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来| 通过改变“世界观”来改变“世界” ——高清海先生哲学探索的重大旨趣

作者=贺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来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第4期。微信版删略注释。

摘要=以一种哲学的方式,努力通过改变人们的世界观而为改变现实世界贡献思想力量,是高清海先生重要的思想品格。改变“世界观”,意味着改变对“世界图景”的理解和对“理想世界”的想象,它构成了世界得以改变的观念前提和价值前导。基于这一自觉理解,通过对“抽象世界观”的检讨和“治疗”,破解束缚人与社会发展的抽象观念 ,并为新的“世界观”创新哲学理念,为推动人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范导,构成高清海先生毕生工作的主题。高清海先生在此过程中所所表现的坚定信念和深刻哲思,是哲学和我们的时代所匮乏并迫切需要的。

高清海(1930.1.4—2004.10.14),原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高清海先生到今年已经去世十五周年。学界同行和朋友相聚,品评学界人物和学术现状,时常听到这样的感慨:高先生过早的离去,使哲学界失去了一种重要的声音,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声音愈加显示其珍贵和稀缺。这迫使人们思考:究竟是什么使得一个学者,在去世多年之后仍被人难以忘怀?这种声音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能够穿透岁月的阻碍,让今天的人们仍为之动容?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思想的力量,但对于高清海先生而言,这种思想力量不仅源于纯粹理论理性的思辨,更来自于实践理性的自觉关怀。高清海先生的思想探索与新中国的风云变幻和历史变迁始终密不可分地关联在一起,其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他以一种哲学的方式,深入到中国当代社会现实,努力通过变革人们的世界观而改变现实世界而付出了一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真诚的努力并贡献了重要的思想智慧。

一.自觉撞击理论与现实的边界:“世界观的变革”与“世界的变革”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如何在当代中国波诡云谲的社会现实中找到其合适的位置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是每一个以严肃的态度投入这一领域的人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应,形塑了历史上不同人物的学术形象和理论品质。

对于高清海先生而言,哲学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密不可分,哲学肩负着改变世界的独特使命,但哲学改变世界的方式,不能是别的,而是通过改变人们的世界观来实现的。

高清海先生曾说:“世界观对于们的思想行为具有根本的意义。通常说的'世界观’不必非指那种对于整个世界的看法。在人的每种认识、活动中都能体现出世界观来。在这一意义上的世界观。主要是表现为人们看待各种事物所遵循和运用的那种思维逻辑、价值取向、概念框架,或者叫思维方式”,这即说,哲学的“世界观”并非关于“整个世界”的总体性认识,而是关于人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在此意义上,“世界观”不仅是关于“世界本身”的,更根本的是关于人的,人持何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就会呈现出何种“世界”,以不同方式看待世界的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看待世界的方式既规定了对“世界图景”的理解,也规定了对“理想世界”的想象。在此意义上,改变“世界观”,也就意味着改变对“世界图景”的理解和对“理想世界”的想象,它构成了世界得以改变的观念前提和价值前导。换言之,通过改变人们的“世界观”去寻求“改变世界”,就是要以一种哲学的方式,撞击理论与现实的边界并推动其不断突破其边界,从而发挥哲学所特有的“改变世界”的功能。

高清海先生对哲学理论工作的这种自觉定位,首先基于他对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深邃洞察。在他看来,对于人的现实存在来说,理论与实践并非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彼此外在的两种不同活动,而是相互关联、内在影响的人的存在的两个维度。人之区别于动物,体现在其行动是按事先经过思考的目标而进行的,高清海先生说道:“人类高明之处就在于,人有一个思想实验室,能够运用理论工具去实现生物必须由本能来完成的探索功能。当然人也免犯错误,但人能够发挥理论的作用,尽量避免犯已经付出过代价的错误”。因此,人的实践活动并非机械唯物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脱离理论参与的抽象物质活动,相反,理论是人的实践固有的内在要素和环节,对于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引导作用;与此相辅相成的另一方面是,对理论作为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和环节的自觉和重视并不意味着对理论单向度的自恋和迷信,理论也需在实践中获得其合法性根据,在与实践活动的关系中,理论的旨趣不仅是为“再现世界”并提供“客观知识”,更是为了回答“怎样行动”,从而使“更好的生活如何可能”。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人都可看到,高清海先生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这种理解,与柯尔施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批判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哲学的庸俗唯物主义理解并强调“理论与实践内在统一和互动的辩证法”可谓异曲同工。很显然,基于上述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通过理论的反思和批判而推动现实世界的改变,必然成为哲学的自觉使命。

