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子女毫不保留的付出,是今生最大的错”这话说得对吗?
邻居家86岁的李奶奶去世了,儿媳妇王阿姨在葬礼上哭得撕心裂肺,孙媳妇当着众亲戚说了一句话,王阿姨听完灰溜溜地走了。
王阿姨的家在镇上最繁华的十字路口,是一栋6层高有四个门面的楼房,第一层给儿子开了一家饭店,基本上是儿媳妇在打理,楼上是他们家开的家庭旅馆,算是小镇上的有钱人。
都说王阿姨年轻的时候不得了,人长得漂亮,嘴也乖巧,从走路都要一天才能出山的大山里嫁到了镇上,还嫁进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没错,李奶奶是一位老教师。
王阿姨刚嫁进来的时候,他们的家是在离镇上不远的中学旁边,两婆媳住在一起。那时候李奶奶刚退休,每个月都有退休工资到帐,手上还抱着老伴走时留下的一大笔存款。
彼时,王阿姨对李奶奶一口一个妈,叫得可亲热了,王阿姨还经常帮李奶奶洗衣服做饭,两人一起到镇上赶集,村里人都说这两婆媳关系好,处得跟亲闺女似的。李奶奶看儿媳妇这么懂事,隔三差五地贴补小两口。
婚后不久,王阿姨就三年抱俩,生下了两个大胖儿子,这可把李奶奶高兴坏了。本来退休了以为学校会返聘回校的,结果校方迟迟没有通知,赋闲在家的她刚好有事做了,帮着儿媳妇带俩个孙子,美哉!
李奶奶的儿子没有继承她的衣钵,成为人民教师,而是选择了做一名厨师,在县城大饭店当大厨。她这个儿子不善言辞,人非常敦厚,都说王阿姨是嫁对了人,婆婆好,老公更是啥都依着她。
说来,王阿姨的眼光还是很不错的,90年代初,镇上刚刚改革,大兴重建,她看中了十字路口的一块地皮,那时候还是农科站所属。她为了得到这块地皮可是做了不少工作。
王阿姨在农科站租了一个小门面,让她老公从县城回来,在自己小镇上开了一个小的早餐店,主要是下米粉和做点包子馒头稀饭的。因为在交通要塞,来往的人多,生意那是蒸蒸日上。
王阿姨和农科站的站长一来二去地攀上了关系,因为她时不时地就喊人来家里吃顿饭,或者是早上煮几个红糖鸡蛋给送去,还嘱咐一声:“这工作虽然重要,但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啊。”
付站长是个不苟言笑的领导,都说他是个铁面无私的人,但是却慢慢被王阿姨的这些小举措所打动了,他悄悄地告诉了王阿姨镇上这块地的一些规划。
获知消息的王阿姨,带着一大包礼物回了中学旁的老家,妈前妈后地,极尽讨好,围着李阿姨转。那李阿姨是谁?人民教师啊,眼睛阅遍了多少人,自然知道王阿姨是有事相求。
“今天咋个买这么多礼物哦,是过节还是有话对我讲嘛。”王阿姨看婆婆开口了,直接就开门见山地说了自己的想法。
“妈,现在有个发财的好机会,但是这是内部消息,谁都不知道的,我告诉你了,你也千万千万不要在外面提起啊。”
看王阿姨说得这么夸张,李奶奶一下子提起了兴趣。因为李奶奶最大的心愿都是希望儿子有一番成就,而不是一直跟别人打工。
李奶奶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嫁得很远,几乎过年才会回来一趟。她把所有的心愿都放在了这个儿子的身上,所以她对儿子儿媳的帮助也是实心实意的。
“说得这么神神秘秘,你说嘛,看是啥子事?”“妈,你晓得不?现在我们镇上搞改革,农科站那一条都要拆了,马上要进行地皮招标了,很多人都看中那块地啊,抢手得很。”
“那公开招标,还不是有钱的得?”李奶奶也觉得这块地不错。关键现在儿子就在这开店,生意还不错。这要是拆迁,又得换地方租门面,搬来搬去折腾人不说,外人传的话可难听,以为你生意做不下去了,才换地方。
“是啊,说是公开招标,但是也可以再想办法的嘛。现在的问题不是招标的问题,是我们俩手头上的钱不够,妈,你看是不是搭把手,我给您写借条,按手印,咱们要是拿下这块地,以后可就是怀揣个提款机啊。”
李奶奶平日里观察过儿媳的一些做法,觉得她是块做生意的料,会来事,也会察言观色,人际关系处理也不错,儿子又憨厚得很,这样正好儿媳可以帮到儿子,创一番事业。
她想着自己有每个月的退休工资,够养活自己了,还可以贴补一些孙儿的衣食,便拿出存折,把老伴积攒一辈子留给她的一笔钱全部给了儿媳。
王阿姨还是遵守承诺,写了借条,按了手印,把借条送到了李奶奶的手上。“我要这个借条有什么用?只要你们日子过好了,我不用担心了,就好了。”
“您收着,妈,是我们借您的,有了就还给您。”王阿姨通过自己和付站长的关系,顺利买下了最佳位置的门面。
农科站招标结束后,半年就开始动工,重新修建了,都是新建的六层楼房,ZF为了小镇美观,规划了楼房的格局统一建设。这建新楼房也不是一点点钱就能拿下的啊!
