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御史”黄子平

黄子平(公元1351~1424年)

字逢熙,号观澜,元末仁宗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庚寅月甲子日生于电白县长山村(今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七迳镇东山村委会长山村,在电白县城水东西北方向约十里)。

黄子太

字逢时,子平长兄,生卒年月不详。

黄氏兄弟祖籍在福建莆田潘里乡黄巷村。宋末元初,其祖父黄麟书为避兵祸,一路南下经商至电白,初居那珠村,后居长山村,成为长山黄氏开基始祖。子太、子平的父亲黄杲,字仁甫,号阳明,是黄麟书次子。
黄麟书毕生经商,颇有家资。黄杲少年时家境比较富裕,衣食无忧,从小便立下大志。及长大,从师访友,一心攻读经书。他为人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凡有家境困难者,求助于他,无不解囊相助。黄麟书去世后,黄家日渐衰微,以至捉襟见肘,家徒四壁。黄杲不得不放弃学业,经营生产,勤俭积累。几年之后,家境逐渐好转,娶了杨、王二房妻室,先后生下子太、子平、子安、子宁、子明、子静、子国、子家八个儿子,黄子平排行老二。
黄杲因中途辍学,未能实现理想和抱负,深感遗憾,喟然叹道:“我父亲自闽入粤,毕生经商,我又被家庭所拖累,不能显宗耀祖。如今怎能再让八个儿子失学,辱坠先人之德,而同市井俗人一样呢?”于是便让子太、子平先入私塾就读。
水东原本是一个小渔村,因为地处南海之滨,水陆交通发达,过往商旅上广州,下雷琼,必经此地,加上那里是天然港湾,过往商船常到港内避风和补充给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颇为繁忙的小商港。当时黄杲就在水东的一家山东人开的当铺里打工,一家人都住在老板安排的宿舍里。
老板夫妇年过半百,一直苦无后嗣。他们见黄杲八个儿子个个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心中对子太、子平尤其喜爱,于是便找个机会向黄杲提出了把子平过继给他们当养子的请求,被黄杲婉拒了。老板夫妇非常失望,不过从此也没有再提及此事,黄杲也就渐渐淡忘了。
然而那老板却并未死心,后来找准机会,将子太拐走了,还留书给黄杲,极言自己老来无子,晚景无着之惨状,请求黄杲能够谅解。又言因与子太朝夕相处,情深难舍,已将他带回山东老家,收为养子,定然将他视如己出,悉心教养,请君勿念。留下房产当铺等相赠,以作补偿云云。黄杲夫妇只知道老板家在山东,却并不知具体在何处,看了书信,只好徒叹奈何。
从此以后,黄杲夫妇更加细心地照顾几个儿子,并随年龄的增长,将他们一一送进私塾读书。兄弟七人也挺争气,子安当了廪生、儒官,子宁、子国是庠生,子明是同知,子静、子家是寿官。
子平表现尤其出色,在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甲子科乡试中考取经魁(全省单科第一名)。次年进京赶考,考中进士,名列乙丑科二甲二十六名(黄氏谱牒载为二甲十三名)。
而令人感到万分意外的是,一同中进士的竟然还有兄长子太。原来,子太自从被拐到山东后,一直不肯更改姓名,二十余年来发愤苦读,终于中了进士。兄弟同科,久别重逢,真可谓惊喜万分。
此事传到当朝天子朱元璋的耳中,朱元璋特地召见了黄氏兄弟,并恩准他们一同衣锦还乡。消息很快传回家乡,粤西上下轰动一时。黄氏兄弟失散二十多年后在京师重逢,并且成为同科进士的事迹,更是被时人传为佳话。
还乡路上,子太曾经对子平说道:“此次还乡,归宗认祖,我再也不回山东了。”子平劝道:“兄长请三思,弟以为此举不妥。山东二老虽使我兄弟骨肉分离二十余载,然其于兄却有养育之恩,兄有今日之成就,其功不可没。
