,山峰似香烟缭绕,这就是“日照香炉生紫烟”吗?很遗憾,于我们这便是终点,既然来了,怎么也得留个纪念吧,与讲经的先人合影,与亲人合影,也不枉到此一游。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在这还是要被颠覆,下山的速度明显快了许多。路上,迎见很多刚来的游客,他们询问,离山顶还有多远?怎么样?我们或摇头,或回答“累”。其中,有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扶着看样子也就七十多岁的老妇人拾阶而上,那种悠然恬淡挂在两个人的脸上。是反哺之恩、是人生美德、是呦呦亲情?是母子、是亲人、是为乐?令人敬之。
以前有挑山工,令人深感劳动人民的艰辛。现在一律都机械化了,然而在这深山之中,高山之巅仍有背山工的身影,机械只能靠边站。几十公斤重的水泥压在他们的背上,像蜗牛一样在崎岖的山路上蜿蜒。我们穿得体体面面到胜地赏风悦景,可曾想到景色的美是用他们的汗珠堆砌;是用他们的默默付出另景色生辉!我不由得反转身紧走几步,用相机记录下他们的艰辛,同时,心里向他们献上诚挚的祝福。
山脚下,卖吃的人们紧忙张罗着,叫喊着吃货。孩子们也累了吧,张着小嘴要吃喝,我告诉他们注意垃圾自行保存。母亲心疼孩子们不舍得吃食,我和小妹硬把葡萄、桔子塞进老人的嘴里,孩子们也纷纷效仿。我又拿起相机拍下了这最平常但又最令人心动的一刻。
孙香稳: 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爱文学,爱瞎咧咧,看见什么都想咧咧,又不知从何咧起,请老师,朋友们多多支持、鼓励。谢谢。
作者文章链接:
长按二维码投稿
——点赞是一种鼓励,分享是一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