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命76:圣人的标准和你不一样,所以他活出来了

启明灯

(微信号:QIMING-DENG)

修行就是一个逐渐去“私”的过程。

△点击播放音频

【原文】

何谓端曲?
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
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01
第二段叫何谓端曲?什么叫端曲?
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

现在的人看到“谨愿之士”,“谨愿”是个啥意思?“谨愿”就是今天讲的“乡愿”,这个词因为不太常用啊,所以好像就是读书人的话,这个“乡愿”还能懂。我们翻译一下这个“乡愿”,用老百姓的话说,就叫“老好人”,谁也不得罪,跟谁也挺好,就这么一种人。叫和稀泥,这种人。
现在的人看到这种“乡愿”,看到这种老好人——“类”,总结。就把这种人总结成善人。还要“取之”,“取”是干啥?“取”叫取法,取法就是向他学习。
把这种人当成善人,还当成楷模了。比如说,你经常也会说:你看咱们单位人家那个谁谁谁,人家跟谁都不红脸,人家跟谁都笑眯眯的,哎呀咱们能像人家一样就好啦!是不是?你看这不是向他学习嘛。
但是圣人不是这个观点——圣人则宁取狂狷,对于圣人来讲,他宁可选择狂狷之士。“狂狷”是个啥意思呢?就是一句话我就给你讲清楚了:“不为五斗米折腰”。就这种人很倔啊,他自己很有自己的标准,他很少妥协自己的标准,就这种人。圣人宁可向狂狷之士学习。
这个“宁可”,这两个字里面有深意。“宁可”是啥意思?“宁可”就是我没得选,我就选他。你就知道狂狷之士也不是一个标准答案,狂狷之士是啥?狂狷之士,他不懂得圆融,他不懂得方便,处理事情他不能把它处理得足够好,因为他是靠信念来做事情。
02
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
 
这个“德之贼”呀,你要知道搁古人骂“贼”这个字,这个字就骂人了,这个字说的就已经是翻了脸了。
那么这儿讲“至于谨愿之士”,虽然大家都很喜欢他,虽然一个单位、一个地方,大家都很喜欢他,可是这种人是道德的“贼”,这种人很坏。那我们就很奇怪呀,人家谁也没得罪谁,人家也没伤害谁,人家也没惹着谁,你为啥骂人家“德之贼”呀?
那我们来看,“谨愿之士”,你说他谁也不得罪,谁也不伤害,他是利人还是利己呢?利己,是吧?他是个恶念,他是个恶的动机,但是他做成了善的样子,这种人就特别容易把社会风气带坏。
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说咱们是一个单位,咱这个单位的某人他就是一个“谨愿之士”,他跟谁都笑眯眯的,领导也喜欢,同事也喜欢,但是这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么这个单位的风气很容易向他靠拢。大家都在看:我又不吃亏,物质上我也不吃亏,精神上我还占便宜,各种地方我都能把自己算计得很到位。这么一个情况。
大家都在向他学习,这样一个单位的风气就垮掉了,这个单位就没有正气嘛。那搁到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就没有正气了,无德。所以了凡在这儿就对他提出来了,深恶痛绝,就说这种人就是“德之贼”!“德之贼”这一句话是孔子说的。
03
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因此我们就知道了,一般人认为的善恶的标准,跟圣人认识的那个标准相反。
怎么叫相反呢?
前面讲圣人的标准是什么?“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圣人是这么做事情的。
凡夫怎么做事?我管你利谁,你没有利益着我,我就不行。是不是这么一个道理?你利益到谁也不能伤害到我的利益。所以你就知道,他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分明与圣人相反”。
 
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缪。不光是关于善恶的价值观,很多价值观都是不一样的,都是反的。那你就知道为什么这人活不出来?因为他老是愿意执行错误的价值观。
04
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
 