高清海先生对哲学理论工作的这种自觉定位,还基于他对于哲学作为人类诸理论思维中一种特殊样式的本性的深刻理解。在高清海先生看来,哲学不是靠提供某种具体的理论观念并直接作用于实践活动和现实世界而体现其思想功能,而是以一种反思意识的形式、通过对构成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基本前提的先行批判和澄清而得以实现的。

这一基本前提,即是前述高清海先生所指的“人们看待各种事物所遵循和运用的那种思维逻辑、价值取向、概念框架,或者叫思维方式”,“思维逻辑”、“价值取向”、“概念框架”等并不是某种具体的理论观念,但却构成为一切具体的理论观念成为可能的基本前提,对此,高清海先生说道:“哲学思维方式,属于哲学理论的内在的思维逻辑,表现着哲学对待事物的模式、处理事物的方法。思维方式是无形的,它却像'灵魂’一样贯彻并支配着哲学的整个内容,哲学中的那些原理、观点、范畴不过是它表现于外的具体形式”,这即是说,哲学思维方式如同“看不见的手”,它虽然不可见,却构成了一切可见的具体的理论言说的深层逻辑,规定了具体理论言说的实践旨趣,支配着其理解一切事物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高清海先生认为,上述“思维逻辑”、“价值取向”和“概念框架”等,是哲学之外的其它理论思维形式所不予以关心,也无力抵达的,对它们的自觉反思,是只有哲学才能承担起来的任务。哲学之外的其它理论思维样式,所坚持的是一种“对象性”的思维方式,其旨趣在于获得关于认识对象的“如实了解”和“真切领会”,与此不同,哲学则要透过这一切,对认识与认识对象、思维与思维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性追问:人的认识、思维和理论究竟是以何种方式切中对象的?在人的具体认识、思维和理论活动中,先行蕴含和遵循着何种思维逻辑、表达着何种价值取向、蕴含着什么概念框架?很显然,这些问题都是包含在具体理论观念和知识系统之中隐而不现、然而却对它们起着支配和规定作用的深层根据。对于它们,对象性的提问和回答方式是无效的,而只能采取一种反思批判的方式,而这,正是哲学之为哲学的特质。哲学是反思性和批判性的理论形态,而非对象性的、表象性的理论形态。正是基于对哲学特殊理论特质的这一自觉把握,高清海先生把对“哲学世界观”的反思和批判作为为哲学理论参与和介入实践活动的切入点,从而为通过“世界观的改变”来发挥哲学“改变世界”的功能确立了坚实的理据。

把“哲学世界观”的改变视为哲学“改变世界”切入点,还因为高清海先生对于哲学之于实践所具有的双重效应的深刻洞察。与人们对于哲学一厢情愿的理想化想象不同,高清海先生清醒地意识到,无论在历史还是现实中,哲学所扮演的并非完美无缺的角色,它既可能推动人走向自由和解放,也可能把人带向奴役和束缚,既可能把促进人的自由创造并因此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也可能成为僵化教条并因此阻滞社会的文明进步,既可能增进“真”、“善”、“美”,也可能滋养“假”、“恶”、“丑”,既可能成为人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启蒙”力量,也可能试图让人停留于“幼稚”的“蒙昧”状态而成为“启蒙”的敌人。这即是说。哲学的实践功能本身具有“两面性”,它是一种具有“双重品格”的复杂存在,包含着“自我异化”的思想风险。对哲学之于实践的这种双重效应的洞察,必然对哲学相应地提出了双重任务:一是对僵化的、随着人与社会发展已变得不可接受的“世界观”的检讨和反省,二是对克服僵化的“世界观”,以一种更为合理的方式理解现实世界并推动人与社会未来发展的新的“世界观”的探求和阐发。如果前者是一种“否定性”和“治疗性”的工作,那么后者则是一种“肯定性”和“建设性”工作。

综观高清海先生的理论和学术生涯,我们可以看到,上述两方面的工作同时贯穿在他不同时期的理论探索之中。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高清海先生就通过反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开始了对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深层理论逻辑的批判性反思,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20多年间,高清海先生对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反思和对人的“主体自我意识”的阐明、对“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的深入反思和对“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独创性理解、对前现代社会以“人的依赖关系”为核心的人的生存状态的反省和对现代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前提的个人独立性”为核心的人的生存状态的辩证、对“物种逻辑”的批判和对“人文逻辑”即“人的类的生命逻辑”的原创性建构,等等,所有这些,虽然关注的重点和侧面有所不同,但深入其内在脉络,就可发现,这些不同阶段的探索,并非独立和不相干的,而是体现着不断深化和推进的内在思想轨迹,而贯穿其中的核心,正是高清海先生这一最深切的眷注和关怀:那些人们深信不疑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究竟是如何遮蔽和扭曲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并成为人与社会文明进步的阻碍?应确立何种与人和社会文明的发展相适应的新“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并使之成为推动人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环节和思想力量?

