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祠堂与祠堂文化(中)
祠堂的主要功能
祭祀主要在春冬两季进行,春祭“清明”,称“清明会”;冬祭“冬至”,称“冬至会’。祭祀过程中,一族的男子备好牲礼等祭祀用品,欢聚宴饮。有势力的族人还可以搭台唱戏,以供全族欢乐。这种祭祀活动,在崇奉祖先的同时,也达到了后代入祖归宗的目的,确立了每一个人在宗法社会里的血缘归属。
古人认为祭祀乃“国之大事”,列为五礼之首。祭祀务在孝敬,以尽报本之诚,十分讲究祭祀气氛的庄重肃穆。古代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经过祭祀仪式后可以附于神主牌位之上。所谓神主就是一种嵌在木座上的长方形小木牌,有的白底黑字,有的红底黄(金)字,上面写着某某祖先的名讳、生卒年月、原配继配姓氏、子、孙、曾孙名字,每一对祖先一块。它被认为是始终活着的祖先。祭祀祖先就是祭祀祖先的神灵。
宗庙内祖先的神主排列顺序是“左昭右穆”。始祖居中,始祖以下的男子隔代交替为昭穆两列:即始祖以下一、三、五等奇数代为昭辈;二、四、六等偶数代为穆辈。昭居于始祖之左,穆位于始祖右边。在祠堂的寝堂内,唐宋以后流行立先祖塑像,明清则流行挂先祖画像轴,民国时期开始挂考妣照片。
祠堂中祖先神主的供设。祠堂是祖先的神灵所聚之地,所以祠堂里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大殿正中设正龛,左右各设配龛。它像附着在墙上的小殿阁。神主摆在阁中,前面用帷幕掩饰,后来有的用大长方形木桌,将神主摆设在桌上。一般的家柯正龛往往是供从现在的长辈算起的考(父亲)、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五世后则将神主迁到配龛上去。始祖是百世不迁的,永远摆在正龛上。
古代为了增强血缘、宗族关系之间的团结,做到全族俱荣,利害与共,所以祭祀祖先活动比较多,每年新岁,定例初一日点烛焚香。初二日启门一日、子孙瞻拜先祖。春秋两祭,于三日前洒扫桐堂,铺设洁净,以照诚敬。族众于祭日的清晨务必风雨毕集,不少宗族禁止妇女孩童人祠与祭。
祭祀开始,族众应依照辈分列队。
祭礼:各祠堂有所不同。如太湖叶家祠堂《宗祠规则》上规定为:祭筵一席,杯筷十二双,熟香半斤,半通烛一对,四两烛一对。茶食十六色,荤肴十碗,小食十六色,三牲一副,高藁五柱,果盒一具,蒸卷五碗,小馒头五碗,总饭二碗,风糕五碗,大馒头二碗。茶汤各十二盏,锡箔六块,楮帛十提,千香三股,百鞭一串,双声廿个,鼓手五名,极尽铺张,祭祀隆重。
祭祀时,主祭一人,长袍马褂。襄祭二人,立于左右。
诵(司仪):众向前走三步,揖、跪。呼: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襄祭持酒爵给主祭,主祭放于案,立于左右。
诵呼:起、平身复位,众起立退三步立于原处。反复三次。第二次称亚献爵,第三次称三献爵。此为三跪九叩首之大札。
读祭文:按例每次开祭都要读祭文。
祭祀结束,多数宗族都在祠堂中设宴,这叫享胙或饮胙,入座时不能颠倒尊卑长幼之序。年高德昭或有功于族的族男子,以及守节的寡妇等,能得到“增胙”的奖励,而违反了家法族规者则会受到暂时的直至永远的“革胙”之罚。
宗谱是一种通过记传、论志、图表等形式,将宗族的血缘亲疏、辈分、家规、家法等情况和谱系等记载下来,以为本姓宗亲们掌握、遵照的特殊史籍。宗谱是一个家族的档案,它对本家族的族产、人口等情况有完整的记录;宗谱又是家族的成文法律,它为处理家族内部事务提供依据;宗谱也是族人身份和辈分的凭证,族人可凭借宗谱“明世次,序长幼”确定自己在宗族中的地位,并获得相应的权利;对一个家族来说,宗谱有教化、敬贤、理政、信史等功用。有些族务如祭祖、扫墓、认亲等,也需要依据宗谱来决定,因此宗谱也成为家族的行事指南。
