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溪横巷村:一间特别的小“屋子”,一段历史
在乡间行走,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发现”,又总会让人回味。
上周末我们几个骑友去博罗龙溪、园洲一带的乡村骑行。走到龙溪街道礼村社区的横巷村,看到老村里有并排的两座宗祠——梅骞张公祠和法让张公祠。古建筑是我所钟情的,不过这次我们却被两座祠堂中间的一间小小的“屋子”吸引住了。这里的“屋子”用了引号,是因为它不是一般的屋子,它太小了,不知能不能叫做屋子,但我又不知该叫它什么。
(横巷村两座并排的祠堂)
两座祠堂中间,有一条窄窄的巷子。在巷口处离地面两三米高的地方,被人悬空用水泥建了一间小小的“屋子”,这“屋子”还用厚厚的铁板做了一扇门,门上加了一把锁,这铁门也有点年头了,已经锈迹斑斑。在“屋子”的上方,还有一块向外伸出的混凝土檐板,用来遮挡风雨。我看来看去,实在想不明白这“屋子”是做什么用的。
村民好客,见我们参观祠堂,主动给我们向导。走到祠堂门口,我问他,巷子上面那小“屋子”以前是做什么用的?他说是放电视用的。他这么一说,我就恍然大悟了。因为,我也曾经经历过那个年代。
(梅骞张公祠)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不久那会,电视还是个稀缺物品。在我老家的村子,最早有电视的人家,是一家有香港亲戚的,当时有个时髦的称呼叫“南风窗”,我们那直接叫有“香港客”。记得那时还是黑白电视机,全村的人到了晚上,都跑到他家去看电视。都是乡亲,他们家也不会拒绝,凳子不够,大家都自带小凳子去。我当时在城里读书,放假的时候回到老家,我也去看。记得当时看的多是香港连续剧,《天蚕变》、《大内群英》这样的武打片,就是那时看的。
(法让张公祠)
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的横巷村,全村就只有祠堂门前这里一部电视机,到了晚上,村里的男女老少就齐聚祠堂门前,一起看电视节目。那场景,该和看露天电影差不多吧?不同的是,露天电影不是天天有得看的,这电视虽然小了点,但只要不是刮风下雨,每晚都能看。在当时,可是村民唯一的文娱节目了。
比起我老家来,博罗横巷村那时就有公共的电视机,那是很了不起的。我猜测,那时应该也是21吋以下的电视机吧,因为看那小“屋子”,太大的电视机也放不下。那电视机可宝贝着呢,不然干嘛要用那么厚的铁板做门,还要加锁?可惜的是,我无缘得见村民在祠堂前的门坪集体看电视的场景,上了年纪的横巷村民们,怕还记忆犹新吧?
(两座祠堂中间的小小“电视屋”)
我们忘记了问村民,那时的电视机是哪来的。只能猜测了,我们估计是该村有去了香港的乡贤,回报故里,为家乡捐赠了电视机。因为那时只有香港或海外关系,才有这样的经济条件。别小看了这电视机,它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生活,也让村民通过电视见识了外面的世界。这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啊。
这世界变化快。后来,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了,自己在家里看电视多舒服啊,公家的露天电视很快就被淘汰了。再后来,电视也少人看了,因为,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电视屋”的铁门已锈迹斑斑)
博罗横巷村两座祠堂中间的那个电视屋子(现在我知道它的用途了),年代不算久远,还算不上文物。不过,那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看到它,总会让人想起当年的岁月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