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纪合散文】三婶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三 婶
原创/ 周纪合
今冬刚下过第一场雪,姐姐来城里看母亲,顺便告诉我三婶死了,是自缢身亡的!一向刚强,遇事有主见,身体硬朗的三婶怎么会选择不归之路呢?中秋节我回家去,三婶还抱着重孙子坐在门前和我说了好长一段时间的话,我怎么没有一点异样的感觉?
三婶娘家是河南人,那年黄河发大水,十六。七岁的她和娘一路逃荒来到陕西,经人说合,和比她大十多岁的三叔成了亲。三叔无父无母,家里穷的叮当响,一下子添了两个吃饭的,越发显得生活艰难。好在三婶是苦出身,受得苦,耐得贫,母女俩都心灵手巧,纺纱织布,缝缝补补,日子还算勉强过得去。
解放后娘回了河南,三婶也生了一男一女,虽然生活还不宽裕,但穷日子还过得有滋有味。三婶精明能干,生产队干活总不甘落后,回到家里,上炕做的好针线,灶房做的好茶饭,特别是一双儿女聪明漂亮,三婶也显得端庄精神。
三婶是娘的独生女儿,也很孝顺。每年秋后,三婶都要给娘准备好过冬的衣物,拿些使用回河南安排好娘的生活,隔几年把娘接来住上一段时间,直到把娘养老送终,为此拉了些亏空,也遭受了三叔不少的白眼。三叔是个老倔,急了时总要给三婶吼上一阵。那时我们还小,都替三婶惋惜,这么能干、年轻端庄的人,怎么跟了比她大了许多的糟老头子。
女儿大了,出落的跟花一样,在村剧团出演花旦,同村有个上大学的小伙子给女儿寄来了相片和求爱信。俩人是同姓,论辈分是八杆子打不着的小叔叔。他俩的暗恋被三叔发现了,烧毁了相片和信件,大骂女儿乱伦败俗,女儿一气之下嫁到了几十里之外的偏僻小村。三婶不会骑自行车,想看女儿得步行多半天,母女几个月难得见上一面。
儿子到了十八、九岁,白净的脸庞,高挑的个儿,长的文文气气,提婚的人能踏破门槛。三婶左挑右选,刚要给儿子定亲,不料儿子给生产队铡草时不幸左手被卷进了铡草机,落下了残疾,成了名符其实的“一把手”。就此,儿子的婚事成了老大难,左右央人,花了不少钱,才从南山里给儿子找了个媳妇,一家人视为珍宝,隔年又添了个孙子,媳妇身价倍增,俨然成了一家之主。
山里人缺教养,又不会针线活,对三叔和三婶横挑鼻子竖挑眼,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儿子有残疾,对麻糜子媳妇只能是睁只眼闭只眼,最可怜三婶整天忙了屋里忙地里,伺候了媳妇伺候孙子,一家人冬天的棉、夏天的单都要靠三婶一双手日夜不闲。三叔在一次和媳妇呕气后脑溢血瘫痪在床,这对三婶更是雪上加霜,女儿本身因婚事对三叔有意见,加上媳妇骂的不可开交,女儿就更少上门,伺候三叔的重担全落在了三婶肩上。从此,三婶脸上的皱纹更深了,腿脚更不得闲了,巷道里十天半月也难见她的身影。
两年后三叔去世了,媳妇的骂声更高了,没办法三婶只有一个人立灶另过。生产队分的粮食儿媳总是要克扣些,使用的银钱一年到头见不上一分。女儿怜念母亲,时常送米送面,娘家的门不能进,只能托人把三婶叫到巷头。三婶苦闷极了,就去三叔的坟头哭上一场。
土地分到户后,三婶的日子更加艰难了,田野里经常能看到她匆忙的身影,下工时胳肘窝里总夹着一束拣拾的干柴。麦秋收获季节,三婶更是起早贪黑拣拾地里遗落的粮食和棉桃。看到三婶的身影,人们会有意识地遗落一些粮穗和棉花。即便是这样,三婶还会不时买些食品和糖果悄悄塞到儿子和孙子手里。
过度的劳累和伤心,三婶患上了“白内障”,视力越来越模糊。女儿带她到县上看了几次不济事,要接她去一同生活,她坚持说媳妇嫌弃连累儿子受气再也不能让女婿嫌弃连累女儿受气。邻居谁照顾三婶,便会招来媳妇的一顿叫骂。三婶的生活越发的艰难,每到黄昏时分,人们便会看到三婶拖着一捆干柴摸索着回家。
冬天来了,三婶的日子更加过不下去了,为了不连累女儿,她就这样地结束了她的生命。
哎,苦命的三婶哟!
作者简介
周纪合,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55 年正月。自幼酷爱写作,怎奈水平不高,难成正果;后专攻医学,术不精而转从政。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老来偷闲舞文弄墨以求自娱,如一丛路边小草,不为争妍芬芳,只为与世界添一抹绿意。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敬
请
关
注
心灵圣地,芝兰之室。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