他说“天地鬼神”、“福善祸淫”,“福善”是造福善人;“祸淫”,“淫”的意思是过分,祸害做事情做得过头的那些人。
他执行的标准是什么?他执行的是圣人之道的那个标准,叫“欲与圣人同是非”,而不是凡夫所建立的那个价值观。
故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
因此我们如果真的想活出来、想进步、想提升能量,那么你就不能“徇耳目”。
什么叫“徇耳目”?“徇”就是按照、依循;“耳目”就是看见的、听见的。啥意思?就是你不能在现象上下手,就是你不要以为我做了什么事,做了什么现象,以为在现象上做出来的就是善。
05
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
说怎么办呢?你只有回到“心源隐微”。什么叫“心源”?感觉的源头;“隐微”,就是你看不见,你不容易注意。然后注意后面还有一个字:处,“心源隐微处”。
比如,很多老师讲的观念头,祖师大德都这么讲,说观你那起心动念处!好多人把这个“处”就忘记了。观起心动念,观起心动念你就跟起心动念跑了,起个烦恼就跟个烦恼跑了,起个兴奋就跟着兴奋走,你跟它跑了。
但是你要观起心动念处,是什么意思?你是看它从哪里出来的。出来一个起心动念,比如说焰火火花那个筒一样,“突”出来一股焰火,“啪”开一朵花,不明白的人跟着焰火看呢,明白的人看它从哪出的,手里那个筒,他一直看。那个东西一直不动,但是它创造千万朵火花,就是这个起心动念处,这个“处”不动,它呈现起心动念。
所以好多时候读经典,我们经常就落字。眼睛一瞟:起心动念,以为看懂了,结果把它最关键的东西给忘掉了——起心动念“处”。
这个地方讲“惟从心源隐微处”,就是你回到内心那个地方,你感觉出来的那个地方,感觉里头有喜怒哀乐,但是感觉本身不喜怒哀乐。
《楞严经》中一句话叫:“有觉觉痛,无痛痛觉”。这是什么意思呢?当你有一个疼痛的时候,你会发现还有一个东西它能感觉到疼痛,而那个能感觉疼痛的东西,它自己一点儿也不痛。你试试看,你自己掐一下自己的脸,好疼,是吧?但是你发现有一个知道疼的东西,它不疼,那个就叫“处”,你观这个从“心源隐微处”,从这个地方来。
再比如说,格物。很多学心理学的,或者学什么的老师,他都以为那个格物就是处理情绪,我感觉不好,处理到感觉好。不是啊!你把这个格物用的浅薄了。
格物是干嘛?格物是让你观情绪后面有一个不动的东西。所以全然接受,只是感觉着,你渐渐地发现有一个东西在感觉着,而不是说:哎呀,怎么这个烦恼还在呢,快走吧快走吧……你要把它当成处理烦恼的技术,你就变成一个技术活啦。它不是个技术活,它是个功课,它是透过对烦恼的观察,发现后面有个本体,是你在跟“觉”合一,在做这个功课。所以你看,一样的活,不同的动机,完全不同的效果。
这儿说“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什么叫默默洗涤呀?就是感觉不好,我把它清理清理清理。“默默”,悄悄的就行,你不用说:“我格物呢,我可是格物呢!”人家说:“来来来干活!”你说:“别理我,格物呢。”不是这个意思啊,就是你悄悄地格就行,不用大张旗鼓的:来看看,我在格物!
06
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
如果你是纯粹的济世之心利益社会、利益全世界,用今天的说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么一句话。我们老以为它是个政治口号,你不知道这句话后面有多大的能量。纯善,百分之百的正能量,这么一个东西啊。“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那么这个善就是百分之百的,正能量百分之百。
“苟有一毫媚世之心”,万一有一点点——“一毫”,“毫”是那个极细极细的一个单位,非常非常小的一个单位。说“苟有一毫媚世之心”,什么叫媚世之心?就是讨好这个世界。我想让人家表扬一下,“哎呀,何老师不错啊!哎呀,还讲课呢。”就这么个意思。“哎呀不错啊,还做善事了。”“哎呀不错啊,还放生了。”“哎呀,你做善,你功德无量啊!”就有一点点指望人家表扬。
指望人家赞叹那种心,你这个善就不纯粹了。因为他对结果有期待呀,有一点点就不行了,那个一点点就叫“私”。所以,其实修行就是一个逐渐去“私”的过程,但是去“私”的过程不是手段,去“私”的过程首先是觉察。
07
又讲说: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
如果我是个百分之百的爱人,什么叫爱人?就你看着他亲,你看到他你想支持、想成就他。我们前面讲过,就会像“母之爱子”,咱们自己都做爹妈,你看到你的孩子,你看他亲不亲?这孩子即使现在那么不听话,睡着的那个样子也好美,是不是这样啊!
就是他无论怎么样,你都看着他亲。你看到谁都是这个感觉,全然的赞美、全然的支持。全然是啥意思?无条件。打心底里面,你做得好我也爱,你做的不好我同情你,你要能好了就更好了,是这种心。这样的一种“心则为端”,这是百分之百的善,好感觉嘛。

欢迎留言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