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三兄弟关系撕裂记

二:名门〝孤儿〞,周丰三缘何饮弹自尽?

周作人的儿子叫周丰一。周建人和羽太芳子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周丰二,小儿子叫周丰三。

自从周作人远赴上海另组家庭后,就极少回八道湾,但每月仍会给羽太芳子寄钱,尽量避免和羽太芳子见面。但母亲鲁瑞的八十大寿却是必须参加的。就这样,在八道湾周家大院,周建人同羽太芳子及她的两个儿子,发生了激烈冲突。

这次冲突发生在1936年,鲁迅刚刚去世。为了抚慰鲁瑞的哀伤,周作人把别居的老母亲接到八道湾拜寿。周建人和王蕴如从上海赶赴北京。为了避免冲突,他事先把王蕴如安排在朋友家,只身前往八道湾。在这里,羽太芳子和她的两个儿子爆发了。

据知情人回忆,年轻气盛的周丰二拿起一把军刀冲出卧室,向父亲周建人刺去,幸亏被周边人快速拉开。之后羽太芳子开始了撕心裂肺的哭闹,周丰三抱住妈妈,也厉声斥责父亲。

接着,周丰二一边拦住父亲,一边给日本大使馆打电话,要求日本宪兵来捉周建人。接电话的人因为醉酒,没有理会。

日本人会不会扣押周建人?确有可能。他们后来就关了鲁迅遗孀许广平很长时间,后由内山完造保释出狱。控制文化名人既可增加号召力,又可作为对中国人洗脑的利器。尽管1936年日军并未深入平津,但羽太姐妹同日本使馆互动密切,甚至把八道湾周宅的牌子,改名为〝羽太寓〞。

从羽太芳子的角度,周建人违反〝婚姻法〞,请日本大使馆为我做主,也似乎并无不妥。

图片

周建人、王蕴如和女儿

周丰二挟洋自重,刀刃其父。当时日本己占领东北,从周建人角度,有个日本人老婆受知识界鄙夷。国恨家怨,周建人决定和羽太芳子及两个儿子一刀两断,不再给他们寄一分钱,于是羽太芳子和两个儿子,唯一的依靠只有周作人了。

周作人负担之重,当时羽太信子的母亲,兄弟,舅舅都在北京,加上自己的两个孩子,羽太芳子一家三口(周建人大女儿在上海),还有位于北京的母亲,全靠周作人一人的工资养活。

建国后周作人曾给周总理写长信解释,说他并非诚心作汉奸,实属〝家累〞,一家〝十四口人〞都要他养,无法去家南下。不否定这是原因之一。

1937年日本拿下平津后,邀请周作人出来做官。周作人闭门不出,保持了气节。但当时北京的大学都已南迀,失去教职的周作人,收入大幅缩水,养活一大家子愈发困难,只能靠微薄的稿费支撑。这时候,又发生了一次针对周作人的暗杀。一个访客向周作人当胸一枪,所幸子弹射到周作人的铜纽扣上。但乱枪打死了周宅胡同口的一个路人。

死里逃生的周作人认定是日本人暗杀他,惊恐之中他只得答应了日本的要求,出任伪职。这次暗杀彻底改变了周作人的一生。

日本人并不承认他们暗杀周作人。至于是谁在暗杀周作人?真相扑朔迷离。抗战结束后有人披露,暗杀周作人的实际上是一抗日爱国组织。因为周作人妻子是日本人,又和日军眉来眼去,所以招致忌恨。

对于周作人来说,既然离不开八道湾,又身处危险中,那就老老实实出任伪职吧。一则可以得到日本的保护,二则收入会大幅增加。

周建人的小儿子周丰三就成长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一则父亲不认他,他靠伯父周作人抚养大。伯父待他视同己出,给了他全部的爱,让他受最好的教育。另一方面,日军侵华,作为汉奸的侄子,又拥有一半日本血统,当时在辅仁大学读书的周丰三,成了同学暗中排挤的对象。

这个十几岁的孩子,出身名门,但大伯父死了,二伯父是汉奸,父亲不要他。他既不是日本人,又不能堂堂正正地做中国人,撕裂的身份,让他小小年龄,就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随着日军深入中国腹地,周作人这个汉奸,也做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他甚至专程到日本参拜了靖国神社,看望了日本伤兵。他成了华北伪文人中的精神领袖,兼任数十个伪职,可谓风光无限。他的太太羽太信子,也越来越跋扈了。言必称日本高级,中国低级等。

随着日本愈来愈深入中国,身处华南的周建人积极加入抗战组织,他同八道湾的周家事实已处于敌对关系。由于大量地下抗战组织深入平津地区,不仅周作人每天提心吊胆,周丰三也日益不自安,既担心伯父的安全,又对中日的互相残杀感到伤心忧虑。这个19岁的辅仁大学高材生,终于没战胜自己的抑郁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