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世民:1986年的冬天 ,我们已经“黔驴技穷”了

曾认为非常有希望参与投资的18家机构全都拒绝了他们。苏世民说,在1986年冬天,新一年的募资活动前夕,他们已经“黔驴技穷”了。

01八点半的早餐

1985年10月1日,也就是苏世民离开希尔森数周之后,彼得森和苏世民正式成立了黑石集团。彼得森任总裁,苏世民任CEO

苏世民和彼得森几乎每天早晨八点半都会在公园大道和第65街交界处的梅菲尔酒店咖啡厅共进早餐,也就是现在著名的丹尼尔餐厅所在地。在那里,他们就黑石集团的业务结构如并购咨询、杠杆收购进行讨论。

公司开业不久,他们便撰写了两页纸的推荐信,重点介绍他们的投资规划,然后寄给了数百位企业主管。他们等啊等……

“我和彼得森都在幻想会有成批的生意送上门来,但是除了‘恭喜,信写得不错’之外,其他什么也没收到。”

两人的募资计划总是无功而返,还遭了不少白眼。在异常酷热的一天,作为计划发起人,苏世民果断建议彼得森和他一道去做达美航空公司(Delta Airlines)基金的工作。不巧的是,那天出租车司机迷路了,在离目的地还有半里远的地方就把他们扔下了,他们只得步行过去

彼得森拎着手提箱、一个大公文包还有一袋衣服,浑身上下大汗淋漓。到了目的地,两位基金高管接待了他们,随后又把他们领至一间地下室,并要了两杯需要自行付费的咖啡。

在彼得森和苏世民讲了一大通投资计划和创意之后,那些经理却说他们根本就没想过要涉足杠杆收购生意。苏世民愤愤地说:“他们之所以想见我们,只是因为我们的名气。等回去时,天气更热了,我猜那时彼得森肯定快要被我气死了。”

去波士顿的那次更狼狈。他们与麻省理工学院捐赠基金的官员约好周五下午4:00见面,可当他们到达时,接待人员却以没有提前预约、周五下午办公室没人为由把他们轰了出来。这两人一边走,一边嘟囔着。

令人火上浇油的是,当时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而他们一把伞也没有!他们试图走回去,看看能否在捐赠基金办公室门口拦一辆出租车。

但是回去一看:门已经锁上了!

不得已,他们只好跑到对面大楼的一个墙角处,希望能拦下一辆的士,却依旧未能如愿!最后,苏世民不得不发挥他的议价本领,趁一辆出租车停在红灯处的时候,劝说乘客让他们上车,并把他们送到飞机场,报酬20美元。

在波士顿,这是唯一一笔谈成的生意!

02老朋友杰克·韦尔奇

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运气。

彼得森在参加《华盛顿邮报》老板凯瑟琳·格雷厄姆的生日聚会时,碰到了老朋友、通用电气公司总裁兼CEO杰克·韦尔奇。

韦尔奇问他:“这些天你都到哪儿去了?我听说你和苏世民开始创业了,不过我一直没收到你的来信。”

彼得森回答道:“天啊,我们一开始就去找了你们通用公司,但他们说你对这种投资没兴趣。”

“你应该直接给我打电话的!”

彼得森第二天早晨便给韦尔奇打电话,结果拿到了3500万美元。

更重要的是,通用汽车公司成立了价值一亿美元的对冲基金。与通用电气一样,通用汽车以前屡次拒绝了黑石集团的计划,但在第一波士顿一名银行家的帮助下,黑石集团获得了一次与通用汽车高管直接会晤的机会,会谈后,通用汽车便决定再向黑石集团投资一亿美元。

