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挖掘世界的两把铲子。
在北大校友云集的格致学院里面有一个奇怪的来自清华大学的教授。蒋教授现在任职的学校距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 300 米的距离(清华距离北大的物理距离),我们经常拿这个来调侃。拥有丰富的学识和见闻的蒋老师把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这种离现实最远的学科,拉的无比之近。同时,他又是非常逗的一个人,足以称得上是『精神北大人』。我希望邀请他来讲讲,他具体在做一些什么样的哲学工作。
船长葛旭
非常感谢船长邀请,这次很高兴见到大家。之前我听了一下各位老师的介绍,基本上我想说的已经说完了。整个格致的风格属于广义上的分析流派,所以大家的看法也很接近,包括要求对概念进行辨析,论证严谨,使用逻辑工具等等,这些基本上都是共识。我没什么可再添加的了。下面简单讲讲我的个人背景以及形而上学这门课的内容。
在讲内容的时候,我会给出一些可能的问题,并尝试做出回答。
我们究竟为什么在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之外,还需要形而上学这样一个似乎同时在尝试回答世界的本原的一个学科?它跟物理学有什么区别?形而上学对世界的认识究竟还能有什么样的贡献?
我在清华大学任教,研究方向有三个领域:一个是英国经验主义,主要研究休谟;第二板块是早期分析哲学,主要研究的是卡尔纳普和弗雷格,我博士论文写了卡尔纳普;现在正在研究的是形而上学里面的几个小题目,包括元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争论是不是一个言辞之争的讨论。我开设的课程《形而上学》,跟我目前的研究领域总体上是重合的。
估计大家也会发现,格致学院在各科话题上重叠的是比较多的。比如小星老师所讲的内容,有些我也涉及。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
我们的背景比较一致,大家接受的也并非是一些在我看来会比较奇怪的杂音。因为有些做哲学做得很糊涂的人,他们把这些内容会讲得很烂。但是像我们这样,一般受过正规的分析哲学训练的人讲的时候话题和处理方式比较一致,虽然意见不一定一致。之前我记得船长也说过,不同的老师来上同一门课,甚至讲同一个人,可能会不太一样。这种不一样,是建立在基本方法和理念一致的基础之上,其他方面的不一样,反倒对大家比较有收获。我觉得这是挺好的一个事。
下面来讲讲《形而上学》,同时也回答前面那些问题:形而上学能做到什么物理学做不到的事情呢?实际上,形而上学是传统意义上特别倒霉的一个下级部门学科。因为经常受到最根本性的质疑:这个学科到底有什么用?到底有没有意义?研究方式到底是不是科学的等等。尤其是刚刚接触形而上学这门学科的人,最开始往往会有一个质疑:我们要形而上学来干什么?形而上学是干什么的?
如果一定要简短地回答形而上学这门学科是干什么的,有一个简单答案:形而上学是来研究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就是形而上学要做的工作。
这个回答一旦给出,你马上会反应:难道物理学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吗?物理学难道不是在告诉你,世界上有什么东西?小到粒子,这些粒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怎么构成物质的等等。
为什么需要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很大的,也很值得回应的挑战。具体内容在课程当中可能展开更多。但我在这里主要讲三点:
第一,形而上学做了什么物理学做不到的事?物理学的整个预设是:我们可能是有一个外部的物理世界存在,我们外部被很多物质所包裹,这些物质由微粒组成,微粒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它们之间有电场、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等等。
所有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一个最基本的预设之上,即存在一个外部的物质世界。而这个预设本身物理学是不会去加以反思的,也不会加以怀疑的,也不会去加以论证的。而这个工作是形而上学可以做的。当然这跟笛卡尔的外部世界怀疑论有很强的关联,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笛卡尔的认识论当中的一个形而上学问题,『究竟有没有外部物理学存在』和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有外部世界,我们怎么知道』,这两个问题是遥相呼应的。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做出了物理学本身所不能做的贡献,它会去尝试,去给出一些论证来证明外部世界不存在,或者说给出一些怀疑主义的证明,没有外部世界存在等等。有很多经典哲学体系直接建立在『没有外部世界存在』这个理论之上,比如贝克莱。这个问题的讨论,物理学本身是不会做的,而是形而上学会去讨论的内容,这是第一个贡献。
第二个贡献可能是大家在接触分析哲学之前可能会比较陌生的一个话题。世界上有一些东西,它们不能是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不是因为它们没有物理基础,而是这些东西它本身的建构是由人类的概念系统参与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前不久我刚讲过的公开课,关于人——『Person』。我们讨论『人』,不是说人没有物理基础,我们说的『人』肯定都是占有空间位置,存活一定的时间,有皮肤、有骨骼、有重量、有质量的。但是,『人』本身究竟是什么,以及『人』如何在两个不同的时间点间持续地存在着?这些问题物理学本身不能够回答,因为最简单的,哪怕整个物理状态不变,不一定代表着这个人就能持续存在。
反之如果物理状态全变了,我们的身体的每一个原子都换过了,不再是之前的原子,但是我们这个人仍然保存了下来。这两个加在一块说明『人』这个东西和物理学所能处理的内容,它不是等价的。物理体系中,延续的条件完全不一样则意味着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虽然它们有共同的物理基础,但是这是两种不一样的东西,而我们说到一个『人』,究竟是说什么?我们的概念系统在何种意义上参与了构建人这样一类事物?