买地皮王阿姨是一分没出,全都是靠着李奶奶的钱。这下建楼房,还是要把做生意积攒的钱拿出来了,但是她还是想去找一下婆婆。
她又带着一大堆礼物,去了李奶奶家。“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那个地方要新建楼房了。等新房一建好,到时我们就有自己的门面了,可以自己做生意,也可以租出去啊。您到时就住新房子里来,我们住在一起有个照应,您也可以帮我看着孩子们。”
“好啊!”李奶奶听媳妇这样说,心里为儿子媳妇高兴。“只是,妈,我们手头的钱全部要用来建新房,现在还要租门面继续做生意,到时孩子们要是读书有需要的时候,还希望您能帮帮忙。”“好!”
他们的房子建起了,成了那个年代,镇上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王阿姨家的饭店开起来了,楼上就做成了家庭旅馆。两个儿子尽管顽劣,好歹还是送进了大学。只是李奶奶的境遇每况日下。
一开始,王阿姨把李奶奶接到了新房子来住,老人家帮忙接送孙儿上学,他们两口子就做生意挣钱。孩子们读书出去了,李奶奶年纪也大了,三天两头的身子会出毛病。
大病没有,小病不断,王阿姨开始嫌弃李奶奶。“妈,你不要坐在这门口,我们开饭店做生意的,客人一来,看着你坐门口咳嗽,都被吓跑了。”这话说得次数多了,李奶奶也是有尊严的老太太,只好把老家收拾一番,住了回去。
矛盾的最终爆发是在王阿姨两儿子娶媳妇的时候,大儿子因为儿媳家境更好,选择去深圳做了上门女婿,那小儿子是一定要留在家里的。
王阿姨在县城给小儿子全款买了房,还买了一台车,花了18万彩礼,把小儿媳妇娶进了门。
这一天,王阿姨又来到了李奶奶家。“妈,你现在手头还有多少钱?我这媳妇一进门,就成了穷人。现在儿子房子要装修,您能不能借一点救救急?”
李奶奶通过相处的这几年,早看清了儿媳的真面目,自然是心里有数的,“我的钱都给你们了,我哪里还有钱哦,再说你们当年借的钱都还没还。”“那你工资卡呢?以后我帮你保管,你还是去我们那里住,吃穿我们供你。”李奶奶摇了摇头。
王阿姨怒火中烧,随手拿起一根棍子将李奶奶碗柜里的碗都打碎了,“你竟然还提还钱的事?跟我们住了那么多年,白吃白喝啊?”
李奶奶哭喊着:“雷公都不打吃饭人,你自己两个儿子,是要遭报应的。”婆媳这一出闹剧引来了乡邻的围观,众人唏嘘不已。
王阿姨的老公听说这事,赶来老娘家,气急败坏地打了王阿姨几巴掌,把自己老婆拉回家,两口子沿途吵吵闹闹。
王阿姨撒泼耍赖,倒地大哭,说自己被老公打了,喊路人评评理,扬言要喊娘家人来为自己做主,这是恶人先告状啊!不怕讲理的,就怕耍赖的!
儿媳妇劝两老不要争吵了,家里开店的,要和和气气,和气生财,不要让人看了笑话,最后两口子作罢。儿媳妇买了新的锅子和碗给奶奶送去。
李奶奶此后一个人居住在老家,和儿子家鲜有来往,只有孙儿媳妇常去探望她。冬日的某个上午,当孙儿媳妇在门外喊了几声奶奶,没有人来开门,预料到情况不妙,喊来公公撬开了门。
李奶奶被儿子和孙儿孙媳妇送到了医院,医生诊断中风,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她不认识人了。孙媳妇喊她:“奶奶,我是哪个?”她就总是重复一句话:“你吃饭没?”
