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后裔,当年各自逃命,600年后,靠一首诗在四川相聚
成吉思汗后裔,当年各自逃命,600年后,靠一首诗在四川相聚
他是蒙古族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大蒙古国的建立者他就是成吉思汗,出生于辽阔的大草原的他有着像小草一样坚韧不拔的性格,身为蒙古族最伟大的可汗,他有勇有谋,用兵如神,灭国四十载,是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的蒙古帝国,地域横跨亚欧两大洲的面积,也留下了无数传奇故事。
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蒙古铁骑南征北战,可就算这样成吉思汗并不满足,他很快把目标转向其他的国家,占领的足迹遍布中亚,他征服了无数的土地,最远也可到达欧洲。
就是在这样的充满野心的背景下,成吉思汗也是树敌无数,所以在元朝被推翻之后,有很多的人都想将成吉思汗的后人赶尽杀绝伴。
随着成吉思汗的征战,他的后妃众多,其子孙后代也是分布于世界上全国各地。要说起地位那最尊崇的还是他的皇后孛儿帖,皇后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拙赤、次子察合台、三儿子窝阔台和幼子拖雷。也就是这四人及其后代构成了蒙古系帝国的整体。
蒙元盛衰
可是再强盛的家族也总会有衰落的一天,哪怕是皇族也不例外,从1271年建立元朝,到1368年元朝覆灭,总共统治中国98年,成吉思汗幼子托雷的第四子忽必烈成为蒙古族的第五代大汗,尊号“薛禅汗”。在他的领导下蒙古族成功征服了南宋,结束了在中原王朝时期自唐朝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开创了一个属于元朝的时代。
可这样的局面成也是他,败也是他,在忽必烈的统治时期,一直不断的进行对外扩张的行为,但却屡遭失败,从而导致国力逐渐削弱。蒙古系汗国的内部斗争导致北方的局势十分紧张,国家也在因为继承人的问题导致内斗,在加上汉族文化没有走上正轨一直在原地踏步,蒙古贵族的铺张奢华,加快腐化,吏治腐败,民族的矛盾愈演愈烈。
各地起义推翻,使得元朝不足百年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就被推翻了,但自古以来德服民、以农养民才能够使得这个国家安定繁荣和长久地发展,元朝的推翻让这庞大的大家族不知到底应该何去何从,根据史书记载其中有的人选择退出中原,重回故地重新生活;
另外一部分的则还是选择留在了中原生活,但因为害怕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而从而被报复,所以大多数的人都选择更名改姓,成吉思汗的后人四散奔逃,就此完完全全地消失在历史之中,如今也已经过了百年的光景了,也不知成吉思汗的子孙后代们是否还存在于世间。
百年的光景过去了,要找到成吉思汗幸存的后人们,也可谓是大海捞针,茫茫人海,不知何去何从,直到600年后,通过一首诗串联 成功地让一支成吉思汗的后代,幸运地认祖归宗,根据记载这一支后代的血缘关系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的家族后裔铁木健那里,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这位元朝大官铁木健了。
“余家”铁木健
史料关于铁木健的记载十分稀少,与元朝的其他的功臣相比较,铁木健无疑是一位全能的人,他文武兼备,因为能力的突出所以很快就获得了亲王封奖,但是当时的元朝已经破烂不堪,迎风就会倒了,农民起义随时随地的爆发,皇室皇帝也逐渐失去了对一个国家的掌控能力。
昏君在位那必然会是昏庸无能让人失望,皇帝对于民众的反抗并不反省自身,反而还开始猜忌朝廷里的那些功臣,像铁木健也是因为手握兵权,又战功显著,深受民众爱戴,所以很快皇上就怀疑他了,为了他自己为了家族人员的安危他很快就主动请辞选择离开,希望能够解甲归田逃离这个地方。
解甲归田离开朝廷后铁木健当即带上家人们一路南下,他其实早就看出了元朝气数将尽,恐怕也只有隐姓埋名,才能够安然无恙活下去。不幸的是铁木健因为忧虑过度而倒下了,没有坚持到最后便撒手人寰。铁木健的孩子们怀着沉重的身体安葬了父亲,并遵照父亲的指示继续南下。
为了不被发现,铁木健下孩子们最终选择了往不同的方向逃命,并掩人耳目的将姓氏更改为'余'。在分别的时候大家都留下了暗号,每家都作诗一句,方便日后大家重新相聚,想象是美好的但他们谁也没有想到此后的数百年中,大家一直都没有对方任何一点的信息。
元朝覆灭明清时期的统治者们一直都在对前朝剩余势力严重地打压,为了安全起见所以他们一直都待在这里,不敢贸然行动,就这样寻找亲人的这个计划就耽搁了下来。
乱世重聚
在四川省有一个名字叫余家湾村落的人说,他们成吉思汗重孙铁木健的后代,他们在14世纪中期的时候就来到这巴蜀大地四川,世世代代从此隐居在此地,至今已也有600余年。
回想过去发生的,那个时候是元朝历史上一个完全黑暗的时代,政治腐朽、民不聊生,他们回忆起当年在四川安营扎寨之后,他们的祖先就开始编纂了《余氏族谱》,按汉人的习俗排字辈,并在家谱开头讲述了这一段漫长的向南的迁徙路程,生活在余家湾的后人们也一直希望,能够找到失散的亲人,他们可以一起认祖归宗。
现如今的他们已经变得和汉族一样,完全看不出任何少数民族的特征,现在的他们不会说蒙古语,也不会写蒙古字。唯一可以证明他们蒙古族的身份的还是他们家中还保留着许多与蒙古有关的古物件,比如记录在羊皮卷的蒙古文字,一些元朝的官员服饰以及几把锈得不成样子的蒙古弯刀。
村民家中零零碎碎的都有一些以前保留下来的族谱,当这些全部都拼凑在一起时,那百年前岁月的痕迹像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一件一件的历史中的故事也慢慢的呈现在我们眼前,他们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都平等对待,所以他们不在继续担惊受怕。
生活在余家湾的后人刚开始多次在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找自己的亲人们。这刊登的启诗也是奇怪,就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本是元朝宰相家”不知是何人所写,已经600余年过去了,原本他们就不在抱有太大的希望。
在原本兵荒马乱的世界里他们是否存于世间谁也说不准,但在随着寻人启事每次不断的刊出余家湾每天都收到了许多人的来信,看着信上写着的内容,那些只流传于他们亲人之间的诗句,收到信件的余家湾人的心情十分的激动,不敢相信大家都存活了下来,并且也一直都在互相寻找着对方的信息。
没有想到600年之后的出现相聚,祖辈的代代相传,一代传一代不忘记可能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天的出现,大家坚信终有一天的重聚,才能让这群成吉思汗的后人重新相聚在这。此后的岁月里大家更是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只要是重大节日,大家都会从祖国的五湖四海赶到这个地方来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