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大脑:它不是用来思考的,而是帮我们避免思考的
这几年在育儿领域,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从心理学入手,跟孩子“有技巧地沟通”,通过平等有效的对话改善亲子关系。市面上畅销的亲子沟通类读物越来越多。这表明我们80、90这一代做父母的,心态上更加包容开放,或多或少知道原生家庭的氛围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知道toxic parenting的流弊,所以更乐意去学习亲子心理学的东西。
市面上有各类探讨原生家庭"有毒父母"的畅销书
本来,我对心理学是非常不屑的,总觉得用意念引导、控制自我与他人,实在玄乎,而且人类薄弱的意志力是天性,真要能有效控制自己,这世界哪还有那么多人际问题。不过,自从听过一次认知心理学课堂后,我发现自己对这门学科真是以偏概全了。
认知心理学属于心理学里面一个基于脑科学的分支。与虚无缥缈的心理引导术、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的沟通术相比,它更可信——因为它靠实验数据来说话。通过研究大脑在面对某种情况时发生的认知变化,懂得大脑运转特点,就可以科学用脑,更好地影响别人,达成沟通目的。今天就先给大家介绍一个颠覆常识的脑科学研究成果。
很多骂人的话经常说“你长脑子是干嘛的“?言外之意,就是不会思考,脑子白长了。但脑科学却完全推翻了这样的常识。大脑是器官用尽废退论中的一个奇葩例外。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是帮我们避免思考的(这里的思考指的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深度思考)。
简单总结一下这项研究就是,我们的大脑可以粗暴地分为感性脑1和理性脑2。
系统1:感性脑
该系统更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以往生活经验总结出无数反应套路,使生活简化,以节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脑力损耗(现代人不下地干活,在办公室坐一天,回家依然累得躺平,就是因为脑力活动比体力更消耗心神)
系统2:理性脑
理性脑的思考是很慢的,而且需要异常专注,功耗比感性脑更高。为了节能,我们的大脑自动选择了懒惰,能用系统1就绝不用系统2。一旦必须要用系统2,你就得保证给大脑一个注意力不被打断的环境。
上图展示的是理性脑和感性脑的分工
注意,这个分工≠左右脑分工
左右脑是一个过时的提法,已经被证伪了
以写东西为例,模仿别人的文章容易,因为它只牵扯系统1的工作,自动在大脑库存里搜寻以往读到的、用得上的字句,重新组织一下。而涉及小说这种需要深度思考、组织文本与情节的纯原创写作,系统1没有多少套路可以启用,才会启动系统2进行思考,此时还要保证一个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环境,否则系统2就会罢工,把事儿推给系统1,这就是为何我们会经常犯经验主义错误。
有了这个背景知识,咱们再来看“鸡娃“这件事,也就是家长逼孩子学习、上辅导班这些。不能说完全没用,但肯定弊大于利。从脑科学角度,如果孩子在当时当地不想学习,却一头被按在那里,他的大脑就会启动应激机制,这是从原始人时期就已经刻在基因里的一种大脑反应模式,它要求快。你可以想一下,原始人在遇到野兽的时候,它的大脑需要发出准备逃跑的信号,这个过程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不然就会被吃掉。既然要求快速处理信息,这个反应就不可能是理性脑参与的。
也就是说,当人处于压力、焦虑的情况时,大脑只有系统1会工作,这个时候,人根本没法深度思考、解决复杂问题。学也学不进去。指望通过鸡娃让孩子学有成效,脑科学认为是根本不可能的。表面看似在学习,其实是"学而不思",事倍功半。
因此,我们老生常谈的“任何学习都要从兴趣入手”,其实就是脑科学的实际应用,因为有兴趣、不排斥,是让孩子启用理性脑的一个前提。但对知识的学习,仅有兴趣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面对挫折也可以坚持下去的积极抗挫能力。下篇,分享脑科学研究培养积极抗挫心态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