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明明可以拥兵自立,为何最后却放弃了?

大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刚刚平定于天下,结束了秦朝的暴政和短暂的诸侯混战,出现了中国新的一个大一统王朝,在此期间高祖刘邦大肆分封有功之臣,其中有韩信,英布等等为各地的藩王。其中功劳最大的莫过于齐王韩信,没过几年之后韩信由王降为了候,后来死在了吕太后手上。这也引起了一个千古之谜,为何韩信没有拥兵自重自立,而最后是任人宰割。

总体上讲,韩信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想当年漂母的一饭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在韩信没有当上刘邦将军的时候,最早投奔的是当初反秦势力中最强的项羽,但是项羽并没有很注重他的才能,只是给他了一个很小的官职,经过了一段时间,不管怎么自己努力也得不到项羽的赏识,最终离开了项羽,去投奔了反秦势力第二强的人刘邦,但是也过了一段时间没有得到刘邦的赏识。

正当他准备逃走时,刘邦的关键性人物就出来,帮他想办法留下韩信,当后来刘邦知道了韩信的过人之处,就专门为韩信建了一个受封台,拜韩信为大将军,统兵权力只在刘邦之下,这也是韩信第一次被历史主导人物所赏识,再到后来便有了暗度陈仓,乌江自刎等快炙人口的历史事件。在楚汉相争之际,要韩信拥兵自立起事,对于知遇之恩的韩信来说,终究还是过不了自己心里这一关。

当刘邦最后统一全国,把齐国的土地直接封给了韩信,使得韩信一跃成为一方的霸主,在当时的朝廷上,刘邦也给韩信下达了一道指令,也算是当时帝王为了收买将帅的心,所给的赏赐:“见光不杀,见铁不杀”。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在古代是要正午行刑,所以只要太阳出来就不对韩信有所伤害,凡是有铁器的武器不能刺伤于韩信,这确实大大的保证了韩信不论做任何事情都得到了一定的人身安全。

韩信要通过拥兵自立,光靠打仗是不行的,同时还要有一整套的完整谋事班底,这一点韩信就没有做到过,从韩信的从军经历成长不难看出,他军事能力虽然有,但是政治能力几乎为零,军中的地位虽然高,却没组织过一套合格的班底,仅有的几个文臣武将,都是刘邦的亲信,从这一点上考虑,他也不会做出自立的决定。

综合以上的观点,韩信想拥兵自立与刘邦项羽争天下的可能性非常的小,韩信最终是帮助了刘邦消灭了了项羽,以博得了诸侯之位,也并非是错误的选择,他只是低估了刘邦作为开国皇帝的优秀政治家的干练,最终一步步的被逼上了死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