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大讲堂】第七讲 散文要创造优美意境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散文福地杂志(纸刊)的选稿基地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第七讲 散文要创造优美意境
以我个人多年创作和阅读的体会,给大家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先说说我对散文意境的理解。
有人把“意境”说得太玄妙,有人把“意境”说得太含糊,有人又把创造“意境”说得太难。
依我看,散文作品的“意境”有两层意思:一个“意”,一个“境”。意,是主观的,指作者的心境、思想境界,也就是说,作者把他对客观事物(人、事、景、物)的认识、看法和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态度,以及包括作者的情操、气度、理想和信念等,在散文作品中表达出来,这个就是“意”,就是散文的思想境界。境,是客观的,指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景象,将这些“景象”通过作者的审美观察和独特感受以及艺术加工生动地表现出来,就成了“境”,就是散文所描绘的艺术境界。总之, 散文的意境,就是把作者主观世界的“意”和客观世界的“境”巧妙地结合起来,融合一体。其实,“意”和“境”结合,就是作者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所以说散文的意境,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又是作者主观世界的反映,是作者笔下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呈现。
艺术形象是构成散文意境的最基本的要素。凡是具有优美意境的散文,都十分注重艺术形象的刻画与塑造。艺术形象不丰满,不生动的散文,常常就会失之空泛肤浅、少境而无意,或者流于干巴枯燥、少意而无境。我们都有这样的阅读体会:只要作者能够借助于对客观景物或事物的生动形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真挚的情感和独到的思想感受的,那么他的散文作品, 大家就喜欢读,就觉得生动感人。这就说明,散文作品只要有了艺术形象的塑造,有了诗情画意,也就有了优美的意境。
当然,散文的意境各式各样,正如绘画艺术有平远、高远、深远的意境之分一样。一个作家思想境界高,对客观事物不但有细致深入的观察,生动细致的描写,还有深刻透彻的思考与见解,那么他的笔下所表现的就不再仅仅是一景一物的描写,他会通过所描写的景物把读者引向更广阔或者更深沉的情境中去,那就是一种高远或深远的意境。此外散文还可以创造出其他的优美境界,比如崇高、肃穆、壮阔、忧伤、悲壮乃至惨烈等等。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女作家刘真的《望截流》,写的是长江截流、大坝合拢的景象。他运用的是动静结合的手法,让动的和静的场景相互映衬,描绘出了一幅壮丽的图画,这就是一种壮丽的意境。请看:
静的描写:“大江的左右两岸,人民群众的行列,不再是往年奔跑在炮火中的担架队,大人孩子数不尽的眼睛,都是一动不动地盯着,盯着,盯着截流的关口。”
动的描写:“长江古航道中刚刚跑出三峡的流水,就要当头被卡住脖子了,它流更急,浪更高,好像声声说着:'我在这里走惯了,我就不拐弯到二江去,我就要从这里冲,冲,’哗哗哗! 它拼命搏斗的声音,越响越高。”
以上静的描写,写出了多少年人们对改造长江的迫切愿望, “盯着”一词,三次反复,写出了大坝合拢的时刻马上就要到来。动的描写,突出了千百年来长江之水的不驯服,他们仿佛还在顽固地对抗着眼下大江的改造。这里虽然没写大坝合拢的紧张壮观的场面,但是通过着动静结合的描写,也能把读者带进大坝合拢时那紧张、壮阔的意境中去。
大坝胜利合拢了,作者再次描绘了当时的场景,再次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请看:
静的描写:“当合拢胜利的鞭炮声一响,新堤堰变成了摇篮,两面的水像新生儿的面容,他闹累了,在夜幕和灯光下睁大恬静的眼睛,自己笑了。”
动的描写:“而人群却变成了波涛巨浪,推拥,欢呼,奔跑着。像二江每一个泄水孔里的水,哗,哗,哗! ”
犹如一座旋转舞台,一瞬间,水与人的静与动的场景来了一个突变:汹涌澎湃的水流忽然变成了平静的带着“笑纹”的 “婴儿的面容”;而方才还静静等待着的人群,一下子竟变成了 “波涛巨浪”!散文的意境,不断在演进,然而大坝合拢前后的意境同样都是壮观的。
朱自清写过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面有一段关于月光的描写,就是一种淡雅的意境。请看:
“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光;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混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消瘦了两三分。她晩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出落得精神了。”
作者的心境平静如水,秦淮河上的景色又是那么淡雅如画,所以描绘在散文中的意境,恰如一首水乡月夜诗,读后让人生出一番“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番清意味,料到少人知”的感觉,于是作者笔下的淡雅意境呼之欲出。这其中肯定蕴含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读者读后也定会产生好感,仿佛一同走进那荡漾着桨声和灯影的秦淮河的美妙月色中一样。
要创造散文意境,作者永远不要忘记放飞想象的天马。
法国大画家安格尔在论艺术的文章中曾经说过这么一句十分中肯的话:“不要相信没有思想的飞跃就能够创造出什么好的或比较好的作品来。”他讲的虽然是绘画与雕塑,但我觉得对我们创造散文意境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他说的“思想的飞跃”, 指的就是想象的纵横、思想的升华,这也正是我以前讲的“放飞想象的天马”的意思。因此,我们不妨可以认定,只要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活跃而敏感的思维,那么他的散文就容易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来。反之,拘泥于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的静态的平面的描写,或许你也能融进一些自己的情感,但是如果思维不活跃,想象不丰富,作品也难以创造出优美意境。
