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湄脞録︱老窝渣
颍湄脞録 引言
颍水之湄的皖北颍上县,临淮跨颍。古往今来的颍上人,在这一片“胜似江南”的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文化。特辟颍湄脞録,专门整理这一方水土上的各式民间小典故。
当“老窝”遇见“渣”,它们的组合,也许会幻化成谜一样的东西。我在键盘上敲击这几个字,眼瞅着它们,有那么一小会儿,好像也迷糊,懵圈了:啥意思?
我甚至怀疑,那几个字是不是写错了。这个说法,包括我在内,都已经有恍若隔世的陌生感了。
从前颍上农家养猪,有养所谓“窝猪”的,也即母猪。母猪下崽,就是一窝子。八九十来个,甚至更多。
一窝小猪中,总有“炮顶”——体格最大,劲头最大。那“炮顶”在一窝小猪中,如鹤立鸡群般高调。小时吃奶,它是老大,谁也抢不过它;大些了吃食,它的力气大,总是占先。
也总有那么一个个小,体弱的。以“炮顶”能有四五十斤重为标准,个小的那个,也许才十几斤。无论吃奶,还是吃食,它都像个受气的“小媳妇”,吃的都是人家剩下的。越是这样,它就越是抢不上食,不长膘。
这个小的,颍上农人叫喊它是老窝渣。
通常,主人家对老窝渣,往往另眼相看。它抢不上,主人会采取一些“干预”措施。甚至会让它时不时地“吃独食”。
以物喻人。颍上人也把弟兄几个中最小的那一个,称之为老窝渣。
因为他的年龄最小,长大成人的时间晚,爹妈往往对他会多照应,多心疼一些。在从前,婚后分家是常事。但老窝渣结婚后,少见跟父母分家单过的。尽管父母年纪大些,但看个门,帮着做些地里活,也是不小的帮衬。
这个,几乎是颍上农家世代相传的传统了。也正因此,还衍生出了“偏心”一说。人都说,爹妈偏心,最多的就是对老窝渣偏心。从前的贫穷时代,因偏心而引发的家庭纠纷,一抓一大把。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