这次会谈的成功同时也帮助了黑石集团从另外几家对冲基金公司那里募得约1000万~2500万美元。

彼得森

1987年秋初,黑石集团已经募集了6亿美元,离他们所设想的10亿美元还差不少,但是彼得森和苏世民决定应尽可能地先锁定这些资金

当时形势比较危急,在10月的第二周,股市便开始剧烈波动。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的情况开始恶化,并有传言称利率将上升,这些都将拖累经济并打击杠杆收购行业,毕竟这些公司非常依赖借贷资金。

苏世民回忆道:“我当时非常紧张,并要求所有人平仓。”1987年10月15日,星期四,他下达了平仓指令。

第二天,黑石集团便顺利地把6.35亿美元都抽了出来。紧接着是典型的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暴跌了23%,创造了1914年以来的单日跌幅纪录,连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也未出现过这种情况。

苏世民说,“我们仅仅是搭上了末班车”,但这也许是黑石集团历史上“最为幸运的时刻”。

03与彼得森分道扬镳

彼得森的一位投资银行家朋友说:“对彼得来说,这不是钱的问题。钱对彼得来说并不像对苏世民那样重要。”以苏世民为标准,彼得森对物质利益的渴望并不强烈。

彼得看不惯的是苏世民对财富的炫耀和哗众取宠,这些都不是彼得的风格

由于美国联邦赤字日益困扰着彼得森,他在专栏版发表了1400字的文章,真诚地呼吁美国国会制订一个持续若干年的削减赤字计划。

同日,在附有鲜艳图片的报纸插页“男士时尚时代”中,系着真丝提花领带的黑石集团CEO苏世民,用3/4版面的照片为阿兰·弗鲁瑟(Alan Flusser)1300美元的羊毛西装做展示

在一些人眼中,苏世民的裤子和皮鞋放大了他的缺点。彼得森觉得苏世民类似曼哈顿花花公子的行为十分滑稽。第二天,他把苏世民的时尚照片钉在公园大道345号办公室里,引得路过的人频频发笑。一位黑石集团的前合伙人回忆说:“彼得认为这是在搞笑,苏世民却真的生气了。”

彼得森

对那些了解彼得森的人来说,这只是他压抑不住情绪、玩世不恭地取笑他人的又一个表现。他可能会无情地嘲笑别人,但对于像彼得森这样平时经常对人漠不关心的人来说,这也是表达喜爱的一种方式、一种和人交流的方式。

苏世民有时脸皮薄,但他通常以平常心来看待彼得森的嘲弄,尽量不发火

20世纪90年代早期曾在黑石集团工作的凯雷集团合伙人乔纳森·科尔比说:“那时候苏世民和彼得非常亲密,他们都清楚彼此的所思所想,就好像是有心灵感应一样。”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彼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友情也逐渐褪色

很难说具体的原因是什么,但一些人认为可能是由于1992年彼得森的利润分成减少所致。从一开始,他就和苏世民共同拥有收购和并购业务唯一的投票控制权,他们也拥有相同的30%左右的利润分成。随着新合伙人的加入,他们也都拥有公司股权,这样一来,苏世民和彼得森的股权就被同比例稀释了。

1992年两位创始人商定,从今往后彼得森要出让更多的股份来匀给新加盟的合伙人。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彼得森的股份持有比例不断下降。当时,苏世民的确为公司付出了更多的心血。

即便如此,股权上的重新整合标志着他们平等伙伴关系的结束,同时也确立了苏世民对他们共同创建的这家企业的首要控制权。

尽管直到现在他们都把彼此的关系称为“华尔街历史上最持久的伙伴关系”,但在2000年他们的关系开始破裂,他们在朋友面前对彼此吹毛求疵。

苏世民会抱怨彼得森对公司贡献不多却拿走几百万美元,而彼得森则抨击苏世民暴发户般地炫耀自己的财富

04苏世民的自我加冕

2007年1月末,世界最大的私募股权公司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正在精心筹备他的六十大寿庆祝派对。

