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方大家刘渡舟治疗胃痛的12法】1...
【中医经方大家刘渡舟治疗胃痛的12法】
1、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法
病因:脘腹受寒,或过食生冷,而致寒积于中,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而致气血迟涩,其性收引而致脉细急。
症见:胃痛甚剧,每因受寒感凉或饮食生冷而得之,性喜热食,畏寒喜嗳,得热痛减。舌苔白,脉弦紧或弦迟。
治疗: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以良姜止痛饮治之。
组成:高良姜,砂仁,柴胡,紫苏,吴茱萸,炙甘草。
2、消食导滞,清利湿热法
病因:饮食积滞日久,生湿化热,或素有湿热又与食积互结于肠胃,食积内停,阻滞气机。
症见: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气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下利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治疗:消食导滞,清利湿热,用枳实导滞汤清理胃肠、祛湿导滞以治之。而对于小儿食滞胃脘之脘腹胀满疼痛,则常用保和丸加减。
组成:神曲,山楂,陈皮,连翘,莱菔子,茯苓,半夏。
3、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法
病因:湿属阴邪,其性黏滞,若湿滞脾胃,运化失职,阻遏气机,气滞不行。
症见:脘腹胀满疼痛,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等。
治疗: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用平胃散以治之。
4、行水消痞法
病因:脾胃运化不利,则痰浊水饮最易生成,若水饮停于胃中,阻滞气机,则胃脘胀满疼痛。
症见:心下痞满疼痛,恶心嗳气,纳食不馨,心悸,眩晕,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弦等。
治疗:行水消痞,引水下行,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之。
5、疏肝和胃法
病因:肝足厥阴经脉“挟胃”,胃为阳明燥土,其经别“合诸经之气”。
症见:脘腹胀痛,呕吐酸水,嘈杂不适,脉弦滑,舌边尖红,舌苔白腻。
治疗:疏肝和胃,用萸连二陈汤。
组成:吴茱萸,黄连,川楝子,陈皮,半夏,茯苓,生姜,香附。
6、疏肝清热法
病因:肝胃不和,气机郁滞,久而化热,气有余便是火,肝火邪热犯胃则痛。
症见:胃脘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冷饮,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滑等,治疗:疏肝和胃,清热解郁,用丹栀逍遥散加左金丸以治之。
7、活血行气止痛法
病因:胃痛日久,络脉血行不畅,气机阻滞,终则瘀血内停,胃络壅塞,不通则痛。
症见:胃脘疼痛较剧,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疼痛持久,或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疗: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乌及汤治之。
组成:海螵蛸,白及,当归,赤芍,生蒲黄,五灵脂,炒白术,香附。
8、疏肝理脾,调和气血法
病因:忿怒抑郁伤肝,忧愁思虑伤脾,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肝脾不和,气血失调,则胃脘疼痛作矣。
治疗:用柴胡桂枝汤治之。《伤寒论》中本方证条文即有“心下支结”之论述,是由太阳、少阳两经气机郁滞所致。本方由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而成。
9、寒热同调,和胃消痞法
病因:脾胃之气不和,寒热错杂之邪气痞塞于心下而致胃痛,属气属血之分,然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者尤多。
治疗:以半夏、甘草、生姜三泻心汤分证治之。其中,半夏泻心汤系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属于和解剂之一。
10、滋养胃阴法
病因:胃液不足,盛阳无制,则燥气得逞,胃失和降则成病。
症见:胃脘疼痛,不能多食,食后胃痛更甚,或烧心,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疗:此时治疗当以滋养胃阴为主,刘老常选用益胃汤加减。
组成:玉竹,生地黄,麦冬,沙参,冰糖。
11、益胃和肝法
病因:阴虚性的肝胃不和。
症见:胃脘痞胀或疼痛,胸胁满闷,嗳气或呃逆,伴见不欲饮食,大便不爽或稀溏,口咽发干,尤其以晨起为甚,或兼低热,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数。
治疗:用柔肝滋胃汤以治之。有柔肝、滋胃、调气之功,又滋养肝胃之津液。
组成: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白芍、川楝子、佛手、橘叶、牡丹皮。
12、温中健脾法
病因:胃病日久,中阳不振,寒自内生,故胃痛绵绵,因寒得温而散,得冷则凝,故喜嗳喜按,喜热饮食,遇冷痛甚。
症见:胃痛绵绵,遇冷痛甚,喜按喜嗳,倦怠乏力,口淡多涎,喜热饮食,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弦等。
治疗:温中健脾,益气止痛,用黄芪建中汤治之。
组成:饴糖,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黄芪,炙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