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物语︱听“馕(nang)”的过量
馕,从食。望字生义,该与吃饭有关。嗯。这已经贴边了。
皖北村人说的馕,一般有两个音调:náng,nǎng。我且逐一说说。
孩子挑食,可能是一种常见现象。挑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有的家庭经济条件好一些,见识的花样多,自然他就挑食。也有的孩子,因为身体上的原因,有些食物不对他的胃口,挑食也在情理之中。
但也有的孩子,人说“嘴壮”。他就是不挑食。孬的好的,他都能吃一饱。这里的吃,皖北人说起来,也说成“馕(náng)”,即“馕一饱”。孬好不挑不拣,这样的孩童人见人夸。
而有的孩子呢,肚子饿了,跟爹妈闹腾。闹腾的人心慌,自然就生气了。等到把吃的喝的弄到他面前,自然也没好气没好声:吃吧吃吧,吃不完了对肚里捣。这个捣,他们有时候也说成“馕(náng)”。多少有些硬来的意思。
同样一个“馕(náng)”,不同的语境中,感情色彩却正相反。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方言迷人的一面吧。
饭食“馕(náng)”进肚子里。由于孩童不懂事,不知饥和饱,“眼大肚子小”,一不留神就吃“馕(nǎng)”了。也说成“馕(nǎng)食”。如果赶上天气转凉,或者睡觉忘了盖被子,一受凉,就会就会坏肚子——鼓的老高,轻轻一敲还砰砰响。这样的后果,轻来轻去的,大人拿手心焐一焐,就能缓解;严重的,就得看医生了。
我的理解上,“馕(nǎng)食”,就该是吃的多了,而且是过分的多了。加之胃部受凉,不舒服是一定的。而且“馕(nǎng)食”的人,还打嗝——是那种气味难闻的“伤食嗝”。
顺带着说一下“伤食嗝”。我记得从前的皖北村人中,一到秋天来临,打“伤食嗝”的人不少。我十几岁的时候,在集上的中学念书。秋天一来,十天要有八天,在午后和晚上,胃不舒服,还打“伤食嗝”。
据说那是因为,秋季红芋收获了。吃红芋吃的多些,加之天气转凉,红芋又不是容易消化的食物。它就在胃里面堵着。
那时候,在皖北乡村,红芋一度是当家作物。它易栽易种,产量又高。温饱不济的年代,它是立了大功的。但红芋是粗纤维食物,“红芋稀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再好的胃口,也架不住这般折腾啊。
网上查了一下。“馕(nǎng)”是新疆历史悠久的一种美食。唤作“馕饼”。你看,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地方,意思竟如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