二.对“抽象世界观”的检讨和“治疗”:破解束缚人与社会发展的“脑中之轮”

从哲学层面,对束缚人与社会发展、尤其对阻碍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抽象的思维逻辑、价值取向和概念框架的自觉澄清、反思和破解,是贯穿于高清海先生长期理论探索的重大主题之一。纵观高清海先生近半个世纪,尤其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的理论工作,这是一个持续的、不断深入的反思过程,在不同阶段,高清海先生捕捉和提炼这种“抽象世界观”的本质特征时所使用的表述并不完全相同,但认真揣摩,就可看到,高清海先生的这条反思之路一直在不停歇地朝纵深处掘进,其反思水平被不断地推向新的高度。可以说,正是在这方面,高清海先生哲学思考展示出当代中国哲学界十分罕见的批判力量,时至今日,我们的不少哲学观念和现实生活状态依然处于这种批判力量的射程覆盖之内。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所进行的教科书哲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是高清海先生在当代中国哲学史上确立其特殊理论个性并获得学术界公认的重要工作。众所周知,教科书哲学体系和内容在中国已经沿袭数十年并成为“天经地义”和“不容置疑”的“准经典”性质的权威言说,那么,为何把它选择为哲学突破的首要目标?对此,高清海先生这样自述道:“在亲身经历了我国历史的重大转折之后,我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我们过去在课堂上所传授的那套哲学理论严重地落后于实际。它脱离时代、脱离生活,不适应改革开放历史发展的要求,不受人们的欢迎,难以在现实中发挥作用,对这种哲学理论必须加以根本的变革。适应改革实践的要求,推动哲学观念转变,进行哲学理论改革,这就是我在这一时期为自己确定的研究目标和课题”。可见,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理论的滞后对改革开放实践的制约和阻碍是高清海先生投身于教科书哲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的直接动因。

要切实回应这一矛盾,不能停留于直观认识,而是需要深入哲学教科书体系和内容本身,诊断和解蔽其内在的思想痼疾。在围绕着教科书哲学体系和内容改革的系列著述中,高清海先生对此有十分丰富和充分的论述,在本文无法作细致的展开讨论。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高清海先生所集中批判的对象是一致和集中的,在此仅引述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前言中的一段代表性表述:“变革哲学教科书原有的理论体系,这个问题实际上不仅是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精神的重新认识和理解的问题,而且对全部哲学和哲学史都要进行重新认识,作出新的理解。只用这样,才能把握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真正精髓。从苏联引进的教科书的体系和内容所以未能反映马克思的哲学精神,主要就是因为它没有——在我们看来——跳出旧哲学的藩篱,而是往往按照传统的哲学观念去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结果使很多本来是创新的理论,又重新被拉回到旧日的哲学轨道,因而失去了现时代的精神和内涵”。

“按照传统的哲学观念去理解马克思哲学”,这是教科书哲学体系的要害。而“传统的哲学观念”,在高清海先生看来,不仅是某些特定的具体观念,更是传统哲学的总体性的哲学思维方式和理论原则,对此,高清海先生说道:“在哲学总体性质上,教科书体现的完全是旧日传统哲学的原则,把马克思的理论实质上已变成了一种追求终极存在、先定本质、永恒本体的绝对真理体系。教科书哲学所以能够适应苏联政治体制的要求,对高度集权和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服务得那样得力,造成人们把抽象原则看得比生活更重要,总是去追逐脱离现实的空幻目标,原因就在这里”。可见,高清海先生对教科书哲学体系的反省,既指向其思维方式和理论原则的思想缺陷,更指向这种思维方式与理论原则与历史实践活动之间的深层矛盾。 用“追求终极存在、先定本质和永恒本体”的思维方式理解马克思哲学,必然使马克思哲学沦为僵化的、独断的“绝对真理体系”,以之引导现实实践,必然把社会主义当成一种“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抽象的理论思维方式在实践中引导和转化为人的抽象的生存方式,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和领域反映和体现出来,从而成为中国人与社会发展的重大观念障碍。

对教科书哲学体系及其深层理论逻辑的反省,这仅是高清海先生哲学批判之途中的一个路标。在这一工作告一段落之后,他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哲学体系,而是穿过它,把批判的高度跃迁到更为基础性和一般性的层面,即把反思批判的目光集中到了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抽象性和独断性的总体性清算上面。高清海先生认为:“在传统哲学中,那些分歧观点所包含的共同本质,集中体现于'本体论’这种理论形态中,传统哲学基本上都是本体论的哲学。本体论既是传统哲学的基本理论形式,也是这种理论的核心内容,同时是以往哲学用以对待、处理人和世界关系的基本方式和方法”,那么,这种哲学形态最为根本的缺陷是什么?