再讲一个观点,即创造散文的优美意境,语言的修炼和生动表达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一篇好的游记,优美的语言就能起到感染读者,把读者引导进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去的作用。可是, 我们的不少文学爱好者,甚至包括我们不少作家,他们的语言功力却不尽如人意。这是他们平时不大注意语言修炼、不大在意语言表达的缘故。别说语言不生动不美,就连语句都不大通顺,读起来磕磕巴巴,还常有生造词语、啰里啰嗦的毛病。请问:这样的语言,怎么能创造出散文的优美意境呢?可以这样说,没有生动形象的语言,要想创造散文的优美意境,只能是空谈。德国诗人海涅有一篇随笔《论“爱祖国”》(引自《外国散文选》),其中有一段描写文字:
“在我的窗下却开放着最可爱的花木:玫瑰花含情脉脉地向我投送秋波;红丁香羞答答地放出乞求爱怜的芳香;月桂树越过矮墙,向我依偎过来,几乎伸展到我的房里,像是追逐着我的荣誉。”
这可以说是用优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假如作者不用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其意境将索然无味。假如我这么写道:“在我的窗下开放着许多花木:红的玫瑰,紫的丁香,还有一棵月桂树,多么美丽呀! ”大家觉得美也不美?这还算得上优美意境吗?还富于艺术魅力吗?显然是不能了。当然,我们允许作者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其语言可以是绚丽多彩的,可以是朴素无华的,也可以是幽默俏皮的,但是无论运用什么风格的语言来写,只要能生动形象地表情达意,能创造出散文的情景交融的意境,都是可行的,都是成功的作品。
最后再说说散文的余韵。不光散文讲究余韵,其他文学或文艺作品也讲究余韵。古代说书的,那艺术的极致,就是“余音绕梁,三日不散”。余韵,也就是余音、余味、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好像是文艺作品的艺术魅力、感染力、震撼力、感召力的一种蕴含,它更多地是体现在读者的阅读和观众的观赏体验当中。我不知别人,反正我以前在阅读之后,常有掩卷长思的时候,那大概就是作品的余韵、余味让我流连、感动的缘故吧?年轻时看电影,也常有此类情形,观影后一直心潮难平、思绪万千。走在回家的路上,脑海里也还一直滚动着影片里的场景,并不停思索着影片包含的哲理启示。这大约也是作品的余韵在起作用吧?
我们说散文也应该讲究余韵,尤其是散文的优美意境,更应该有余韵余味,应该让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与思索的空间,有让人反复咀嚼的滋味,有发人深省的哲理启迪,有感悟的思考余地。
主讲人简介
张宝树,1942年7月20日生,男,汉族,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作家》(纪实)签约作家、河北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天津散文研究会名誉会长、《散文福地》杂志主编。
1986年5月26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处女作《觅春》,从此开始文学之旅,先后发表作品数百篇,200余万字。结集出版的作品有:《中国现代寓言赏析》,散文集《生命的辉煌》、《走近真实》、《幸福在彼岸》、《张宝树散文精选》,报告文学集《寸草春晖——来自教育的报告》,文化随笔集《造神史话》等。代表作品和获奖作品有:《雁北魂》收入《中国游记年选》,《口琴声声》入选《当代散文选萃》,《生命的辉煌》获全国“红玫瑰”散文大赛优秀奖,《感情的香味》获全国“人间真情”征文大赛一等奖, 《生命之旅》获天津市第四届“文化杯”散文一等奖,《爱的天平》获天津市第五届“文化杯”报告文学一等奖,散文集《走近真实》获天津市第十一届“文化杯”最佳散文集奖,《这个女人让我心静》获河北省散文名作一等奖,报告文学集《寸草春晖》荣获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办的报告文学大型征文一等奖。
1986年与著名作家袁鹰合作主编《当代中年作家散文选》(31万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1992、1994年先后主编“中国当代美术家”传记文学丛书两部《耗牛、骆驼、雄鹰》和《一 代宗师——林风眠》(共计48万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年与著名学者、作家林非合作主编“大视野”散文随笔丛书12部(170多万字,天津社科院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 年主编“鲁迅年”文学丛书5部(88万多字,远方出版社出版), 2010、2011年先后主编老年人散文集《为自己鼓掌》和《心灵盛宴》,计60万字。
1995年郑重入选《中国文艺家传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入选《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专家大辞典》,2001年入选《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作家出版社),2006年入选《中国艺术家宝典》,2010年8月荣获“国家最高当代文化名人”荣誉称号,2011-2012年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多种文化荣誉称号。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陈彩洁
编校:紫 月
制作:紫 月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周璇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