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代抄了一次作业,埋下吴越争霸的伏笔|史记次元周世代008

时间回溯到夏王朝初年,太康失国之后,经过一番艰难的努力,夏王朝终于还是在一场重大的危机中艰难翻身,重新走上正途。少康,在《史记》次元并没有的得到特别的强调,他的名字只在《夏本纪》里简单出现,没有显示有什么特别的作为。

到了《越王勾践世家》的时候,少康的名字再次出现了一次。“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008

时间重新回到周世代,到了古公亶父这一代,他是否知道少康当年几乎可以被历史忽略掉的故事呢?毕竟时间已经过去数百年了。在少康时代,那个故事并不算重要。少康派了自己的一个儿子到了会稽,因为大禹死在那里,到那里的任务是“奉守禹之祀。”这就是后来吴越争霸时,越国的先祖。

关于夏王朝的开国之君夏禹,他是怎么死的,司马迁在《史记》次元的记录里并不确定。只是在《夏本纪》的最末尾,给出了一种可能性,也可能只是一种传说。

“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固葬焉,命曰会稽。”

按照这里的说法,大禹在建立夏朝之后,他选择了在江南会盟诸侯,考核大家功绩的时候,死在了工作岗位上。

这似乎很符合大禹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至于他为什么选择在江南召开这次大会,并不那么容易理解。毕竟一直到周王朝,这里仍然被视为荆蛮之地,还不够开化。对于这个地方,夏王朝建立之初,对它的实际控制力到底如何呢?我们或许倾向于认定,在大禹定九州之后,天下一片祥和,这个开会的地点早已经在夏王朝的控制之下。只是到了殷商以及周世代,那个曾经被有效控制的区域被荒废了。

那么是否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性,“禹会诸侯江南”意味着在夏王朝建立之初,对于江南地区实际上并没有摆平过,“会”这个字的意思还可能是指一次军事行动。在这次行动中,大禹也许成功了,也许没有完全成功。然后就意外地死在了那里。

大禹因此也被葬在了那里。这让一个伟大的君王的葬礼显得有些草率和随意。也许在那时的人们对于丧葬礼仪上并没有重视,死在哪里就葬在哪里吧。因此那里就有了会稽这个名字。我们也可以简单的认为,在夏王朝以前,关于生死和丧葬,人们的观念是朴素的。即使是大禹这样伟大的君王,也是一样的。

之后,启就继承了大禹的位子,成为夏王朝另外一个伟大的君主。那是否还有一种可能性,当时夏王朝的根基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稳定,新晋的君主启其实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连为他爹举行一次郑重的盛大葬礼都来不及。

大禹被葬在的会稽。经历太康失国之后那一段重大的危机之后,到了少康,夏王朝的局面终于安定下来。大禹的后人重新控制了夏王朝的局面。大禹的墓也许一直就荒废在会籍。毕竟那些年,活人都顾不上了,哪还有心思去管死人。

到了少康,关于“奉守禹之祀”这件事,突然变得重要起来,尽管那里仍然是荆蛮之地,有着和中原完全不同的习俗,少康仍然还是派出了他的一个儿子到那里,承担起“奉守禹之祀”的责任。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不过,那里是否因为大禹死后葬在那里,就意味着那里就该属于夏王朝呢?

而且关于这件事,司马迁在《史记》次元里也仅仅表示,有人这么说而已。关于这一点并不肯定。

少康的一个儿子到了那里,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国都。这是否又是一次对于那一地区征服的尝试呢?后来,少康这个儿子的后人在那里建立了越国,这个国家虽然在周王朝的存续期间一度强大,并且有能力灭掉同样一度强大的吴国,但是似乎并没有得到过主流社会的认同。

如果这被看作夏王朝再一次的势力的延伸呢?到了少康这一代,夏王朝的局面终于再一次稳定下来,或者说,经过从大禹到少康中间几代人的努力之后,中原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稳定的局面最终在经历“太康失国”这样一次重大的危机之后,最终得到有效的控制。少康,这个后来被视为中兴之君的夏王朝的君主放眼江南,也许会觉得应该安排一支自己的力量,占据当初大禹都觉得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后来春秋时代发生的故事来看,这个地区的吴国和越国确实对中原地区形成很大的威胁。

少康的儿子带着这样的使命,到了会稽。他有一个更堂而皇之的理由,就是“奉守禹之祀”。不过,我们看到接下来一个熟悉的记录:“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他们剪短头发、刺上文身,拔掉荒草,建起了自己的城池。选择了按照当地野蛮人的生活方式,却建立的自己的国家。这在以后的数百年,几乎成为一支被忽视了力量。至少在商王朝的整个历史中,没有谁关注到他们的发展。但是否意味着,在大家的视线之外,他们对中原的威胁已经形成,或者说客观存在呢?

终于到了商王朝的末年,周王朝的先辈古公亶父也许听到发生在夏王朝少康时代的这个故事,他从岐下放眼江南,或许觉得应该抄一下少康的作业。

于是,姬家的故事里就有了太伯和虞仲兄弟出走,以此让贤给他们的弟弟的故事。几乎是相同的,他们去了荆蛮之地,和少康的后人们做了邻居,这就有了后来的吴国。

“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饹荆蛮,自号句吴。”

这是《吴太伯世家》的记录,好像在当时跑到江南,只要文身断发,就能建立一个国家一样。

也许,在建立周王朝的操作之前,姬家已经需要安排一支力量,来牵制住自夏王朝就存在的一股势力。从那时,冲突已经存在,春秋时代吴越争霸的伏笔已经埋下。

历史总在细节间,在独立的史记次元里,推理历史可能存在的秘密。

在不同的平行次元里,真相不止一个。

上节回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