对此,高清海先生用“本体论化的思维方式”或“传统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来予以概括。在高清海先生看来,“传统哲学”是与“现代哲学”相对而言的哲学形态,要确立现代哲学思维方式,就必须全面批判传统哲学借以安身立命的一系列根本原则。传统哲学以“本体论”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它远远超出作为一种“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的范畴,而是具有了“理论原则”和“思维方式”的意义,这种“理论原则”和“思维方式”体现在世界理论上,表现为“追求世界最高统一性的终极存在”,体现在认识论上,表现为“追求知识最高统一性的终极解释”,体现在价值论上,表现为“规定一切行为原则的最高的善的追求”,高清海先生这样阐发这种“理论原则”和“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追求终极实在的绝对论特征,追求溯源、返朴归根的还原论思维、从两极对立中把握事物本性绝对一元化思维。这种“理论原则”和“思维方式”最大问题在于“失落了人和人的主体性这一根本点上,按照本体论思维方式的理解,人的本质并不在人自身,而是被规定于先在的本体里,这正像动物的本性和行为方式早已由其它的物种规定好一样。人也是按照本体所确定的尺度而活动的,甚至人所理想的未来,在本体里也安排就绪。很显然,在这种理论里,本体是支配一切的主体,人则不过是实现规定的一个活动工具而已”,“本体论化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异在的方式表达着人的觉醒,它是对人的存在真理的“解蔽”,然而,由于它不能从的现实生命出发去理解人,而是从人之外的先定本体演绎人的规定,其结果必然是现实的人的遮蔽和抽象化。这就是传统哲学及其所代表的思维方式的根本缺陷。

围绕高清海先生关于传统哲学“本体论化思维方式”的批判,国内学术界曾有学者质疑,认为高清海先生此说否定了哲学本体论的应有地位和意义,尤其否定了在当代哲学视域中重新理解,甚至重建本体论的可能性,因而存在着对哲学本体论的片面否定倾向。事实上,这种见解并没有真正捕捉到高清海先生这一批判的真切关怀和深刻意义。高清海先生并不简单地否定哲学本体论研究必要性和重要性,相反,他充分肯定哲学本体论研究在哲学的历史和现实中的重要地位,他说道:“本体理论与本体思维方式不完全相同,与此相适应的是,哲学对本体的研究和把哲学'本体论化’也有根本的区别。哲学可以研究本体,也需要去研究本体,在哲学中关于对象总有某种本体的理解。它表现着哲学对于终极存在的某种追求和关怀。但把本体理论看作为哲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一切观点都需要从它引申出来,都要服从于它的需要、需要按照它的原型予以确立,这就不只属于本体的理论,而是把本体观点当作为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加以贯彻的问题”。在此意义上,高清海先生并非一般性的反对哲学本体论研究,而是强调对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的本体论进行批判,其批判的焦点指向其超越一切限制,试图成为“无条件的绝对真理体系”,并因此成为人之外的一种统治人的抽象教条的独断性质。在此意义上,我认为,高清海先生的这一努力,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理性批判”有着深刻的一致之处,那就是他们都努力通过揭示传统形而上学的独断性与专制性,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存在方式,即实践活动的本源性地位开辟空间(正是在此意义上,高清海先生把与“传统哲学本体论化思维方式”相对的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称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对此后文将作专门阐释)。就此而言,高清海先生对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的批判,体现着对传统哲学理性内在痼疾的洞察和推动哲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高度自觉。

不仅如此,哲学理性的转型是现代人的生存方式转型的理论表达,本体论化的哲学思维方式之所以变得不可容忍和无法接受,更因为它与现代人生存方式之间的内在矛盾,对此,高清海先生说道:“时代的变化意味着人发生了变化,处在新时代的人需要有新的哲学以表现自己,旧日的传统理论当然要被否定,被扬弃,这是不可违抗的历史性的潮流”,人的存在方式决定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表达着人的存在方式,就此而言,高清海先生对本体论化思维方式的批判,表达着他努力通过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推动人的生存方式转换的鲜明的实践旨趣。

