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疽 -- 马氏妇科
初诊:2016年11月8日。陈某,26岁。因“产后78天,反复乳胀2月余”就诊。
患者78天前顺产,2个多月前右乳反复出现乳胀痛,局部脓肿形成,发热,外院曾与“阿莫西林胶囊”口服,通乳师通乳治疗,均未见好转,且局部肿块逐渐增大。目前哺乳,患侧乳汁量少,左侧乳汁亦不多。面色少华,右侧乳房无疼痛,局部肿块达8cm×8cm,皮色稍淡,皮温较低,质地坚硬,无触痛及波动感。11月5日B超检查:哺乳期乳腺,右侧乳腺脓肿首先考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先予以回乳。
麦芽60g 蒲公英30g 蝉衣10g 龙葵15g 神曲20g 当归9g 牛膝30g 红花6g 枇杷叶15g,7剂。
二诊:2016年11月15日。11月8日外感发热,体温39.1℃,流涕咳嗽喷嚏,4天热退,回乳已7天,无乳胀,左乳溢乳,右乳无溢乳,咽部充血不著。舌质红,苔薄白,脉细。
牛蒡子12g 薄荷(后入)6g 桔梗9g 淡豆豉10g 葱白4条 丝瓜络10g 蝉衣10g枇杷叶12g 竹茹10g,3剂。
三诊:2016年11月18日。外感已愈,右乳逐渐变软,少许溢乳,局部皮色、皮温已改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
鹿角霜10g 青皮9g 橘叶14片 香附10g 当归6g 丝瓜络10g 麦芽50g 郁金6g 浙贝10g,7剂。
另:三棱50g,水煎分次局部热敷。
四诊:2016年11月25日。患乳继续变软,溢乳减少,肿块缩小至5cm×5cm。
中药守上方加白芥子5g、橘核10g,7剂。
另:三棱50g、橘叶20g,水煎分次局部热敷。
五诊:2016年12月1日。患乳肿块约5cm×4cm。
鹿角霜10g 青皮10g 橘核10g 橘叶14片 香附10g 当归10g 白芥子9g 麦芽60g 丝瓜络10g 皂角刺10g 陈皮20g,7剂。
另:三棱50g、橘叶20g,水煎分次局部热敷。
六诊:2016年12月9日。患乳肿块约3cm×3cm。
中药守上方加制乳香5g、制没药5g,7剂。
另:三棱50g、橘叶20g,水煎分次局部热敷。
七诊:2016年12月16日。无不适。
中药守上方加浙贝10g,7剂。
另:三棱50g、橘叶20g,水煎分次局部热敷。
八诊:2016年12月23日。右乳B超见21cm×11cm×22cm片状低回声区。
中药守12月1日方去麦芽,加制乳香、制没药各5g,三棱12g,7剂。
另:隔生姜局部艾灸。
九诊:2016年12月30日。无不适。
中药守上方,7剂。
灸法同上。
十诊:2017年1月6日。患乳肿块消失。
逍遥散加八月札10g、路路通10g,7剂。
(乳疽 病名。以乳房深处结块微痛,皮色不变,酿脓、溃破、愈合缓慢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又称为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标准病名。源自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四十卷设疽发乳候。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夫妇人乳疽者,由肿而皮强,上如牛领之皮,谓之疽也。”多因寒搏于血,血涩不通所致。证见肿硬木闷,破而不溃,肿亦不消。治宜神效瓜蒌散,外宜隔蒜灸。明·申拱宸《外科启玄》卷五:“初发即有头曰乳疽。”又《校正外科大成》:“乳痈、乳疽生于乳房。红肿热痛者为痈,坚硬木痛者为疽。由肝气郁结,胃热壅滞而成也。”乳疽,是乳痈的另一临床表现,即有头疽生于乳房,治见乳痈条。但应因症而异,偏血瘀者,宜活血化瘀;偏痰者,宜清热化痰,均侧重疏肝解毒和营之法。)见马大正编的《中医妇产科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