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与“冬病夏治”

 俗语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冬季里的数九寒天是从冬至那天开始计算的,而夏季的三伏却并非如此。何为三伏呢?“伏”是阴气受阳气所迫,藏在地下的意思,而三伏包含了初伏、中伏和末伏,是中部地区在一年里面最炎热的30-40天,它是按农历计算的,时间大约是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之间。

 “夏至三庚入伏”,亦即夏至来临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入伏的时间。按中国传统文化,夏属火,火克金,庚属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在这里有个晦涩的概念,我不妨多啰嗦几句。何谓“庚”?它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在干支纪日中,“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第三个庚日出现时,为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而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第一天。所以说,三伏的天数并不确定,根据年份的变化,有的三伏天是三十天,有的则是四十天。今年,2020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在7月16日,而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8月15日;这便意味着今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6日,且三伏天也是相当漫长的四十天。初伏是在7月16日至7月25日的10天;中伏是在7月26日至8月14日的20天;末伏便是在8月15日至8月24日的十天。我相信通过以上这些说明性的文字,您再用心计算下,方可确切地知晓三伏天,这真是给人一种既繁杂又精细的感觉。如此,我便不禁叹服,我们的祖先该是拥有何等的智慧才能将天象做到如此这般透彻的了悟!

 关于三伏天,有人问,为什么夏至日照最长,却不如三伏天热呢?虽然夏至当日日照时间最长,阳气最盛,却不是最热的一天。随着夏至到来,日照时间依旧保持较长时间,地表吸收的热量逐渐大于夜晚散去的热量,并将热量逐渐积累起来,一直持续到三伏天时达到顶峰。这也是为什么最热的时候不是夏至而是三伏天的缘故。民间素有“热在三伏”之说,也明确指明三伏天是一年中气候最高、阳气极旺的时段。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天地之间火热蒸腾,上蒸下煮,也是最难熬过的时节。应之于人,此时人的体表气血最旺盛。三伏天,可巧借“天时”以排出体内陈旧寒气!养阳气!实乃冬病夏治的黄金时期!!

 冬病夏治,这可是咱老祖宗的大智慧,《黄帝内经》中就讲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而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天人合一”,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通,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冬病夏治,是在夏季通过适当的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或针灸等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的传统特色疗法。那么冬病夏治都有哪些方法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方法:辨证内服经方汤药调理身体阴阳!“汤者,荡也”,内服汤药是从根本上恢复脏腑功能,根据每个人身体的不同情况,通过辨证化裁用药,治疗更有针对性,见效最快!再者,三伏天,可以加强针灸及单纯艾灸,也可以拔罐排邪!三伏天“针疗”“灸疗”是中国古代医学最具有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本郎中郑重提示:艾灸(针灸)前后一定注意补充水分,可用随身灸或者温和灸的方式。当然,寒湿重症患者需重针重灸!保健可重点选择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针灸或单纯艾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