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上元侍宴》全文、翻译和鉴赏
苏 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原诗今译】
月光淡星儿稀围绕着建章宫阙,
御炉里的香灰被仙风悄悄吹落。
通明殿臣子们鹄鸟般伸颈肃立,
此刻捧天帝的是一簇红色云朵。
【鉴赏提示】
这首诗是大文豪苏轼任朝官期间,写他正月十五元宵 之夜侍奉皇帝宴会时的所见所感。上元,指阴历正月十五元 宵节。
首句“淡月疏星绕建章”中的“建章”,本是汉代长安宫 殿名,这里代指宋代皇宫。月光清冽,寒星闪烁,巍峨的宫殿 在它们的环绕下,恍若天上宫阙,缥缈犹如仙境。月谓“淡”, 星谓“疏”,有两重含义。一是实写正月十五特有的景象。十 五月圆,群星自然隐烁稀疏,不可能繁星满天。而时值冬末 春初,月光寒淡,不会像八月十五皓月当空,清光四溢。所以 暗示了时令;二是要使月和星与建章(宫殿)构成一组完整 意象。作者用了个“绕”字点明宫为主,星月为宾的关系,如 果对星月着墨太甚,无疑会喧宾夺主。诗的首句,为全诗定 下了飘飘若仙的基调。同时,也以宫殿与星月的关系来暗示 君臣关系,从而为诗的最后两句实写埋下伏笔。
次句“仙风吹下御炉香”承上而来,将上句创造的气氛 坐实为仙境。既是天上宫阙,风自然不会是凡世之风。阵阵 仙界之风吹过,带来了御座之前炉里所点之香的馥郁气 味。同时,以香气的到来暗示了皇帝即将驾临。
第三句“侍臣鹄立通明殿”,照应诗题“侍宴”。这时,群 臣们静立恭候皇帝驾临,但作者此时已犹如置身仙境,所以 见到这场面不由浮想联翩。“鹄”,一说指天鹅,一说为鹤。这 里应理解为鹤。因为不仅鹤立与鹄立是同义词,而且更重要 的是释成鹤更增强了仙界的气氛。鹤在古人看来是仙鸟,称 为仙鹤,认为它们是神仙的座骑。在作者眼中,此时群臣们 像仙鹤一般引颈挺立,静待主人的骑乘。“通明殿”,表面上 指举行宴会的宫殿灯火通明,金碧辉煌,而实际双关天上玉 帝的宫殿。“上帝升金殿,殿之光明照于帝身,身之光明照于 金殿,光明通彻,故为通明殿。”(宋代王十朋注引《敦谟明圣 保德传》)典故的妙用,更增添了仙界气氛。
在翘首企盼中,“一朵红云捧玉皇”。本是指皇帝驾临筵 席,但作者夸张地写成在玉阶紫殿上,红霞千朵,金光万道, 簇拥着天上至高统治者玉皇大帝出现。因为作者早已感到 置身于仙境,所以水到渠成地产生了这种幻象。
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层层铺垫,节节拔高,使 仙界气氛越来越强。表现在与仙境直接相关的字眼越来越 多。首句的淡月疏星与建章都是实写,但只用了一个“绕” 字,便创造出了仙界的气氛。第二句用了“仙风”两字。第三 句用了“鹄立通明殿”五字。而第四句则是七字。这样,读者 便跟着作者一步步进入仙境;第二,实景虚写,虚景实写。首 句本是实写所见之景,但用了“疏”“淡”“绕”等形象不具体 的飘忽的字眼,所以造成了一种虚幻缥缈的境界。而尾句本 属作者对皇帝出现场面的幻觉联想,是个虚景,但用了范围 明确如“一朵”,色彩鲜明如“红”“玉”(白)等字眼,反倒显得 很具体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