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麻冕,礼也(9-3)

孔子十分尊崇周礼,但并非食古不化。对待周代的礼乐文化,在原则问题上坚持不让步,但在其他方面遵从与否,则要看是否符合时宜。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麻冕:麻布、麻绳做成的黑色礼帽。
纯:丝绸,黑色的丝。
俭: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拜下:臣子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泰:骄纵、傲慢,倨傲不恭。
【译文】
孔子说:“用麻线织成的布制作的礼帽,符合于礼制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织成的布制作,这样比过去节俭,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子面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是符合礼制规定的。现在臣子们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违背现在大家的做法,我还是遵从先在堂下跪拜再升至堂上跪拜的礼制。”
麻冕是古时一种用麻制成的礼帽。在孔子所处的时代,这种礼帽已改用“纯”制即丝织品,绩麻作冕,手工必须精细,非常麻烦,用丝制作则手工简易,因此比麻为俭。麻冕合礼,改用纯冕,因为合乎俭约,所以孔子“从众”用纯。臣见君主,依礼应在堂下即拜,所以称“拜下”,如君主辞拜,臣则升入堂上拜见君主。当时,臣都直接上堂拜见,所以称“今拜乎上”。鉴于大家都直接上堂拜见,如果有人在堂下即拜,那就是违背众人之意。孔子认为,事君务必尽礼,“拜下”改为“拜上”,正是当时为人臣者的骄泰作风,自己决不会同流,虽“违众”却仍然坚持“拜下”。
违众与从众,是人生经常遇到且必须作出的选择。是“违”是“从”,都必须合乎“礼”。《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鲁国告朔之礼,要宰杀一只羊祭祀,子贡嫌麻烦,想省掉祭祀的羊,孔子说,你心疼的是那只羊,我珍惜的是那个礼。
从众容易,违众很难。《论语·八佾》:“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孔子说完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时人“拜乎上”显然是不恭敬,君不君、臣不臣,导致礼制混乱,损害君臣之道,已是乱之始而不为人知。孔子知道危害所在,尽管可能遭受言语暴力甚至当面指斥,都不改正道,坚持“违众”而“拜下”。
君子处世,当为社会榜样。孔子坚持、坚守的是礼,看似是一种形式,实则包蕴着巨大的内在价值,即礼仪对心性的情感引导和理性塑造。礼上不恭,心上则不敬,不恭不敬则会害“义”。《朱子集注》引程子的话:“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也。”宋代理学家程颐说,君子在对待“礼”的问题上,如果违反“礼”而不危害“义”,或者反而有好处,则可以违反“礼”的规定从众从俗;如果违反“礼”会危害“义”,甚至会扰乱纲常,即使全天下之人都做违礼之事并且习以为常,自己都要坚守正道,尊崇礼制,绝不同流合污。修身齐家治国,均应从“礼”入手,克己复礼,防微杜渐,守正成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