高清海先生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消解和批判的在其晚年关于“类哲学”的系统思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推进。高清海先生认为,人是哲学的奥秘,任何哲学都以一种反思意识的方式体现着人的自我认识,“本体论”哲学也不例外,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体现着人超越性的生命存在本性,但另一方面,“本体论化的思维方式”试图从人的“源始本质”理解人,实质上“是要把人还原为物,从物的根本性质去理解人、说明人,这里体现的完全是把握物的那种'对象意识’的认识方式”,其追求终极存在、追求永恒本体、追求绝对意识的绝对化特征,以及否定个体性质差异的绝对整体论,非历史性的运动进化论的观点等等,表现的都是“物种”的本性。在此意义上,高清海先生把“本体论化的思维方式”称为“物种思维方式”,指出它代表着与认识物没有根本区别的思维方式,运用这种观点和方法,“当然不能把握活生生的人,必然会把人物化,而人的'物化’,也就是人的'抽象化’”。

把传统哲学“本体论化的思维方式”归结为“物种思维方式”,这是高清海先生从其个性化和独创性的“类哲学”思想体系出发,在哲学人类学的层面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所进行的更加深入的批判。在这种批判中,高清海先生更为透切地表达了这样的价值诉求:批判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祛除其独断性与抽象性,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把人真实的生命存在从其扭曲和遮蔽中拯救出来,从而为哲学以一种合乎人独特生命存在的方式把握和理解人的现实存在开辟道路。

从对教科书哲学体系的深层理论逻辑的批判性检讨,到更进一步从基础理论层面对以本体论化的哲学思维方式为内核的传统哲学观念的批判性反省,再到从哲学人类学层面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实质的深入反思,高清海先生不断深化的反思批判步伐从未停歇。在所有这些工作后面,都体现着他这样的忧思:哲学既可能成为推动人和人的思想走向解放的积极力量,也可能成为束缚人和人的思想的抽象力量,如果不是个人拥有思想,而是思想拥有了个人,那么这一思想就将成为人头脑中的车轮,对此保持充分的警觉,对那种试图支配和统治人的抽象的、独断的思维方式采取自觉的批判态度,避免使之成为驱使人走向抽象教条的“脑中之轮”,这是哲学必须自觉承担的天职。自苏格拉底,到康德,再到马克思,对哲学天职的这一自觉和担当,构成哲学发展史最富魅力和感召力的旋律。在此方面,高清海先生所作的不竭努力,堪称当代中国哲学的典范。

 三.建构与范导:以合理的“世界观”催生合理的“世界”

通过世界观的变革改变世界,不仅要求破除阻碍人与社会发展的抽象思维方式,而且还要求寻求新的哲学世界观,以此范导和催生更为合理的新世界,对于高清海先生而言,这是同一个问题相辅相成的两个侧面。

对支撑教科书哲学体系的传统哲学观念的批判,同时意味着提出了这样的课题:究竟应如何重新阐发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观,才能体现其精神和实质,并使其成为表达和引导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思想力量?如果说教科书哲学体系的改革属于哲学世界观或思维逻辑和思维方式方面的“理论”层面,现实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属于“实践层面”,那么,如何才能使前者成为后者的内在环节并发挥哲学特有的思想功能?

高清海先生认为,回答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于两个关键。一是在“内容实质”方面,即“从认识史出发重新理解哲学世界观理论的性质、对象和功能以及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问题”,二是要在“内容构成”上“切实贯彻列宁明确提出的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是同一个东西的原则,或者叫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统一的原则,也可以简称为三者统一的原则”。

就前者而言,最重要的是避免用前述的本体论化的方式把哲学世界观理解为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或本质之观点,而应把贯穿于“主体活动中的属人世界和自然世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矛盾”把握为哲学世界观应予解决的基本矛盾,之所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与其它存在物不同,它不是生存于无人身的自然世界,而是生活于人所创造的“属人世界”,但“属人世界”又来源于自然世界,通过对自然的改造,把自然世界转为为属人世界,这是人的生存发展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同时,要把自然世界改造为属人世界,又必须解决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的矛盾。这表明,人所面对的世界,不是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矛盾的双重的世界,这决定了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不能如传统本体化哲学思维方式那样,去寻求对世界的绝对化的、瓦解矛盾的单极化理解,而必须把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的矛盾,自觉地确立为作为人特有的反思意识形式的哲学世界观的基本主题。就后者而言,对哲学世界观所要处理的基本矛盾的自觉把握,要求哲学所构成的新的理论逻辑必须坚持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三者统一:“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的统一,是逻辑、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统一问题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实质;逻辑学、辩证法、认识论三者融为一体,是适应认识分化形势,哲学和科学新的分工基础上,贯彻以人为主体的原则,自觉地解决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等矛盾的统一的彻底一元化哲学的理论形式”。高清海先生在其著作中,对上述三者统一原则有十分深入和丰富的探讨,在此无法具体展开,只能引用其中能够体现高清海先生对“三者统一”的实质内容理解的一段论述:“所谓三者同一就是意味着,必须从与认识规律、思维规律的关系中去研究存在规律(本体论、辩证法);反之,也必须从存在规律的关系中去研究认识规律、思维规律(认识论、逻辑学)。如果真正贯彻了这一点,在哲学中就不会再存在那种不同时也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本体论),也不会存在那种不同时也是辩证法(本体论)的认识论、不同时也是辩证法(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逻辑学,即不再有独立的辩证法理论、独立的认识论学说、独立的逻辑理论”。

