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种植方式丰产栽培技术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具有耐寒、耐旱、怕热、怕涝的生长习性,以根入药,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排毒、生肌之功,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及出口创汇的重要品种,同时又是保健品,用途广泛,市场需求量较大,价格较为稳定。木垒县是野生黄芪生长地,由于过度放牧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野生黄芪已枯竭。近2 年,木垒县开展了黄芪人工移栽栽培试验示范,产量达到9 000 千克/公顷以上。黄芪种植管理技术简单,适于在气候凉爽、日照时间长、温差大、干旱的地区种植。目前,木垒县改进栽培技术,推广机械化育苗移栽技术, 缩短了黄芪生长周期,提高了产量和品质,效益比种植某些大宗农作物高2~3 倍。
1
地块选择
根据黄芪生长特性,选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肥沃、透气性良好、排水渗水力强的砂壤土地块,前茬以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为好,忌连茬重作,一般黄芪轮作时间在3 年以上。
2
整地施肥
秋末或早春整地,深耕土壤30 厘米以上。深耕能加厚活土层,熟化土壤,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根系生长,减少侧根和“鸡爪芪”的形成。
施肥应遵循一次性深施的原则, 耕地前667 米2撒施有机肥1 000 千克,并将化肥施肥量的70%,即三元复合肥25~30 千克一并施入, 整平耙细呈待播状态。杂草危害严重的地块,每667 米2 用48%氟乐灵乳油200 毫升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喷施除草剂3~5 天后种植,可有效控制黄芪苗期田间杂草危害。

3
种植方式
有直播与育苗移栽2 种种植方式。直播法用种量大,生长不整齐,采收期长,影响商品品质和采挖。育苗移栽可以节约用地, 移栽后植株生长健壮,起挖省工,便于田间管理,根茎生长整齐,便于收获,商品性好,产量高。近年育苗移栽种植方式在黄芪生产中已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选苗
根据黄芪高产栽培需要,应选择苗高30 厘米以上、根粗0.5 厘米左右、侧根少、无损伤、无霉变的幼苗移栽。质量好的幼苗对产量影响较大,直接影响种植效益。
2.移栽
采用育苗移栽技术,缩短了黄芪生长周期。移栽一般分春、秋2 季进行。自育苗一般在秋季10 月中、下旬栽植,起苗时间与栽苗时间一致或早几天;外调苗一般以春季栽植为好,在春季苗出芽前(3 月底~4月初)栽植。为提高黄芪产量,采用12 行黄芪移栽机在整好的地面上开沟,行距20 厘米,沟深10 厘米,把黄芪按顺序平扔在沟内, 每棵黄芪苗头相距18~22 厘米。要求每行黄芪苗头方向一致,覆土5~7 厘米。滴灌带按60 厘米间距平铺,1 机4 带。
3.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可提高黄芪产量,一般每667 米2 保苗1.6 万~2.0 万株。水肥条件好、土壤肥沃、养分充足的地块可适当密植,水肥条件差、养分不足的地块可适当稀植。
4
田间管理
1、水肥管理
合理的水肥管理可促进黄芪根茎快速生长。黄芪苗期耗水量少, 移栽后若土壤墒情差, 要及时滴水,在足墒栽植的情况下,可以不浇水,第1 水可延迟至苗高10 厘米时,第2 水在黄芪现蕾期,此时是黄芪需水肥高峰期,结合滴水每667 米2 滴施尿素8~12 千克、硫酸钾6.7~8.0 千克,以后每隔15 天滴水1次,每次667 米2 滴水30 米3。降雨多时可减少滴灌次数,生育期共滴水4~5 次。灌溉时以灌匀、灌透为宜,严防田内积水,以防烂根,影响黄芪产量和品质。
2、中耕除草
当苗高6~8 厘米时或杂草2~4 叶期,667 米2 用黄芪专用除草剂20 毫升(含助剂)或用10.8%高效盖草能乳油40 毫升,与25%灭草松水剂240 毫升混合,对水30 千克茎叶喷雾,可有效防除1 年生禾本科、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后期视杂草生长情况适时选用黄芪专用除草剂除草,或人工拔除杂草。
3、叶面追肥
在黄芪初花期、结荚期叶面追肥,每667 米2 喷施磷酸二氢钾150 克,或667 米2 用“微蜜”有机水溶肥150 毫升,对水30 千克均匀喷施。
4.病虫害防治
①白粉病7~8 月高温多湿条件下易发病,主要发病部位布满白色粉末状霉层,后期呈灰白色,造成叶片枯黄早落。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800 倍液,或44%三唑酮1 000 倍液喷施防治,每隔10 天喷施1 次,连喷2~3 次,可有效控制病害蔓延。
②蚜虫6~8 月发生,主要危害嫩芽和嫩叶。害虫成群聚集叶背或茎秆吸取汁液,1 年发生多代,可用吡虫啉1 500 倍液或氰戊菊酯1 000 倍液喷施防治。
5
采收
根据中药材质量和市场要求, 综合确定采收季节,一般在10 月中、下旬黄芪叶片发黄时采收,因此时根生长充分, 积累的有效成分含量高, 黄芪产量高。采收时先用打草机割除黄芪茎秆, 留茬2~3 厘米, 随后用黄芪挖药机械起挖, 把药材挖出撒在地面,经人工捡拾成堆后,去净泥土直接出售,也可剪去须根,待晒六七成干时,将根理直,扎成小把,再晒至全干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