这就不是物理学所能做的了,物理可以把当下人的肉体的所有物理性质研究的非常透彻,但是仍然不能说明什么是『人的本质』,这是做不到的,这个工作需要哲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形而上学来做,即研究人的个体化原则和跨时间连续存在原则。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世界上有些事物有物理基础,但是它们的本质和延续存在的条件,却不是物理学能够研究的。这本身很神奇,形而上学就负责研究这一类物体。这些问题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举『人』这个例子?因为这跟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刻不在谈论人。你家有几个人?我们在餐厅定个座位,今晚总共来几个人?人的权利是什么?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谈论,但它们却不是物理学能研究的,或者说物理学不能彻底把握其本质的。此时,形而上学会显现出比较重要的功能。
最后,形而上学跟科学哲学有一定关系。为什么大家会觉得研究世界的任务好像完全交给物理学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呢?这背后有一个对物理学工作相对而言比较幼稚的看法,好像这个世界是一堆五颜六色的石头,只不过一般人没精力,也没心思把这些石头全部拿出来,一个个检查,一个个看;而物理学就是挨个检查这些石头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物理学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发现、记录客观世界事实的学科。
事实上,近代早期大家所谈的博物学(Natural History),跟这个图景才更相似一些。但物理学的工作并不是那么简单的,绝对不是把这些东西拿出来看,然后记录下来的那么简单的学科。
真正的现代物理学是针对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它尝试抽象出一系列的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这个解释的链条可以很长,在这个链条当中,你可能无时无刻不在加入很多具有创新性的灵感,甚至可能艺术性一点,出于一些审美考量,加入大量设想,以便进一步解释。到最后用来解释的理论和现象之间的距离会变得极其巨大,以至你根本就看不出来理论和现象之间到底有什么任何直观联系。
比如最简单的,三维空间是弯曲的,这是广义相对论里面一个特别重要的理论。这样一个理论,尤其用数学工具表示出来的话,它跟现实现象,基本上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完全看不出来有任何联系。但是前者的确是一个经典的物理学理论。这种距离如此之大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也就是说,这种物理学理论和现象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它本身就成为了一个特别有趣的哲学问题。
所以现在我就讲到了第三点:形而上学在物理学本身之外能做什么贡献?这个实际上也是科学哲学内部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当我们在物理学中谈论各种各样看起来特别抽象的东西,物理学家在谈论这些东西的时候,谈的究竟是什么?只不过是比较小的那一堆颗粒吗?还是说它们完全是因理论需求而构建出来的一些方便的说法,根本就没有任何对应的实在物,究竟是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这就是一个形而上学可以讨论的跟科学哲学有关的话题。
而这个话题,形而上学是有其本质的贡献的,这个贡献是物理学做不出来的,因为物理学它不会追问:究竟我在谈这个中、微子的时候,我在谈论什么?应用的概念工具,还是描述客观现实的那一部分呢?这是形而上学超出物理学的一部分。
当然,我刚才说的所有话都相对而言比较粗糙。关于物理学本质的问题,有些物理学家也会有讨论。当他们在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超出了物理学家的工作范畴了,他们其实是在讨论哲学问题。
总的来讲,如果形而上学也要强制去研究世界,解释世界的话,形而上学究竟能做出什么与物理学不一样的东西?主要是三点,第一点是形而上学会追问物理学的一些最基本的预设;第二点是形而上学也可以研究一些物理学本身研究不了,但是在我们的世界当中相当重要的一类物体,比如『人』、抽象物体等等;第三点是形而上学本身可以研究物理学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这是三点特别重要的贡献。
虽然这三点比较粗糙,但是多少还是可以回答那个原初的疑问,即形而上学究竟还能怎么超出物理学,在我们对世界理解的方面能怎么超出物理学,这是它重要回答的一个切入点。
那么形而上学的课程如何展开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我们将从笛卡尔的外部世界怀疑论开始,谈论抽象物体、同一性理论、跟科学相关的理论;同时,也包括语言哲学里面的一些形而上学问题,即语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虽然说是语言哲学,但是如果把语言当成一个东西来看的话,你会追问语言究竟有什么性质,这也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具体展开我们都会在课程当中来做。
最后我再强调一点,我个人认为世界是非常丰富的。世界的丰富性,它不仅体现在纯粹的庞大的尺寸,还体现在它本身有非常多的不同的层次。人们从各个不同的学科出发了解世界,会发现世界有很多完全不一样的可挖掘的资源,这是我们的世界的丰富性之所在。而形而上学,尤其和物理学对比的时候,我觉得尤其能够体现这一点: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从形而上学挖掘这个世界,你会发现你仍然在谈论世界,但这跟物理学完全不一样,且它仍然具有相当的丰富性和挑战性。
这便是我想说的,这个世界的丰富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