从以上简要概述,我们可以看出,高清海先生对教科书哲学体系的改革方案,是在创造性地解读列宁《哲学笔记》,尤其是其黑格尔辩证法解读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无论是“内容实质”还是“内容构成”上的变革,它们所表达的理论自觉和思想追求,集中凝结在高清海先生“主体自我意识”这一核心概念之中,其根本旨趣在于克服教科书哲学体系对人的“主体自我意识”的遮蔽和扭曲,推动哲学获得这样的自我理解:“哲学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的理论表现,哲学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提高人对于自身主体性的意识(以及由此出发的对他意识),在于帮助和指导人类提高主体活动的自觉性”。前文曾指出,教科书哲学体系的理论逻辑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践逻辑之间具有深层的亲和性和同构性,确立哲学的“主体自我意识”,也就意味着要从思想根基上动摇计划经济体制的合法性并为中国现代化实践提供重大的思想支持,黑格尔曾指出:“现代世界是以主体性的自由为其原则的”,在高清海先生那里,“主体自我意识”概念正是在当代中国特殊历史语境中,以一种哲学的方式自觉地表达了“主体性的自由”这一现代社会的原则。教科书哲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成为他参与和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载体和特殊途径。

教科书哲学体系改革时期,高清海先生更多地站在“认识论转向”的思想成果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哲学理念并变革传统哲学观,虽然他也十分重视实践观点的重大意义,但实践观点主要是作为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作为认识论、辩证法与逻辑学三者一致的基础而被强调,实践观点的独立地位尚没有上升到中心地位。随着高清海先生对传统哲学本体论化的思维方式不断深入的总体性批判反思,实践观点逐渐从后台推出,成为高清海先生着力阐发的“现代哲学思维方式”。

与同时期哲学界对马克思实践观点强调的侧重点很不相同,高清海先生说道:“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述中,我从来没有使用过'实践唯物论’、'实践本体论’一类名称,但我赞成突出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马克思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实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认为无论从本体论还是从唯物论去理解或突出实践观点的地位、性质和作用,都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跳出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而造成这种悖谬理解的症结正在于这种思维模式,所以这类名称并不能很好地揭示出马克思哲学思想变革的本质”。高清海先生认为,实践观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在根本上了转变了哲学的思维方式,使哲学进入到了现代哲学发展阶段。

那么,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何以是“现代哲学思维方式”?这是因为,实践观点不再如传统本体论化思维方式那样从人之外的抽象本体中去寻求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和规定,而是提供了一个从人自身的活动出发理解人的活生生的现实的生存特质的基本观点;实践观点不再如传统本体论化的思维方式那样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分裂为瓦解矛盾的抽象统一关系,而是为理解人与世界之间多重复杂的矛盾关系的否定性统一找到了现实的道路;实践观点不再如传统本体论化的思维方式那样在两极对立中陷入非此即此的知性思维,而是为消解和融涵它们的抽象对立、确立一种包容和辩证的思维方式打开思想的空间,等等,所有这些,意味着实践观点思维方式克服了本体论思维方式的独断性和教条性,为哲学返回现实世界,从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奠定了现实的基础。正是由于实践观点思维方式所带来的这种转变,充分表明了马克思哲学的关注主题发生了重大位移,它完全放弃了对建构世界的绝对原则和终极原理的追求,而是把人类的命运、前途和社会的现实矛盾及其历史发展,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归还于人,以促进人类的不断解放自觉地被视为哲学的基本关怀。

