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弄学”,一门你不知道却一直在用的“学问”
当“凡尔赛学”在大张旗鼓地火上热搜时,“糊弄学”却悄悄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帮助解决大部分的社交问题,成为实操性极强、成效颇佳的实用型“学问”。
“糊弄学”:一门研究如何让自己在糊弄别人时,显得不像在糊弄别人的学问。
“糊弄学”起源于一家餐饮公司的官方微博,因为公司品牌与“鸡”有关,所以发送最多的内容是各种"咯咯哒",画风很野。于是自家董事长亲自下场质疑运营团队是不是在糊弄工作混日子。
本是公司内部矛盾,被一位网友看到后,瞬间天灵盖被注入了一股天地灵气,茅塞顿开,认为“人生苦短,糊弄一下也没什么不可以”,于是她在网上创建了“糊弄学”豆瓣学习小组,没想到引来16万人分析案例交流经验。
“糊弄学”的核心是:“以最少的精力圆滑地解决那些疲于应对的社交、工作,以及推脱不开的人情世故。”
别说自己总是认真面对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果真如此,那恭喜你找到了每天累得半死、身心疲惫的原因。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并不重要也无意义,如果事无巨细都想认真对待显然精力和实力都不允许。
也别说你没糊弄过人,生活中处处可见“糊弄大师”。身边的同事、亲戚、老爸老妈,超市推销员,个个是实操经验丰富的大师。比如客服,询问型号、尺码秒回,下单后询问物流、退换货问题,几个小时都是系统自动回复:“忙碌中”。
比如老公,你问他:“我穿这条裙子好看吗?”人家头都不抬就说好看,走心一点的会假装仔细打量一下,反问:“你觉得呢?”,你说:“我觉得颜色有点暗。”他就说:“我也觉得有点暗了。”如果再进阶一下,加一句:“不衬你的肤色。”那简直是绝世好老公啊!
“糊弄学”无处不在:
三年不联系的同学突然砸过来砍价链接,礼貌回复:“抱歉!被封号了。”
关系一般的同事突然抱怨上司,不知道怎么回答时以“啊真的吗、哎确实、简直了……”以这种既回答了对方又没有实际意义的话语来回应。
填表格问“建议与意见”时统统写“无”,写工作总结时直接把去年的拿来改个日期……
“糊弄学”挽救了多少“社死”现场,给“社恐症”患者带来了福音。打工人每天不是在打工就是在去打工的路上,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低质量的社交用“糊弄学”来给自己松绑,用积极又漫不经心的态度去回应尬聊,彼此都免除尴尬,一片和谐。
西汉时期的东方朔就厉害了,连皇帝都糊弄。传说有一次汉武帝游上林苑时看见一棵树不识,便问东方朔,东方朔说:“此树名叫善哉。”数年之后,汉武帝再次问东方朔此树之名,东方朔回答说:“此树名叫瞿所。”武帝于是说:“东方朔欺骗我很久了啊,此树的名字为何与之前说的不一样呢?”东方朔回答道:“大为马,小为驹,长为鸡、小为雏,大为牛、小为犊,人生为儿、长为老,昨日的善哉今日已长成瞿所。生老病死,万物成败,哪里有定数?” 引得汉武帝大笑。
可见糊弄要糊弄得皆大欢喜也是一门“学问”。被誉为“高情商”的蔡康永出过一本书《说话之道》,里面说到保持谈话热度的方法:最可能激发对方继续说下去的问句,多半是这些“为什么?…怎么会?”
“真的喔?…我都不知道耶?…’那怎么办?…’后来呢?…’原来是这样!’”
“他的物理学论文根本是抄的,竟然还得奖?”
“怎么会这样?”
这是不是“糊弄学”的高频常用词?
糊弄也是要用心的,糊弄不走心容易被人察觉,还会闹笑话。
网上的“糊弄学”小组还研究出了一套“感叹词+评价事情+感受”的万能回答公式来帮助你快速掌握“糊弄学”的精髓。
同事吐槽,回应:“我的天,这叫什么事啊,无语了!”
老婆吐槽,回应:“什么?还有这种操作?简直了!”
对不感兴趣的分享,回应:“啊!厉害了/漂亮/强/牛人,我跪拜/膜拜”
再高阶一些的糊弄需要费点心,重复对方的几个关键词,表示你在认真的听,再加评价:“真不错/看上去很棒”,或者百度复制一段对方提到的问题,再加反问句:“你看呢?”
“糊弄”本身是贬义词,这里所说的“糊弄学”不过是不得不回应一些无聊的事情,又不想耗费大量精力的无奈之举。有时候对方需要的只是你的共情,而不是你的建设性意见,在那些无意义的事情上糊弄一下彼此都开心,节省下时间和精力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不香么?
但不可万事都糊弄,该认真该诚恳的时候要顶住。偶而糊弄是“高情商”,时常糊弄是“没智商”。弄清楚边界,一张一弛,更好的面对生活。冲鸭!明天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
END
愿意给我一个小心心么?
作者:雪凝儿,南京市作协会员,小说曾两获铁流文学奖,作品入选《南京新时期短篇小说选》。善于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别样风景,写生活的爱与哀愁,期待与你在文字中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