况我中华自古以孝为先,二老如今年事已高,其若有个三长两短,兄岂非落下个不孝之名哉?于情于理,兄亦应好生奉养之,以终其天年。弟料想爹娘若知此事,亦会如此认为。”子太觉得言之有理,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子太娶妻原氏,后来官至奉政大夫(正五品)。因其入籍山东,其生平与后裔等情况不详。
黄子平初官从侍郎监察御史,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擢升为山东道御史(正七品),因表现突出,不久又升为山东、云南、京畿三道御史。这次提拔,黄子平的品级虽然没有提高,但其负责监察的范围却扩大了几倍。
各道(全国共十三道)监察御史,为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直接行使监察权的骨干专职官吏,既受都察院的管辖,又可以不受都察院的统制而独立行事,有事可单独进奏天子。至于派遣充任巡按者,则代天子巡狩,权力更崇重。
正当黄子平连连升职,仕途坦荡之际,父母却先后逝世了。黄杲终年七十六岁,明太祖下诏追赠为奉政大夫兼山东、云南、京畿三道御史。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太祖皇帝称赞道:“黄子平可称为真御史矣!”遂擢升黄子平为正三品的都察院副都御史,其职掌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是都察院分领院务的副长官,同时也是电白县在历朝中级别最高的中央官员。
黄子平的四个儿子也有不俗的成就。其中,长子龙生(公元1372~1432年)为邑庠生,官授县丞;次子虎生(公元1373~1465年)为郡廪生,授梧州通判,封承德郎;三子鸾生(公元1375~1460年)为郡廪生,授儒官;四子凤生(公元1376~1443年)为县增生,授简校郎。至此,长山黄氏成为岭表望族,黄子平也实现了其父“显宗耀祖”的夙愿。
黄子平生性刚正不阿,不畏强御,以直言敢谏,激浊扬清著名,极得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明朝初年,天下甫定,百废待兴。一些武将功臣恃势横行,弄得怨声四起。
黄子平任京畿御史期间,对一些恃势欺人者、无理取闹者,一律予以坚决抵制或弹劾,以匡扶正气,让百姓稍得安宁。擢升副都御史后,他目睹了一些元朝降将在攻克两粤地区中战功显赫,后又受命伐蜀,所向披靡,屡立奇功,很被朱元璋器重,他们以功臣自居,意气骄横,多为不法。
他因此多次面谏和上书直谏,深得朱元璋的赞赏和称誉。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肃清逆党后,榜列勋臣57人,黄子平那时仍是道官,虽未授功勋之誉,但在授勋会上也请他参加,并大赞黄子平为“真御史”。
黄子平初入京为官时,与同科进士练子宁(?~1403年)交好,二人比邻而居,常常“出则并辔,居则联榻,官则同僚,如是者累年(练子宁语)”,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练子宁善文章,黄杲逝世时,他刚刚擢升为副都御史兼翰林院编修,黄子平请他为父亲写传,“以诏来裔”。因“帝初立,国家多事”,练子宁一直没写成,直到黄子平擢升为副都御史后,他才写成《明诰授奉政大夫山东云南京畿三道御史黄阳明公传》交给黄子平。
黄子平娶有潘氏、梁氏二房妻子,其中潘夫人乃是宋末茂名县尹、抗元英雄潘惟贤的玄孙女。南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为了掩护宋幼主南逃,潘惟贤及其长子潘斗辅在抗击元军的战斗中先后壮烈牺牲,仅次子潘梅牕幸存。
大约在洪武三十年,潘氏家族因事获罪,险遭灭族。黄子平积极设法营救,并先后十次上表,终于救下潘氏一族。他根据潘惟贤父子的事迹写成的传世名篇《潘氏三贤记》就创作于这一时期。