高清海先生对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思想内涵有十分丰富和深入的阐发和探讨,在此无法一一展开。今天我们需要着重追问和领会的是,为何高清海先生要特殊地强调实践观点作为思维方式的意义?在我看来,这在根本上源于他对于哲学本性和功能的独创性理解。在他看来,一种哲学之所以区别另一种哲学,其根本标志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其他哲学的观察世界的视角,即对世界的一种新的理解方式。哲学派别的区分根源于此,哲学理论的价值也体现在这里”,哲学世界观之“世界”,总是在特定的哲学思维方式的观照中显现出来的,库恩曾在讨论其“范式”和“科学革命”概念时说道:“'范式’一变,这世界本身也随之改变了,……范式的改变的确使科学家对他们研究所及的世界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只要他们与那个世界的沟通是透过他们所看和所干的,我们就可以说,在革命之后,科学家所面对的是一个不同的世界”,“范式”的改变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科学的革命”,哲学“思维方式”与科学“范式”虽然有所不同,但二者在“世界观”的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谓异曲同工。把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视为从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向的“哲学革命”的标志,在深层表达着这样的吁求:如果说传统本体论化的哲学思维方式所带来的是一种独断论和教条化的“世界观”,那么,坚持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呈现出来的将是一个“不同的世界”,在其中,人从自身出发创造自己的生活世界,人创造的生活世界不是一个单一的抽象世界,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矛盾世界,人不再服膺某种人的世界之外的、规定自己生活的抽象原则,而成为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创造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真实主体……,而这样的“世界”,不正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正逐渐生成并为我们所不断努力追求的愿景吗?

高清海先生没有止步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这一平台,而是以这一平台为基础,进一步把实践观点思维方式推进到了“类思维方式”。高清海先生自述道:在实践观点思维方式基础上,“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观念的变革是这一切的根本变革,要为创建当代中国哲学奠定基础和铺平道路,必须从这里深入”,正是出于此考虑,“我提出了'类哲学’的设想”。确立对人的自我理解的新的哲学理念,被高清海先生视为他所理解的“新世界观”的归宿。

高清海先生的“类哲学”思想体系是其晚年最重要的理论探索成果,除了一系列专题性的学术论文,在2004年,即高清海先生去世的当年,他抱病写成了《“人”的哲学悟觉》这一著作,并把它视为“先前思想的系统总结”前言。正如已有不少学者十分中肯的评价所说的那样,“类哲学体系”是高清海先生个性化的理论创造,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中罕有的富有原创性的思想体系。对这一思想体系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是本文无法完成的任务。联系本文主题,我们只能着重考察:高清海先生围绕着人的观念而形成的“类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思想旨趣是什么?

在其著述中,高清海先生这样表达“类哲学”思考的现实语境:“人类发展到今天,一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创造力量,另一方面也给自己带来无穷灾难,以致人类生存都陷入了困难。……人类需要面对自我,透视自我、约束自我,这应该是今日刻不容缓的任务”。对于这一任务的哲学回应,要求我们回归哲学的基本母题,即重新“认识人自己”,更新人的自我理解,探求理解人的生命的新的哲学理念。在高清海先生看来,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的关键,不在于把看作什么,而在于如何看人,运用传统本体论化的“物种思维方式”,所看到的必然是“现成存在的”、封闭的、前定的、单极的“物种化”了的人,以此为根据,在实践中必然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抽象对立和分裂。与“物种思维方式”不同,“类思维方式”则要求在人的个性与社会性、自我与他人、物性与超物性、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等的多维和多重关系中寻求否定性的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类’的含义意味着突破物种的界限,超越种的局限,与生命之外的存在达到了相互沟通,从这一意义可以说,人创造出类生命,也就是为生命自我封闭的循环圈打开了一个通向更广大世界的窗口,使生命世界与无生命世界联通一体”,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类”意味着个体生命的自由联合,这种联合是“在个体生命独立基础上的联合。这种联合不但不损伤个体生命,相反,这种联合正是为了发展个体生命,为了使个体生命通过相互本质的交流,使各自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人不再是超越个体之上,存在于个人之外的那种实体大我,同样也不再是彼此孤立、相互分裂的单子式存在的小我,而是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体之中,又把一切个体本质统一为整体的'类’存在”。可见,“类哲学思维方式”彰显了关于人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并从这种理念出发,展现出一个全新的人文世界。

高清海先生深知:“人性也有惰性的一面”,因此,长期形成的种种“物种化”的人的观念及其在现实的表现不可能一下子根除。但这不是哲学消极无为的理由,恰恰相反,冲击理论和现实的边界,推动人与社会向未来开辟新的空间,正是哲学的天命。高清海先生说道:“人的本性是自为的本性。自为本性就意味着人是自主的存在。人只能自己主宰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在这一意义上,人对人性的觉醒意识,在人类自身的发展中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面向未来,改变人的自我理解及抽象世界观,从而为改变现实世界提供有力的思想资源,这正是高清海先生“类哲学思维方式”以及由此确立的人的“类理念”的最为深沉的关怀。

