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分享:这味药交会阴阳,治失眠极妙【一点资讯】
失眠一证,起因复杂,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动属阳,静属阴。半夏,辛散温燥,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湿,降逆气。其生在夏至前后,为大自然阴阳交会之期。半夏顺应时节,可引白天的阳气进入夜晚静卧的身体,达到阴阳交会,为身体充电之效,身体电量充足,人体亦睡眠安稳。
《本草纲目》也记载:“(半夏)治腹胀,目不得瞑。”
采用半夏,可治多类症状引起的失眠。
1
肺胃痰浊阻滞,气机上逆,困扰神明而致失眠
明代徐树丕《识小录》记载:
“姑苏张濂水,名康忠,常治董尚书浔阳不眠。用百部30g,半夏30g煎水服,董即得美睡,酬之百金。”
百部润肺下气,止咳止喘。半夏和胃降逆,合而治肺胃之气上逆之失眠(此症可同时伴有咳喘,呕恶腹胀等)。由此医案,可见好眠抵得百金。也可见百部配半夏,一个治肺,一个治胃,合用有奇功。
2 胃气不和而致失眠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半夏秫米汤,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疗效显著。
组成:半夏10克,秫米15克。
制法:用600毫升水对原料进行烹煮,久煎(生半夏有毒),煮取360毫升,每次服180毫升,一日分两次服用。若服后不适,可用生姜解毒。
秫米,指高粱米。高粱米性温味甘涩,能补中益气、和胃安眠,对脾胃虚弱,或胃失安和引起的夜寐不安,即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之症效佳。
由于秫米如今不太常见,可用薏苡仁代替,薏苡仁以利水而健脾益胃,符合半夏秫米汤证的病机。
3
肝火上炎,上扰神明,同时痰湿困阻脾胃,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阴阳之气升降失常也可致失眠。
清代陆以湉《冷庐医话》记载:余尝治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9g,夏枯草9g,煎得浓浓的服用,一夜好眠,继投补心之剂便好了。
本方中,半夏得至阴之气而生,和胃降逆。夏枯草得至阳之气而长,降肝火上炎。二药配伍,和调肝胃,平衡阴阳而治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