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解词︱青黄,牛筋头,缠毛头
皖北解词︱青黄,牛筋头,缠毛头
青黄
方言读音:qǐng huang
简明释义:偏做那不能做的事。
这“青黄”不是那“青黄”。
那“青黄”说的是一个特殊时间段,即青黄不接的那个时期。意思各位都懂的:庄稼尚未成熟收获,而上一年的陈粮已经吃完,接不上了。“青黄不接”可不是方言,而是有来历的。它语出《元典章·户部·仓库》:“即日正是青黄不接之际,各处物斛涌贵。”
这“青黄”则是旧时皖北乡间对一类人专用的称呼或者评价,而且带有明显的贬义。
这类人一般是:特别调皮捣蛋的小孩子,多指男孩子。比如,他走在田边,常常折断庄稼;他在场边玩耍,心血来潮要用火柴烧人家的柴火垛;跟别的小伙伴一起,他往往第一个“挑事”。总之,不能做的他偏偏非做不可。另一种,是那些极少数的农家泼妇,而且她骂人特别磕碜,特别“毒”。她借着某件事作由头,指桑骂槐,骂人家“孩子死光”,或者“女子偷汉子”,或者“出门被车撞死”等等。这种泼妇出口的话,一般人都听不下去。再一种,是那类心怀不端、心术不正,且不干正事的男子。他专干那些“人不能干的事”,并以此为乐。
这几种人,人们都在背地里送他“青黄”的评价。有必要说的是,在颍淮乡间,这个词中的“黄”,读轻声。
牛筋头
方言读音:niū jin tou
简明释义:死脑筋,跟不上时代。
牛筋头是一道菜么?是的。百度百科上,就有一道“凉拌牛筋头”,而且有图有真相。
但作为皖北方言的“牛筋头”,则是对一种人带有批评性的描述或评价。
这种人,一般以上了年纪的人居多。因为自恃“走的路比年轻人过的桥多”,可以说历经磨难,见多识广,在很多问题上,会跟年轻人的看法相左;在处理问题上,两代人之间,往往会发生冲突。而且老年人还固执己见,不改不变。这样的老年人,过去皖北一带,人就会送他一个绰号:“牛筋头”。那意思一目了然:钻进“牛角尖”里,出不来了。
比如始发于20世纪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皖北农村,家家户户都分到了责任田。那时候,农业生产还都是传统的耕作方式,但已有机械化的萌芽。而“牛筋头”们,对机械化有一种天然的抗拒。比如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农民进城打工。开始的时候,“牛筋头”们也是看不上眼,看不顺眼。他们总以为出门在外,不如在家守着几亩薄田。所谓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用老眼光看人看事,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这是“牛筋头”思想和行动的真实写照。当然,历经几十年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今天皖北大地上的“牛筋头”已不多见了。
缠毛头
方言读音:chān mao tōu
简明释义:不达目的不罢休。
启东新闻网上,有一篇《沙地方言称谓趣谈》的文章,其中就说到“缠毛头”。
江苏的启东,古称“东胜瀛洲”;又是年轻的沙地,由沙洲之间的泓道封淤联并成陆。那篇文章开篇说,到沙地作客,常常会听到一些“奇谈怪论”。接着作者就列举了各式各样的“奇谈怪论”。当然都是当地的方言土语,外籍人听了定会一头雾水的。文末的一句,引起我的注意。这句说:那纯粹是用沙地方言“缠毛头”,即搞笑罢了。
显然,作者的笔下,“缠毛头”的意思就是搞笑。但在皖北一带,“缠毛头”却是另有所指的。
旧时皖北乡间,“缠毛头”是专门用来称呼一类孩童的。几岁的孩子顽皮,淘气。有句俗话叫“能把蛤蟆摆子出尿”,淘气的程度,可见一斑。或者因为小伙伴之间的攀比,或者纯粹就是“发神经”,有时候他会硬生生缠着大人干这干那,要这要那。总之都属于给了星星,他还要月亮之类。一样不能满足,他就跟你撒泼、耍赖,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这样的孩子,就叫“缠毛头”。
我一直觉得,孩子“缠毛头”,该是贫穷时代的一种折射。今天,普通人家的生活都越来越富足,孩子吃喝玩乐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多。相应地,似乎“缠毛头”的孩子,也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