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高考陪读三百天(28)——孩子为什么会反感爸妈

会宁高考陪读三百天(28)

20180909   会宁第34天  星期日

吃早餐的时候,我对儿子说,到学校里不要对人家女生发火,好好说话。他似听非听地点了点头。

我又说,你就对她们说,实在抱歉,我不是不给你讲题,而是我自己也有很多作业写不完……

哎呀,妈,我又不是小孩子。

还没等我说完,他便不耐烦地打断。

我被呛得一愣,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确有点婆婆妈妈。以前,每天儿子上学出门时,他爸爸都要反复嘱咐:路上注意安全,过马路左右看。对此,我还嫌弃过。现在,我自家怎么倒成了这样的人?

还好,我这个人习惯于反省。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我会首先反省,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是不是还有更好的解决方式?是不是没照顾到别人的情绪?

儿子上学走后,我一边打扫屋子,一边开始自我反省。

今年年底,小石头就满十八岁了。十八岁意味着他已经长大成人;意味着他要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意味着他将离开家,步入大学校园,独自面对和处理很多事情。

想到这里,我惊觉:儿子已经长大了,而我对待他的心态和方式竟然还没有改变。

这就像把一件他七岁时穿过的衣服,硬往他十七岁的身上套一样。想想那是多么滑稽的场面啊。怪不得我说那样的话,他会反感。

我想大概很多父母都跟我一样吧,因为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天天看着他,朝夕相对,竟然没发觉他有多么大的变化,更没发觉他已经长大。

直到有一天,你从柜底无意中翻出他小时候穿过的衣服,才惊呼,天呀,真不敢相信,这小小的毛衣,竟然是那个大小伙儿曾经穿过的!才发现,他竟然已经那么大了,大得超出了你的想象。

可能有些人会说,无论孩子长多大,他都是父母的孩子呀。

没错儿。父母永远是父母,孩子也永远是父母的孩子。可是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父母还是原来的那个父母,而孩子却早已不是原来那个孩子了。

他们再也不会天天跟在妈妈的身后,缠着妈妈给他买糖吃,给他讲故事,陪他玩了。他们也不会再趴在爸爸背上,跟爸爸撒娇,让爸爸当他的大马玩了。

他们开始慢慢离开爸爸妈妈,更喜欢跟同学们在一起。有时候,爸爸妈妈出去吃饭,叫他们,他们也不会去,宁愿一个人呆在家里,或者去找朋友玩。

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心事儿,可是大多不会告诉爸爸妈妈。他们开始变得沉默,不再喜欢叽叽喳喳地抢着说话。

他们开始偷偷关注女生或者男生,甚至开始偷偷看小黄书或者其他有关自己身体的一些书籍和视频。

是啊,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长大了。他们长得比爸爸还高了,他们的言谈举止俨然是一个大人了。

可是,父母们却因熟视而无睹,并未意识到这种变化。我们依然把孩子们当小孩子对待。跟他们说话还是那种跟小孩子说话的语气,说的还是那些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唠唠叨叨叮嘱的,也还是小孩子都知道的注意事项。

如果说,青春期的孩子因为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而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定的话,那么,父母则是因为在心理上意识到他们长大了,但在行为和语言上却没有及时改变和跟进,而造成了教育滞后,沟通不当等矛盾。

说白了就是,我们做父母的没有及时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育思维和模式。孩子们在快速成长,而我们已经落后了。我们在他们眼中,变得不再那么“厉害和伟大”,没有权威性,没有话语权。

我想,我们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父母不懂孩子,很少去花时间认真研究过自己孩子的心思。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父母,总是自以为是地跟孩子相处和交流,总是一厢情愿地按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孩子。

殊不知,我们正面临着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孩子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信息爆炸,政治环境宽松的世界。他们的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有自己的价值认识特点和思维特点。那种不理解,不沟通,以及不能平等建立相互支持的家庭关系,势必会产生严重的家庭教育问题。

所以,作为新时代父母的我们啊,一定要认清三点。

第一,家庭教育不是父母对子女的单向教育,而是由家庭的所有元素,包括父母、孩子、物质的、环境的、精神的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

第二,家庭教育并非家长是主体,孩子是客体,而应该是互动式的。

第三,父母一定要学习。学习、学习、再学习。

中午,儿子回来,我问他,座位换了吗?

他说没换,但是她俩又左右夹击问题的时候,我表情严肃口气坚决地告诉她们,等我写完了自己的,再给你们讲。

她们俩什么反应?我不禁有些担心。

她们俩没说啥啊,好像有点懵。他说着,哈哈大笑起来。

看样子,活出攻击性,真的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儿。

会宁高考陪读三百天(21)——到底要把孩子教育成什么  会宁高考陪读三百天(22)——你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会宁高考陪读三百天(23)——允许孩子做自己

会宁高考陪读三百天(24)——东香山上看人间 会宁高考陪读三百天(25)——如何缓解高考压力 会宁高考陪读三百天(26)——可怕的早恋 会宁高考陪读三百天(27)——可怜的老好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