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起来”的雪糕,“透心凉”的价签

“天热到超市买了两支雪糕,结账的时候显示39.6元,人傻了。”到了夏天,大家很难抵挡雪糕、冰棍的诱惑。而如今如果抱持着买支雪糕能花多少钱的想法去买,当你看到雪柜上贴的价目表时,可能还没吃到就先感受到“透心凉”。

雪糕自由越来越难
70后童年1毛钱的快乐,80后童年五毛钱的快乐,90后童年1块钱的快乐,现在已经涨到5块钱不止了。据说在如今的雪糕鄙视链中,5元以下的都只能算中低端雪糕,再想去便利店的冷冻区尝鲜,多少要做好心理准备才敢靠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网红品种,而某网红雪糕甚至推出了66、88元的雪糕。

|材料越来越多的奶茶和雪糕

如今的奶茶从纯粹的只加珍珠或者椰果,进化为各种加料宛如八宝粥,价格也水涨船高。曾经的2块钱一杯恍如隔世,而今动辄都得二三十元。奶茶如此,雪糕亦如此,从原先纯粹的牛奶、香草、巧克力味,到现在的咸蛋黄、蟹黄、肉松、海苔、荔枝豪华搭配,宛如东北乱炖,材料越多卖得越贵。
并且尤其热衷开发网红食物,网上火什么就做什么,例如臭豆腐雪糕,用黑巧克力做脆皮,点缀葱花、辣椒和花生碎,一口咬下去,却是芝士奶油味。
品牌深谙消费者心理,除了要有猎奇的口味,还得在原材料上不断加码,至少从广告语上得有所突出,每一种材料都得是进口的、稀缺的、顶级的,例如爱尔兰干酪、厄瓜多尔天然粉可可豆、杭州龙井、呼伦贝尔鲜奶......与此同时,他们也收到了各种虚假宣传的指控。
网红雪糕竞技场
在外形方面,雪糕也慢慢进化成了我们吃不起的样子。市场卷到极致后,要想红,还得有底蕴:随着国潮热,今年最火的是各种景点的文创雪糕,故宫、三星堆、滕王阁、莫高窟。俨然造就了一番去景区不买支文创雪糕打卡,都好像白来一趟的盛况。

做文创雪糕的投入可不小,不仅需要人工开模,还得承担库存压力,于是有些想省钱的厂家就在包装上下功夫。每年夏天的顶流活动就是高考,《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联名雪糕就出尽了风头,免去了开模等繁琐过程,只要换个包装就跻身网红雪糕之列,而且直接切中高考生的软肋,吃完雪糕还能凭积分兑换五三真题,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比起消暑解渴的实际需求,社交分享、打卡已成了高价雪糕的主要功能。

雪糕为什么肉眼可见地贵了?
既然是网红,就得不断推陈出新,只有当下最时髦的新款才能引发弄潮儿的跟风下单。
跨界联名、明星代言、广告宣发这些“溢价”成本自然就得由消费者承担。
每年雪糕原材料的上涨也是一大原因,据数据统计,糖、奶粉、淡奶油、巧克力等近10年涨幅约为80%。由于雪糕原料主要依靠进口,今年受疫情、材料原产地饥荒等各种因素影响,价格进一步提高,同时人力成本也逐年递增。
还有一个因素大家可能没想到,那就是雪糕品牌的地域性。在物联网不够发达的时候,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定的雪糕品牌,例如东北大板,上海的光明牌奶砖、广东的五羊牌.......互联网让全国各地的人晒出自己家乡的美味后,恰好物联网冷链技术也足够发达,各地特色雪糕的受众随着网路病毒般“破圈”扩散开来。当然这过程中,冷链的运费成本自然由消费者买单。
虽然网红雪糕声势浩大,但其实那些只有10%微薄利润的老牌雪糕依然占据市场80%的销量。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也许人们会偶尔买网红雪糕,但是回到家拉开冰箱,里面放着的可能还是老冰棍、绿豆沙。
22元的网红雪糕并不一定能带给我们比2元绿豆棒冰多十倍的快乐。我们允许高价雪糕,因为总有人吃得起,但是我们不希望市场把低价雪糕从生活中抢走。
炎炎夏日,上学路上,上班休息时,一支消暑解渴的棒冰,不需要向别人证明什么,那是属于自己的,生活中一口凉爽的欢愉。

觉得有收获就点一个在看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