正因为宗谱对一个宗族来说具有如此特别的意义,所以宗族必定注重宗谱。谱阅十年或二十年以上必一修(又称续谱)。按照惯例,十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这个任务在祠堂里完成。在族长的主持下,组织有一定声望的族内文人进行修谱,以弘扬先辈祖德,家谱修成后,先请名人作序,送官府审查后再行刻印。
家谱刻印完成,这是全家族的一件大事。通常要在祠堂里举行祭谱仪式,将一份家谱供在祠堂。其余按编号分给族人领谱保藏,家谱一般是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掌谱人由房长充任,或推本房之贤能者为领谱人。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有严格的要求,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的木匣,供于柑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能霉烂,不能遗失,不得随意乱放,亵渎家谱,定期交族长检查,严厉查处造成宗谱损害的族人。家谱更不准私自誊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如果有人敢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不怠,新谱修成后,旧谱要依数缴回销毁。
“凡族内有清贫学子可造者,应予募捐补助其学费,或由本会拨款伸资鼓励其父兄而便栽培其人材。”祠堂里,在族人所捐赠的公田中,有助学的作用,专门用作对本族子弟助学、奖学或开设义学、义塾之用。通过读书走上仕途,也是光耀门庭、荣宗耀祖,提高整个家族声望的大喜事。
祠堂在祭祀仪式开始之前,专人向族众进行“读谱”,讲述祖宗艰难创业的历史,定时读家法族规,宣讲劝戒训勉之辞和先贤语录,向族人灌输伦理道德、纲常教化,使族众了解家谱的内容,知道自己同其他族人的血缘关系。加强家族团结,按照家法族规要求去规范族众的思想和行为。对于扬名立万,堪为楷模的族人,也会对此加以褒奖,树立榜样,激励教化族人。
族中遇重大兴革事宜,关系全族之厉害者,如推选族长、兴建祠堂、维修家变、购置大片族产、同邻族打官司等等,都由族长召集全体成年人在祠堂开会讨论。族众可以各述所见,但族权至上,最后决定权在族长手中。族长决定了的事,必须执行。
《族规》一般都附有奖惩条例,族人在犯规时,会依据《族规》的规定在宗祠对其实行惩罚。如果说家法族规是家族的法律,那么家法也是封建国法的补充。族长就是家族法官,可以在祠堂执行家族的法律。在柯堂里判族中违反家法或族长认定违反家法的民刑案件,从公处分惩治。族众犯法违规,小则祠堂治以家法,大则送公庭治以官刑,族长在祠堂审判由族中士绅陪审,允许族人旁听,借以教育族人。判决的实施也在祠堂,如杖责、罚金、罚苦役、公革出祠等。甚至有的被判死刑的族人,则在祠堂当场被打死、缢死或沉潭而死。
祠堂里每当风俗年节或族内重大的喜庆活动,祠堂又是全族欢庆或娱乐的场所,大一些的祠堂,通常有戏台建筑,好戏连台,既是唱给先祖们听的,更是演给宗族内男女老少们看的。农忙收获季节,大大小小的祠堂,都成了丰收的库房或临时堆栈。还有在战乱或应急突然事件时,祠堂里也就成了本族应急指挥的中心。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有名的宗祠成了经典旅游地,为当地经济带来可观收入。如:成都武侯祠、曲阜孔庙、太原晋祠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随着宗祠旅游价值的挖掘,各地政府对此也加大了投入,使部分宗祠迎来了一个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