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和书法二
中华民族自古崇文尚武,相得益彰。其上可以达道,下可以修身。自成艺术、引人入胜者,在文则有如书法,在武则有如太极拳也。观乎拳术与碑帖,一动一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虽形象迥异而理趣会通。予沉淫书道多年,对太极也是刚刚有一点认识,然随兴互参,偶有会心也。因记如次,以俟同道教正。
一.同源异流 中华民族文化哺育了太极拳和书法,一文一武在相似的环境与文化氛 围中萌芽,发展,成熟,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相似,甚至共通的地方。 古老的中国汉字源于八卦,源于易学。毫无疑问,汉字的艺术表现形 式——书法,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是同步的,它不仅与太极拳同源 并且有许多相同和相通之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内涵深邃,是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形式之一,穷字体形态变化于笔端,融会作者的 情性于纸上。几千年来中国书法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艺术系统。概括 书体主要可分为篆、隶、楷、行、草五大类。各类又可分为小类。 “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 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阴阳观念中具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 协调、相互转化的特点,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 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快慢相间、形意结合 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后人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 上述太极拳与书法艺术,一文一武,同根同源,皆源于史前的八卦学说;具有同样深邃的理论知识,缜密的规范要求,同是易学难精、顶峰难攀同源异流的科学艺术。
二.源于实用 太极拳是综合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在民间和军队中流行和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叶纳术,吸取了古典唯物哲学阴阳学说和中医基本理论的经络学说,成为一种内外价俱练的拳术。因此,太极拳基本上是来自群众的、汇合众长的拳种。 同样,汉字最初也是为了记事的需要,东汉书法家崔瑗《草书势》云:“书契 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已大备,书法也有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抒情写意,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
三. 入门不易 学太极,入门不易。有津津于形式之花哨,或专务硬拙之力者,不知凡几。书法亦入门难,或争奇斗怪,或媚世为能,或任笔涂鸦,离书道远甚。有学拳学书者,以数年或数十年之资历夸示于人前,而不自知尚未得门径,可惜可笑。 学太极拳,实际工夫不到,将拳谱倒背如流亦无用;学书法,眼高手低亦可惜。但果能再加以乾乾之功,则终可成就。 初学太极拳,须选定适合自己之某一流派,切忌朝三暮四。初学书法,亦须选定适合自己之流派,长期临摹某家法帖,切忌见异思迁。 四.易学难精 书法之妙,乃借助于笔软,以其柔软而能变化无穷。打拳之妙,乃借助于身软,周身愈柔软,气脉愈通畅也。柔非弱,软非懈,不可混淆。 太极拳不离于一招一式,然亦不在于一招一式。书法不离于一笔一划,然亦不在于一笔一划。二者皆在于神采,精妙当于神采求之。 太极拳与书法,皆尚整体完整,一气贯注,至若拳套中一式不可偏移,一式中周身不可分散,而书作中一字不可移,一字中一划不可移,方始相称也。 太极拳之最高境界为妙手,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全体透空,了无形迹。书法之最高境界为妙笔,心手双忘,心空字,手空笔,所谓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