后来,他又奏请朝廷,敕封潘惟贤为宋忠臣,斗辅、梅牕为孝子,将潘氏父子作为忠臣孝义的代表大力宣传、旌表,潘氏三贤由是名垂青史。潘氏一族感念黄子平的恩德,在黄子平逝世之后,将他的灵位供奉于宗祠正中上首,教育子孙要世代膜拜,勿忘恩公;每逢祭祀,必先祭祀黄子平。这已经成为潘氏后人数百年不变的传统。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二月,倭寇攻宁海,黄子平积极配合支前工作,帮助陶铎很快便把倭寇击败。当年夏天,朱元璋崩于西宫,由皇太孙朱允炆继皇帝位,次年,改元建文。
当年,明太祖为了巩固明朝天下,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封在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势力尤其强大,已严重威胁到了中央君权的统治。
建文帝即位后才一个月,就听取黄子澄和齐泰等大臣的建议,实行削藩政策,逐一削弱各藩王的势力。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建文帝开始对燕王采取削藩措施,朱棣先发制人,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名起兵叛乱,史称“靖难之役”。
燕王早年曾追随明太祖出征蒙古,后又长期镇守北平与蒙古族作战,精于谋略,善用奇兵,战功赫赫;而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建文帝手下已经几乎无将可用,他派出的将领老的老,无能的无能,尽管军队数量远胜燕王,却常常吃败仗。
本来南军主帅是洪武朝硕果仅存的一位老将——长兴侯耿炳文,此人身经百战,战场经验丰富,可是善守不善攻。耿炳文初战不利,转而坚守不出,与燕王打持久战。
这时,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命明初名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并且增兵至50万,齐泰极力反对但无效。李景隆本是绔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这一任命让燕王喜出望外。
建文元年冬,燕军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听说主帅已逃,“乃弃兵粮,晨夜南奔”。战败的消息传到了黄子澄的耳中,他十分惊慌。经过仔细思考,他下定决心隐瞒真实情况,保住李景隆的指挥位置。当时,朝中大臣都不敢向建文帝奏报事实真相。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春,得知真相的黄子平不避权贵,上疏弹劾,遭到保李派权贵的排挤,奏疏也被中途扣压。黄子平于是谢病归退。
黄子平还乡不久,便在长山村后主持了黄氏宗祠的扩建工程。他将自己设定的家规刻在碑上,于建文二年二月十五日立于祠壁,告诫子孙要在家尽孝,在国尽忠,并设有赏罚规条,希望家族中忠孝之风世代长存,这就是《家规碑》。
为了宣扬自己的忠孝思想,黄子平生前著有《忠贤记行》一书。该书业已失传,目前已知流传下来的仅存《潘氏三贤记》一篇,在《高州府志》、《电白县志》、高雷旅港同乡会出版的《高雷文献》和香港珠海书院出版委员会印行的《广东文征》影印本中均有记载,各版本文字略有不同。
朱棣即位后,曾经一度想起用黄子平为正二品的都御史,但他已经厌倦了官场斗争,故竭力推辞,不肯就职。在二十余年晚年乡间生活中,黄子平深居简出,在家乡兴修学舍,传学授业。他常常慷慨解囊,资助贫困乡民,自己却生活简朴,因此深受人们的爱戴。黄子平生性耿直,不喜逢迎拍马,不屑结交权贵,也不主动与官府往来,只结交地方贤士,一起谈经论史,造福乡里。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八月十六日,黄子平寿终长山村,享年74岁。

