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敌的秦国,最后死于天下无敌…

文化改变生活,老臣奉旨伴你读书
秦始皇陵铜马车
本稿授权自:读史(dushi818) 作者陆不六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
01
要思考秦国是怎么灭亡的,我们需先说说秦国是怎么强盛起来的。
大家都知道,秦国的强盛,始于商鞅变法。
从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之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完成统一,秦国在96场大国卷入的战争中,共发动了52场战争(占54%),并取得了其中48场胜利(占92%)。
这几个数字,恰恰说明了秦国极其强大的好战心,和非常夸张的胜利率。
秦国能灭六国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穷,直接原因在于它将穷转变为了一股拧成绳的斗志。
秦国变法前,上至王侯下至百姓,都穷的叮当响;论贫富差距,绝对是六国最低的。
穷病像是癌症一样,侵入了秦国的骨子里。其他的国家,都斜眼瞧不起这个边陲之地的穷小子。
但,六国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太安逸了,这也就给了秦国机会。
吃过了苦中苦的秦国,和商鞅的变法一拍即合,成为了最佳拍档,携手进步。
商鞅 剧照
02
商鞅变法有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一,树立敌人;二,团结内部;三,军功勋爵。
首先说第一点。
想让一个国家团结起来的最好办法,不是最卓越的领导,而是共同的敌人。
一直被六国欺负的秦国,完全有资格将这种仇恨激化,形成一种不惜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
第二点,商鞅进行的经济政策,其本质是把社会里低利用效率的钱,抢给“高端”人口用。
商鞅将这些劫来的钱,用在了更高的经济转化效率方面,用来投资,发展技术,和奖励进步人士。
第三点,打破阶层,让社会底层也有机会加官进爵。
和后世的科举制本质一样,激化年轻一代为国效力。
后世的科举多么深入人心,军功勋爵制也一样。
然而,第一点得罪了秦国亲六国的人士,主要以姻亲,移民和知识分子贵族居多;
第二点,得罪了秦国的普通百姓,抢走了他们手里的余粮;
第三点,得罪了固化的上层阶级。
整个社会层面都被商鞅得罪了,最后被车裂之死,也是无可奈何而又必然之事。
03
商鞅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变法,使得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注重强军的国家。
在当时有限的生产力下,维持一支20W人的军队,需要400W人的后勤,比整个秦国的总人口规模还大,这对于经济实力孱弱的秦国来说是难以做到的。
一旦如此穷兵黩武,国内矛盾必然越来越多。
但是,秦国想了一个好法子。
秦国国内发生的绝大多数问题,都可以用“打一仗就好了”的方式进行解决,方便快捷地转移国内矛盾,成为了秦国特别擅长运用的战略武器。
以战养战,越战越强。
在别的国家,将自己的立国根基定为贸易往来,政治运营,还是学术自由的时候,秦国的立国根基从来没有变过——成为军事强国。
即使在总体GDP并不强的时间点,秦国在军事方面的投入,也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一切为军事服务。
其他的国家越打越穷,秦国却越打越富。
因为它的整个国家主要发展规划都放在了军事上面,拥有完整的武具供给和战争产业链,运转效率远高于其他国家。
整整135年间(从商鞅变法到秦灭六国),军队优先,军事意志和强军思想都成为了每个秦国人心里根深蒂固的事情,似乎他们每个人都是为战而生。
身强力壮的从军,剩余的成为军队的后勤,没有人怀疑为什么。
举国如此,形成了碾碎六国的最强战争机器。
一切都有序运转,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军攻克临淄,齐灭亡。
公元前221年形势图
一个非常头疼的事情,出现了——
没有仗可打了,除非追去塞外或者南岭。
那一起打天下的军民同胞该怎么办呢?
04
秦国与历次统一战争所不同的一点在于,它并不是一个于乱世后拯救黎民于水火的大一统国家。
它是一个吞并了其他国家文化、城池与人民的侵略者。
所以,秦国的军士,绝对不会有天下一统,可以好好享受太平日子了的念头。
他们的亲人朋友,一直在家乡,根本就没有经历过什么战乱。
而且无仗可打,不仅仅是数十万秦军的麻烦,还是整个秦国国家层面的麻烦,是支撑秦国灭六国的背后数百万劳动力的麻烦。
战争没有了,那些打造战甲刀剑的工匠怎么办?
那些养马小民怎么办?
那些修理战车的能工巧匠怎么办?
要将一个以军事为立国根基的国家,从根本上更改过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种思想,和社会产业链已经形成了,想要抛弃它,是违背整个国家利益的。
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秦始皇也是没办法,才征调这些劳动力去筑长城,去修阿房宫的。
数百万劳动力,无事可干,这怎么都是已经影响国力的事情。
“征发造宫室坟墓共一百五十万人,守五岭五十万人,蒙恬所率防匈奴兵三十万人,筑长城假定五十万人,再加上其他杂役总数不下三百万人。”
秦国以一个极度夸张的方式,投入了无数浩大的工程: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
只有军国一体的运转效率,才能完成这些奇迹。
阿房宫图
05
秦始皇从灭完六国之后所做的事情,就是一直在清理军工产能。
秦始皇的高瞻远瞩,在这一刻显得格外明显。
他以一个独裁霸权的千古一帝姿态,强行命令着整个国家进行思维和产业链的转型。
本来,他有机会成功。
可惜了,千算万算,没有算到寿命将尽。
或许他一直在寻找长生不老药,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这个国家的乱象,只有将国家带入鼎盛的霸权者,才有办法通过无与伦比的声望,强行令国家脱胎换骨。
49岁的秦始皇死于沙丘,甚至临死了,也没有彻底准备好将国家传给谁。
也许在他眼里,早就明白,传给谁都一样。
秦国苦于穷病,又崛起于穷病,最后死于战争病。
在古老封闭的华夏大地上,是不会有无休止的战争的。
等战胜了所有对手之后,秦国发现,最大的敌人,原来就是自己。
秦国七代君王宵衣旰食,梦想千秋万世的帝国,二代而折,不过十四年。
这给后来者好好上了一课,胜利之后,国家该如何做呢?
汉明诛杀功臣,唐朝科举取士,宋朝外有契丹强敌…
战争的时候,需要勠力同心;胜利之后,却需要转移矛盾。可以说,维持天下比一统天下还难得多。
这个问题在当代也有案例。
二战后,全世界主要大国都处于军工产能的状态,也随着冷战摩擦升级。最后解决问题的,并非苏联解体,而是第三次技术革命——
那些原本为军事服务的技术,被大量民用化。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是当今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途径。
可惜,秦始皇没有这样的好运气。
天下无敌的秦国,最后死于天下无敌。
无敌是多么的寂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