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片时间】第1809期:肾母细胞瘤
男性,3岁。50余天前从高处坠落(约1m高,右侧腰部着地),当时具体情况不详,未予治疗。10天后 彩超检查示右肾血肿,右肾周包裹性积液(血肿),仍未治疗,5天前患儿出现腹胀、纳差伴肉眼血尿。
A
B
C
D
E
F
A.CT平扫右肾内见一巨大软组织肿块,右肾体积明显增大,肿块以等密度为主夹杂斑片状低密度区;
B〜F.双期增强扫描肿块呈轻至中度不均匀强化,强化的肿块突破于肾轮廓之外,强化程度低于肾实质,密度不均匀,其内不规则囊变区未见明显强化。实质期见残余肾高密度强化呈新月形“边缘征”,腹膜及右侧膈肌角增厚、右侧腰大肌模糊。小肠系膜纠集、增厚、密度增高,肠系膜区见多发大小不一的结节状影。腹膜后腹主动脉左侧见肿大淋巴结影。腹腔积 液明显
右肾肾母细胞瘤(术后病理)。
肾母细胞瘤(nephroblastoma)又称肾胚胎瘤或Wilms瘤。系恶性胚胎性混合瘤,占儿童期肿瘤的10%,居腹膜后肿瘤的首位,约占小儿泌尿系恶性肿瘤的90%。5岁以下儿童多见,发病高峰为1〜3岁。
1.临床表现:一般无典型症状,早期可无症状。中晚期可有低热、贫血、体重下降等。肾盂肾盏破坏时可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
2.排泄性尿路造影:
1)肾轮廓失去正常形态,被肿物所占据。
2)肾盏伸长、变形、分离和旋转形成“爪形征”,“爪形征”常提示肾内肿物。
3)残余肾受压移位,部分肾盂肾盏受压呈轻至中度扩张积水。
3.CT表现:
1)CT平扫:为实性或囊实性肿块,体积较大,边缘常光整清楚,密度略低于正常肾实质。瘤体内可发生出血、坏死、囊变,少数可有细小斑点状钙化或弧形钙化。
2)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强化,正常残余肾强化呈高密度新月形称“边缘征”,为本病典型CT表现。
3)肿块巨大可超越中线或达盆腔。肿块包膜不光整或肾周脂肪层模糊、狭窄常提示肿瘤外侵。腔静脉增粗或充盈缺损表示有瘤栓存在,肾周及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
4)瘤体破裂扩散可发生腹膜后及腹腔种植。
4.MRI表现:T1WI与肾脏相比较呈低或等信号,坏死、囊变信号更低,灶性出血可表现为高信号。T2WI肿瘤信号增高,而坏死、囊变信号更高,出血区信号变化较大。
诊断依据:
1.男性患儿,3岁,无痛性肉眼血尿。肾母细胞瘤5岁以下儿童多见,发病高峰为1〜3岁。肿瘤破坏肾盂肾盏时可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
2.肾组织局部缺如,残余肾实质半包绕肿块,增强形成肾内肿块特征性“边缘征”改变。
3.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中度强化,坏死、囊变明显。肾母细胞瘤轻到中度强化,坏死、囊变常见。
4.恶性征象明显:肿块轮廓不规整,肾周侵犯(脂肪囊混浊、肾筋膜增厚、膈肌角增厚、腰大肌模糊),远处转移突出(肠系膜增厚纠集、淋巴结多发肿大、腹腔积液、腹膜增厚)。
5.本例诊断难点在于右肾区外伤病史,病变在CT平扫时形态及密度与出血极易混淆。但病变强化且周围及远处转移突出,故首先考虑恶性肿瘤。
鉴别诊断:
1.外伤性出血:①本例外伤史明确,并以右腰部着地,且平扫呈等偏高密度,出现肉眼血尿。根据这几点说明右肾血肿不能排除。②血肿不强化,而肾母细胞瘤强化。血肿密度相对较均匀,肾母细胞瘤密度多不均匀。③当肾血肿突破肾包膜伴感染时,可出现肾周浸润征象,但不会出现肠系膜广泛淋巴结肿大,且感染时临床症状明显,血常规增高。
2.中胚层肾瘤:①中胚层肾瘤发病年龄更小,一般均在1岁以内发病,3个月为发病高峰。②影像表现二者相似,但肾母细胞瘤囊变、坏死更常见。③中胚层肾瘤为良性肿瘤,一般无肾周及远处侵犯征象。而本例恶性征象明显。
3.神经母细胞瘤:常位于肾上腺,对肾脏以压迫为主,形态不规则,钙化多见,呈浸润性生长,可越过中线,包绕、推挤邻近大血管。
4.肾母细胞增生症:2岁以下儿童常见,常为双侧性,呈低密度均匀性病变,增强扫描不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