拳论云,打拳如神龙变化,提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技至此,真神品矣。此“神品”二字,许是源于书论,但观被认定为神品之法书,其绝世风采,移拳论所评评之,正是丝毫不爽。 打太极拳,进退转换不能中正安舒,则重心飘浮。练书法,起落提按茫昧于中锋之法,则偏侧失度,必然线条飘浮。 太极拳套路乃人体划分空间之弧线旋转运动,其形状起落可预知。书法乃线条划分空间之随机转移运动,其形状起落不可预知。然则俱极抽象,盖皆寓于刚柔、方圆、正奇、快慢、动静、虚实等变化之理,至高明境界,岂但人不能知,亦且不自觉也。 四.理论一致 书法艺术历史悠久,变化很多,同太极拳一样,涵有深邃的理论、渊博的文化知识、严格的规范动作。书法艺术主要讲究笔法。用笔还讲究涩笔,即笔与纸磨擦有声,要笔笔送到尽处。如同太极拳之前式之末(做到位)为后式之始,是讲用笔或出拳均要恰到好处。 笔法离不开“身法”,古人主张书法全身力到,即力送笔端。”书法艺术所说的“力”与太极拳的“力”是一个意思,这个力决不是大力士或粗壮工的拙劲;而是久久练出的内劲,即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力由意生,意到力至,恰到好处。
书法艺术与太极拳共同之处,无论是外形还是内在要求,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要求高、规范严,功夫深浅皆表现在艺术水平上,不管是拳架或交手,还是书法作品,行气、很吃功夫太极拳和书法艺术都是我国高层次的文化遗产,易学而难精则是它们的共性。如果按照一般要求,几个月就能学练一趟拳,或者学几个月书法,就能拿毛笔来写字。但是要达到入门的程度就不那么容易了;如果要练到上乘境界,不是什么人都能达到的。先辈们为我们指明了学练太极拳的正确途径,归纳以下三点:一是太极拳是哲理深,要求严的一门学问,聪明人功夫不到,也接受不了的。二是学太极拳必须有名师教导,不然是摸不清门路的。三是太极拳非常吃功夫,要靠恒心,多练,要循序渐进,还要靠多思、多悟、多体会,下苦功夫才能有成就。以上三点,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学习书法,初学时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的意义,是从碑贴吸取前人的经验。学习用笔的方法,结构的规律,打好书法的基础,提高书写技能,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这是学习书法的正确途径。但由于书学之山、顶峰难攀,千百年来,无数书家穷尽毕生精力,能尽其玄妙者寥若晨星。。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及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说明书法达到老成的境地,已耗尽了毕生之精力。练太极拳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前人在练习书法中,总结出了三个步骤:一是不断纠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二是不能求快;三是坚持在实践上下功夫。 太极拳之高境界:“上下相随,技心合一,周身一家,万法自然”,书法的登峰造极则是:“分行布白,自然其致”,“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像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稿”,都是书家丝毫没有刻意造作,把自己真实的感情,通过笔端自然的流露出来,故能成为千古名帖。)
四、书法章法与太极套路 南朝齐王僧虔《笔意赞》谓:“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太极亦如此,只有打的传神了,那样打出来的太极才有韵味。 太极拳是身心皆练、内外一体、刚柔相济、集技击与健身为一体的武术。每一着式皆含高深的技击作用。 书法一般以每个汉字为基本单位,汉字笔画繁简悬殊,结构纷杂多变,其基本规律,谓之间架结构。间架是指字形安排;结构就是文字中笔画的组织。两者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并称间架结构。间架好就能使字体端正稳健,结构好,笔画配置合理,就能使字有气势。给人以美的感受,好比一个拳式表现的美好是一样的。太极拳套路是指整趟拳的全部动作,打完一趟拳好比写了一篇完整的书法作品。观供欣赏。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动作和顺,立身中正,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圆活饱满、沉稳浑厚、结构严谨、形象优美、气势宏大。