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主题书是《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这本书前面的二十多期大家都谈了很多了,今天就想给大家推荐一本最近读的好书,也可以作为本月主题的很好的补充,就是这本孔飞力(Philip A. Kuhn)教授所著的《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孔飞力和他的老师费正清(John K. Fairbank)、史华慈(Banjamin I. Schwartz),以及与他同时代的魏婓德(Frederic Wakeman)、史景迁(Johnathan D. Spence)和黄仁宇,同为美国中国史研究领域的几位大家。这本书内容并不多,不到200页的文字,除了序言、导论,正文一共只有四章,前三章的主题分别是清末魏源和冯桂芬的改革思想,以及从晚清耒阳暴乱到建国初期时农业集体化的这近百年间,中国财税体制发生的诸多变化。文章从一个个具体的切入点入手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架构展开深入分析,最后落脚到“全国性问题”和“根本性议程”,文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论调,就是把中国作为现代国家的起源,或者说中国现代性的萌生与发展,都主要归结于中国自身的内生性因素。这一点大概也是这本书和这位汉学家在国内得到非常好感的原因之一吧。左至右:孔飞力、魏斐德、史景迁对本书印象非常深刻的几个点主要有:1、何为“现代性”标题中的“现代”这个词,最为简单的回答是“现时的存在”。然而,考虑到历史演进以及人类规范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现代”这个概念还至少应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全球性/世界性 vs 本土性传统 vs 现代 vs 后现代共性 vs 个性多元 vs 一元在历史研究中,“现代性”的提出和界定,曾被认为是从“西方”开始的、并曾被当作是一种纯粹的“西方”现象。然而,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现代性的构建又是同形形色色、得到本土资源支持的经验事实联系在一起的。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国家之间的差异和区别是由什么造成的?难道只有在经历了工业化的西欧和北美才会形成可以被称之为“现代”的国家功能、政治结构和社会体系吗?这其实是一种文化上唯我独尊的判断。如果我们接受这种判断的话,那么,产生于西欧和北美以外的所有其他与“现代”相关的历史叙事便都要从“现代”中被排除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