李奶奶住院期间,王阿姨一次都没去看过,而且她就住在县城,帮儿子和媳妇带孩子,送孩子上幼儿园。
视频平台天天刷到她,每天更新无数条动态,每次都穿的花枝招展,和一群阿姨唱戏,参加各种广场舞大赛,天天流连在各种乡村大舞台,日子过得潇洒快活。
孙媳妇把李奶奶带回了家,家里的饭店由她两口子,还有公公,一起打理。他们几个人轮流照顾奶奶。尽管县城距老家就一个小时的车程,王阿姨都鲜少回来。
她放话说:“看到那个老太婆就不好,只要她在,我就不回家。”村里人都在背后悄悄议论她,真是良心喂了狗。
去年冬天,我去公公的店里有事,李奶奶坐在我家的沙发上,我一进门,她就问我:“你哪里的人啊?”“我就这家里的儿媳妇。”“你吃饭没?”“吃了,奶奶,你吃了没?”“你吃饭没?”她就一直跟我重复这句话。
公公跟我说:“老年痴呆了,不明白了。年轻的时候那可是个能干的人啊,知书达理的。”刚聊着,她儿子就找来了,儿子喊她回家,她往我公公背后躲,嘴里哭喊着:“莫打我啊,莫打我,我听话,我再不偷吃了。”
他儿子把她像拧小鸡仔一样的,一手提起来,就大步往家里走了,李奶奶嘴里一直喊着:“还钱啊,我有条子,你们会有报应的。”
我当时问公公:“怎么她儿子也对她这样?”“久病床前无孝子啊!病了这几年,这老人家头脑不明白了,天天坐在门口骂人,他家饭店生意越来越差了,没人敢去吃,人老了就是讨人嫌啊。”我也是摇摇头,觉得真的是好作孽。
这件事发生没几天,就听到了附近有人放鞭炮,道士做法的声音,一问才知道,李奶奶去世了。
王阿姨从县城回来,在葬礼上哭得那叫一个伤心,还不忘拍几个自己披麻戴孝的视频发到网上,有人评论节哀顺变,她还回个似笑非笑的笑脸表情😊:“家母去世,万分悲痛!”
在李奶奶要下葬的时候,王阿姨把手机支架摆好,一头扑在棺木上撕心裂肺地哭喊:“我作孽的妈妈呀,你怎么就舍得扔下我们啊?!”
她儿媳妇收起手机支架,从兜里掏出一张白色的纸条,递给她,当着众亲戚的面,说了一段话。
“可以了!这里不是你的舞台,不要再演戏了!这是那次我去送碗,奶奶交给我保管的东西,她让我在她走后还给你。戏不要做得太过,伤身体。”
王阿姨接过纸条一看,正是当年自己亲手写给婆婆的借条。她瞬间低下了头,拿起手机和支架,灰溜溜地走了。
李奶奶的事情在我们镇上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事件的来龙去脉,都夸她这个孙儿媳妇有良心,做得好。
还好,李奶奶的晚年虽然痴呆了,但是孙媳妇也还是没让她受太大的磨难。帮老人擦洗,喂饭,没有怨言。
李奶奶的故事也给我们上了一堂课,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都要学会未雨绸缪,为自己的老去提前做好打算。
人都是会变的,不要把孩子当成全部的指望,只有自己手中有粮,心里才不慌。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而紧握在手中的钱就是你抬头的底气和尊严。钱,也会让你占据一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而不是寄人篱下的小心翼翼。
不是说老人不帮忙拉扯自己的孩子,该帮的时候还是要帮,但是一定要有个度,要给自己留后路。凡事适可而止,水满则溢。
你给的爱太多太满,孩子们就会不知足,得寸进尺,也会让他觉得这一切来得太容易而不珍惜,甚至是失去自己奋斗的动力,只想着啃老,最后坐吃山空。
一味索取,不懂回报的孩子,父母一定要给予适当的挫折教育,而不是纵容产生惰性,以至于你一点点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开始大肆发难,责怪父母。
“船到江心补漏迟,”发现孩子有这种苗头,聪明的父母都懂得及时止损。宁可他苦一时,不愿害他一世。
村里人试探王阿姨的儿媳妇,“你婆子妈这么做,你以后也就学着这么对她。”
她儿媳妇也说了:“虽然妈妈的一些做法我不认同,但是她老了我还是会养她,毕竟她是我老公的母亲,她也帮我带了孩子。冤冤相报何时了?何况还是一家人。“
这世间,只有父母给予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为人子女者,常怀感恩之心!没有父母哪有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真正的老有所依,靠得还是个人素质和良心。
还好,王阿姨的儿媳妇拧得清。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不是留有很多的钱财,而是尊老爱幼的好品质,以及孝道的传承,好的家风才能代代兴旺。
最后,愿所有的老人老有所依,即使终归于尘土,那也一定是在亲人的爱和不舍中,平静离去……
我是@兔小妞的心灵札记一个用心记录的人,对待倾尽所有帮助子女,老了怎么办?您怎么看?欢迎评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