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四家中谁的书法最得魏晋之风的真传?

宋朝书法,在承唐法与追晋人风度中取了一个中间值,以“意”为主,即尊承了法度又有独特的文人的精神追求,成为历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历史上称宋四家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蔡京)”,且不论“蔡”是谁,就从这五个人里来分析,究竟谁最得魏晋之风呢?个人有以下论。

1,“意”与“韵”之差别。

宋朝书法以“意”为胜,“意”为个人精神文化底蕴的表达,在方法论上和魏晋字追求的天真烂漫是异曲同工的,只不过因为“法”不同,从而造成了“线条质量”和“笔法”的不同。

“韵”为晋人特有之气,以其时代背景和氏族特有的文化传承为基础,所以即使不攻书的人,气韵也比后人更通透,这一点在敦煌写经,楼兰残纸中早有所见。

所以在看宋人书法的时候,何为“意”,何为“韵”要分清。“韵”是一种内在的追求,而“意”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所以,字形狂放如黄庭坚,蔡京,对“韵”的继承算是其中最少的了。

然后就是“米芾、苏轼、蔡襄”三人。

2,“韵”与“意”的取舍。

①苏 轼之“书”

宋四家书“意”,但是以“韵”为高,所以自宋人开始,就有“登晋室”为得书法之大成之说。

苏轼曾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苏轼以为自己的小字儿,是不合古人的,这一论点是有根据的,因为宋朝尚“意”的书风,大概就是从苏轼开始,当时天下名流无非两派,一是王安石,二是苏轼,苏轼门下才俊数不胜数,米芾是其一,但不参与政事,故而言行思想上受的影响多一些。

苏轼说自己不追求古法高度,以追求“无意”之境界。曾言“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具得之矣。”

不得不说,苏轼对书法的追求真有些“独孤求败”的意思,先学“有剑”后为“无剑”。“心,目,手俱到”说明“有意”功夫已经有了,至于如何用,全在“无意”之间了。

思想至此境界,已经离王羲之更进一步了。

因苏轼著腕笔卧所以写字都是左边用笔比较重,当时很多人嘲笑苏轼“用笔不合古法”,但是苏轼不太在乎这些,依旧在追求“无意”。

“无意”的高处是什么呢?就是“渐近自然”,得平淡自然便是“登晋室”,所以苏轼的字,在一定程度上是“韵”和“意”达到了最平衡的状态,虽然苏轼主张“意”,但是因其追求的高度在“无意”在“自然”,暗合了晋人,所以结合最为精妙。

不明显之处,自然就是用笔特色太浓,不如魏晋“平淡”,却也因此成就了个人的“意”。

苏轼书法“自然”但不“平淡”。

②米 芾之“书”

都知道米芾曾问书于苏轼,苏轼告诉他学晋人,所以米芾去学了晋人,米芾时年三十左右,苏轼四十多岁,从米芾三十三岁作品《方圆庵记》中就能看出明显学魏晋法度。

也侧面证明了,苏轼中年时是对魏晋是有追求的,也就是“心,目,手俱到”的“原始积累”过程。

米芾书法,沉着痛快,八面出锋,于字形字势变化之理,以到了魏晋人的高度。米芾中年《苕溪帖》《蜀素帖》皆“集字”过程,至晚年手札时,笔下便能做到“出变化于自然”之势,而且章法之间,尤其草书九帖中,却有一股平淡之气,落笔落墨非常自然,而且下意识小动作非常多,点画浑厚,功力非常深,证明米芾骂前人草书只有怀素可观,还是有底气的。

相对苏轼来说,米芾行草书多,行楷,楷书特少,所以在得魏晋气韵方面,表现力不如苏轼,却也因此在写“意”方面过之。

米芾书法“意”多,“韵”少。

③蔡 襄之“书”

蔡襄,大概算是北宋名家里,年龄最大,书名也最大的一位了(在当世而言)。蔡襄与欧阳修同朝,苏轼只能算晚辈。

欧阳修曾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往年予尝戏谓:“君谟学书如口,用尽气力,不离故处。”君谟颇笑以为能取譬。今思此语已二十馀年,竟如何哉?

苏子美是苏舜钦,是补写怀素自叙帖前六行的人,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自叙帖》,前几行是苏舜钦写的。

君谟就是蔡襄了,当世苏轼还是小青年儿,欧阳修说“笔法中绝”指的就是自颜真卿之后“魏晋笔法”中绝的迹象。

颜真卿之后,有杨凝式李建中为书法之名家,皆是取王取颜各一半而自成一家,黄庭坚曾评曰“李建中讲僧参禅,杨疯子散僧入圣”,大概是评说二位的水平了,意思是李建中的字规矩可学,学杨凝式的字就需要天赋了。

颜真卿之后,“晋人笔法”的问题,一直是一个焦点,包括米芾以及南宋及元一些书评家骂颜真卿,骂张旭,都是因为“不合晋人法度”,而非其他。

欧阳修此句中说:蔡襄学书用尽力气,不离故处,指的就是魏晋了,但是当时以蔡襄独步当世。米芾也曾说蔡襄书法本朝第一,此二人的评价基础都是建立在“魏晋”高度上的。

再有,后世觉得蔡襄不能入宋四家,也是因为太保守,死在了“魏晋”里,没有自出一格,不符合宋朝尚“意”书风,固然有水平,但是不能列入尚意的宋四家。

其实问题至此,已经解决了。

宋朝诸家当中,最得“魏晋”风的是蔡襄,几乎不出魏晋。结合的最平稳的是苏轼,行草有意有自然,行楷有少加平淡。运用最巧妙的是米芾,中年从集魏晋字得形,晚年用笔出入自然,草书用笔有平淡之风。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感受,如有同意,请点一下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