苏世民的生日派对,向来以奢华而享有盛名

苏世民夫妇曾把位于公园大道最豪华公寓里的整整两层共24个房间装扮成圣特罗佩兹景点,这个景点实际上位于他们在法国西南部里维埃拉的度假别墅附近,那是苏世民最喜爱的地方。而他的六十大寿派对,苏世民想办得更加隆重,举办地选在了公园大道军械库,这座经过加固的砖石大厦位于纽约最昂贵的地段,并占据了整整一个街区

苏世民

2007年2月13日晚,众多各界名流西装革履,坐着豪华轿车陆续到来——

电视界常青树芭芭拉·沃尔特斯,媒体巨星蒂娜·布朗,纽约大主教管区红衣主教卡迪纳尔·伊根,索尼老总霍华德·斯金格都来了。当然,在到场的几百号名人中,还包括美国几家最大银行的总裁。

第三天,纽约邮报》如此描述:生日派对举办地仿佛“一个巨型的室内棚帐……灯光如星辰般在高高的穹顶上闪耀”

说唱明星帕蒂·拉贝尔唱起《生日快乐歌》。记者兼歌手罗德·斯图尔特正站在苏世民的巨幅画像下,喜剧演员马丁·肖特摇摆着向他走来,打趣说:“苏世民把派对选在这里,是因为他觉得这里比他的公寓要低调一点。”

据报道,单是歌手斯图尔特的出场费,就要100万美元。

这个耗资300万美元的派对其实是一场自我加冕的庆典,昭示着“镀金年代”新国王的诞生。这是一个热得发烫的年代,巨额财富充斥着整个华尔街,私募股权领域更是财源滚滚,而苏世民正是华尔街私募股权领域的领军人物——黑石集团的CEO。

这场奢华的生日派对正是一个惊天计划的序曲,很快,黑石集团就要IPO了

或是故意为之,或是无心插柳,苏世民的生日聚会淡化了人们对黑石集团在5周后,也就是3月22日上市的恐惧,也消弭了阴谋论的影子。

黑石集团的前景非常诱人,远在东方的中国很快就找上门来,要求购买公司10%的股份……

后记:

对于一本私募人士传记来说,想要破圈本就不是易事,但苏世民却做到了。他生平最好炫耀,包括炫富,一场生日晚宴花费600万美元……或许这正是他成功的重要手段。如此“招摇过市”,甚至可以说是他尤其擅长的商业手段和生活常态

从利用中文名字做宣传,也不难看出——在中国的爆红,实则是苏世民的“蓄谋已久”。不了解黑石的人,或者不知道苏世民背景的人,看到名字都会以为他是中国人。如果以其英文名字来命名这书《史蒂夫·施瓦茨曼:我的经验和教训》你能记得住吗?如果你读过史蒂芬·平克的《思想本质》或《语言本能》就会明白,这其实都是有科学依据的人性套路。

谈到苏世民,就不得不提黑石集团的另一位创始人彼得·彼得森。有时候作为知名人士,彼得森和苏世民在风格上看上去迥然不同,但其实他们都热切希望得到公众的认可。不同的是,苏世民需要证明的事情众人皆知,而彼得森扮演处理公众事务智者的诉求的角色,虽不那么明显但更显深刻。最后俩人分道扬镳,或许也是命中注定。

如今,他们都有各自的中文版自传在中国问世。彼得森——《黑石的起点,我的顶点》(再版更名为《黑石的选择-黑石创始人彼得·彼得森的人生七堂课》),苏世民——《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或许单从书名我们已经感受到两个人处世之道大不同。

但以上和你分享的有关他们的故事,却是出自旁观者所著的《资本之王:全球私募之王黑石成长史》。

这是一部了解全球私募股权业的权威读本,一个财富金字塔构筑的故事,一段创造者与掠夺者的风雨传奇, 一场私募股权业并购的饕餮盛宴。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既是专业作家/编辑,同时也一直从事私募行业的报道工作。透过他们的笔下看彼得森与苏世民,你会别有体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