哲学不能成为规定现实世界的绝对真理体系,否则它就将成为高清海先生所奋力拒斥的独断教条。但另一方面,建构合理的“世界”,又离不开合理的“世界观”的启示和范导。高清海先生创造性地提出并阐发的“主体自我意识”、“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类哲学的思维方式”等核心概念,集中表达了他对合理的“世界观”和合理的“世界”的理解。努力以合理的“世界观”不断地推动和催生合理的“世界”,高清海先生在此方面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深刻哲思,同样是我们的哲学和我们的时代所匮乏并迫切需要的。

参考文献

[1]   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高海海哲学文存》第1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3]    韩民青等主编:《我的哲学思想:中国当代部分哲学家自述》,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4]   《高海海哲学文存》第5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长春:人民出版社,2009年。

[6]   《高海海哲学文存》第4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7]   《高海海哲学文存》第2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8]   高清海:《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9]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

[10]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   《高清海哲学文存·续编》第3卷,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12]   《高清海哲学文存·续编》第2卷,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0)

相关推荐

  • 省悟2018(一)——进入一个学术传统

    省悟2018(一) --进入一个学术传统 基础理论是重要的,也是困难的.记得有次在书店翻书时,看过一个网红写自己年轻时读书考试比别人厉害的成功经验,说秘诀是每次一开学,他就把那门课的主要概念都细致的过 ...

  • 关于终极本体论——《如此而已的哲学》第三十三讲

    西方哲学从理论上提出了本体论命题,也建构了本体论理论体系,可惜从未就本体论问题实现终极自圆其说,从而导致无法就哲学定义达成定论,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懂逻辑是人的主观存在本体.

  • 语境论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

    2021年03月26日16:41 山西大学殷杰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境论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2AZX004),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赵雷.樊小军. ...

  • 你的悲剧人生,肇始于本体论视角的先天缺失

    常识化而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命题,本来都是抽象的形而上学思考的结果,但从本体论视角看,任何价值观的产生,从源头上,必须以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先在性产生为前提. 所谓本体论视角, ...

  • 有这么17个“分子”,改变过人类的世界

    人类的历史相对地球的年龄来说并不长.但是,人类在不断探索和创造中成就了自身的进步.在人类文明的历程中,改变世界的事物很多,其中有这么17个"分子",改变过人类的世界. 青霉素R-C ...

  • 十本改变世界观和自我认知的顶级好书

    前段时间说过,等有空的时候推荐一下没在公众号中提到过的十本好书,结果拖了好长时间,总算写出来了. 现在很难准确说出每一年的阅读数量,原因是因为要更新公众号,阅读非常杂,有时翻完 2.3 本书才能写出一 ...

  • 【长文干货】什么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有故事.有方法.有工具 这是2019年第38篇原创文章 总190篇原创文章 全文3534字,阅读时间7-12分钟 转发."在看".留言...都是鼓励 如果我问你:什么改变了我们的世 ...

  • 1976,美国一脚踢翻法国,永远改变了葡萄酒的世界

    美国人曾经拍过这么一部喜剧片,名字叫<酒业风云>,艾伦·瑞克曼主演,票房还不错. 电影<酒业风云>海报,美国红酒轰炸巴黎 电影讲述了加州纳帕谷一位固执的老律师,为了追求自己的葡 ...

  • 科学定义改变科学,改变科学从而改变世界!。(哲学总论8)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怎么可能写出玄乎又玄的<道德经>,只因<道德经>在流传中变得杂乱无章所以玄乎又玄,走进"360个人读书馆"官网"搜索馆友" ...

  • 13个改变世界观的经典思维模型,读完很受益

    思维模型的种类繁多,它们帮助你做出决定.解决问题,帮你以全新的方式看待世界.总之,它们让你的脑子更加灵光.投资大师查理芒格和传奇人物埃隆·马斯克都认为,你需要知道哪些思维模型让你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的. ...

  • 联合国日记 1: 在联合国工作改变了我的"世界"观

    当我说"世界观"的时候,说的就是字面意义的"世界",或者说是地理意义上的世界? 说起来,不知道为啥在联合国系统工作快三年了才想到来写一写联合国日记.不过,当我思 ...

  • 百年大党|改革开放:改变中国,影响世界

    编者按 时针转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43年来,我国各领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又一次伟大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

  • 这十大物理学预测,改变了我们对世界如何运作的理解

    2021-02-19 19:00 这十大物理学预测,改变了我们对世界如何运作的理解 原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原理(ID:principia1687),作者:原原,原文标题:<十大物理学预测&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