动作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为纲,带动全身,绵绵柔柔,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整个套路朴实无华,既自然又高雅,人们把它喻为“流畅的山水画、优美的抒情诗、活的雕塑象、流动的音乐。如能连续练上几趟传统大架太极拳,不仅感觉不到疲劳,相反,会有轻松,舒适,心旷神怡,飘飘欲仙之感受。” 书法创作,离不开章法,要注意其艺术形象特征,讲究笔画优美,结构严谨,笔画匀称,章法布局,计白当黑。起一笔决定这个字的大小、位置的偏正,第一个宇决定了全篇的风格布局。存乎一心,运用自如。笔画强调有“力”。“力”是书法的内精神,线条要有血、有肉、有感情,有丰富的弹力。肥而不胖,瘦而不削,刚而非石、柔而非泥。要笔实而墨沉,忌笔飘而墨浮。要笔到墨到,墨到之处,皆有笔在。 打拳好比书法创作,举手动足好比写一笔一画,一个拳式的优劣,好比一个字的好坏。一趟拳演练好比完成一篇书法作品,在幽美的环境里练一两遍或几遍太极拳,如同创作一幅满意的条幅中堂或长卷。不仅文字美、章法美、整体美,而且轻松愉快、心旷神怡,得到无限美的受。 五. 互为补充 以太极之理行于书法,要求提笔中正,上下一条线,逢左必右,逢上必下,逢前必后,逢里必外,逢圈必圆,逢横必平,逢竖必直,劲断意不断,连绵不断,螺旋缠绕,进缠退缠,里缠外缠,上缠下缠,左缠右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以中气行乎期间,即引即进,一气贯穿、运笔相随, 太极拳和书法都是高雅的艺术,总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事物:“天上云,山中涧,海中浪,浪里舟,雾里花,水中月,松间流······” 太极先辈陈伯先老人虽已年逾古稀,在书写条幅时只见他饱蘸浓墨,略加思索,然后大笔恢恢,笔走龙蛇。当他写到“平心静气悟真谛”最后一笔悬针时,老人内力悴发,突然双足离地,助气发声,这那里是在写字,分明是在演练拳术。这七个铿锵有力的大字,抑扬顿挫,参差有致,气韵贯通,宛如是一套完美的太极拳套路!
五、皆可健身 太极拳与书法的健身功能也是相通相近的。太极拳是静功,是内功,也是体育。练习太极拳的步骤:先是练体,其次是练气,最后是练神。但这三步又不能截然分开。练肢体是基础,是练本体的柔顺,用意不用力,动作到位,无过不及,久之,动作缓慢,呼吸深长,气功自然进步。太极拳是天然的气功,不求自得。在此基础上练神,则是更上一层楼。此时,体已柔顺,气已充盈,就要注意精神的涵养,静境的追求。至此,体力消耗更少,精力聚集更多,身体更健康,追求技术上的虚无变化,即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太极拳的体育功能只不过是副产品而已。
由于近代火器的发展,冷兵器的没落,太极拳的健身价值越来越突出,对增强人们体质,对多种慢性病的体疗效果越来越明显,已成为人们所喜爱的健康长寿之道。我国古代书法家作书皆运腕,全身力到。书法创作过程,按从前人作书,先磨墨,此时心静,边磨,边构思,心平气和,然后挥毫于纸上,力送毫端,一气呵成。久之,书法、气功,功夫渐长。由于作书中每笔的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久而久之,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不求自得的。古今书法家,多长寿星,如三国时期的钟繇(79岁);隋朝的智永禅师(寿百岁);唐代:欧阳询(85岁);虞世南(89岁);柳公权(88岁);明代:文证明(90岁);董其昌(82岁);清朝:梁同书(92岁);翁同和(85岁);现代:郭沫若(90岁);苏局仙(110岁);孙墨佛(101岁);沙孟海(91岁);启功(93岁).......(作为平均寿命,根据史料记载:西周、秦汉时为20岁,唐代为27岁,宋代为30岁,清代为33岁,解放前为35岁。两相比较,悬殊极大)。 [小结] 以上从几个方面说明了太极拳与书法的相通之处,然尔从取材上,从美学上,从虚实上,从形神上,它们无不是息息相通的。我们不妨在练拳的同时学点书法,在学书法的同时学一下太极拳,定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总之,拳、书相通,书法是纸上进行的太极拳活动,是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自我身心锻炼。它和太极拳一样,能健身养性,陶冶情操;它是一种人生乐趣,可以成为太极拳、书法爱好者的精神寄托。 太极拳与书法,学之者如过江之鲫,成之者如凤毛麟角,大师出现,代不过数人,可知智慧难得,机缘难遇。方今之世,万般便利,最可珍惜用功,有志于斯道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