(转自:黄辉禄《电白历史名人之明·副都御史黄子平传》,有删节)

新提示

(0)

相关推荐

  • 明朝立国,朱元璋洪武初期的殿试,是如何的情景?

    作者:史遇春 根据明人陆容的笔记记载,当日,他曾看到过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的御试(即殿试)录. 其时,朝廷对参与殿试相关事务的官员安排如下: 一.总提调 总提调官,是负责殿试总体 ...

  • 明代告示传播机制与舆论功能

    摘 要:明代官方告示的生成过程.传播路径和制度规定已趋完善.一方面,明代告示经由皇帝.中央部院.地方政府以至乡村.城镇.边关的相互传递,实现了传达政令.宣扬规范.示警戒谕.纯化风气之目的,一定程度上强 ...

  • 六科给事中与监察御史的职责是什么 两者间有什么联系

    说六科的工作较多是针对六部,臂如说,洪武二十二年(1389),朱元到朝廷赏赐开支相当之大,而每一次赏赐后就要到户部再去领取,有时甚至一为赐还没结束,而赏赐钱财就不够了.这很像我们老百姓送礼,本来要想送 ...

  • 【颂读】清正廉洁的明右都御史王诰/赵大磊 王晓

    王诰(公元1498--1557年),字公遇,号棠溪,明朝时期西平王寨保下里老王庄(今西平县谭店乡老王庄)人. 王诰一生清正廉洁,文韬武略,爱国恤民 ,深受嘉靖皇帝器重,称其"性蕴闳材,鉴精远 ...

  • 明代京畿道的设置与运作研究

    吕成震 刷卷,即照刷文卷,指对各级衙门政务施行所立文卷.簿书的查核.明代凡政务之承行皆有簿书立案,各衙门专设照磨等官钩考文卷以防"簿书之欺谩上下".朝廷又"恐有司之党比不 ...

  • 黄氏名人|明·副都御史黄子平传

    黄子平(公元1351-1424年),字逢熙,号观澜,元末仁宗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庚寅月甲子日生于高州路电白县长山村(今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七迳镇东山村委会长山村,在电白县城水东西北方向约十里). ...

  • 黄子平×林峥|批评的位置

    2020年上半年,批评家黄子平揆违多年的一本新书<文本及其不满>在国内出版.然而时疫正凶,未能在线下对这本书做展开的讨论. 今年恰逢黄老师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担任讲座教授,海晏河清之时,&q ...

  • 胡洪侠|黄子平:“父亲竟然有秘密”

    今晚和黄子平老师以及曹清华.刘盟赟等一起参加活字文化在宝安壹方城覔书店举办的"海上风雷系列"读者分享活动.又两三年没见面,我对黄子平老师说:"今日一见,有劫后重逢之感啊. ...

  • 夜沙龙|黄子平:读葛亮恰似久别重逢

    今天本来想骂几句"不良院士",转念一想,十分不值得.何必让这些公众面前说一套.背后另做一套的人坏了我心情呢?这些人,人格.品性.诚信上过不了关,在哪个领域都走不远.希望他们有朝一日 ...

  • 黄子平:「西西和(后)殖民都市日常生活史」

    2020-12-10 浮城的故事:西西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演講 「西西和(後)殖民都市日常生活史」 日期:2020年12月10日(星期四) 時間:上午11:00至中午12:00 講題:西西和(後)殖民都 ...

  • 黄子平谈枕边书

    黄子平,中山大学(珠海)讲座教授. 中华读书报:谈谈您最近的枕边书? 黄子平:这两年我的居停之处没有床头柜.不断拿起来翻翻的是一本很厚的书:卡内蒂的<人的疆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 ...

  • 【渊海子平】详解定真论(29)

    夫生日为主者,行君之令,法运四时:阴阳刚柔之情,内外否泰之道.进退相倾,动静相伐,取固亨出入之缓急,求济复散敛之巨微. 择日之法有三要:以干为天,以支为地,支中所藏者为人元.乃分四柱,以年为根,月为苗 ...

  • 《子平举要歌》《详解定真论》《喜忌篇》《继善篇》《看命入式》《神趣八法》《杂论口诀》

    ​<子平举要歌> 造化先须详日主,坐官坐印衰旺取:天时月令号提纲,元有元无旺重举. 大抵官星要纯粹,正偏杂乱反无情:露官藏杀方为福,露杀藏官是祸胎. 杀官俱露将何拟,混杂财官取财议:官旺怕 ...

  • 黄子成《放风筝真有趣》指导老师:陈美华

    放风筝真有趣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晨曦小学(东)三(2)班 黄子成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树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早春是放风筝的好时光. 今天爸爸带我来公园放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