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优点,就是一个废物!

上周中心来了一位母亲,说孩子总说自己是个废物,怎么开导孩子都没用。

这位母亲对孩子的评价极高,说孩子非常聪明,“过目不忘,过耳成诵”,只要努力,考上复旦完全没问题,因此从小对孩子的要求很高。

孩子读小学的时候确实很优秀,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后来也顺利地考上了省重点初中;

但是,上初中之后,孩子开始自我贬低,虽然成绩依然很好,但总跟母亲说自己学习上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远不如班上的其他同学;

初三之后甚至开始直截了当地说自己就是个废物,随便混个高中上然后出去打工就行了。

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孩子一直拒绝深入讨论学习上的问题;

当问及对自我的评价时,孩子快速地罗列出一大堆负面的词语;

让说优点的时候却什么都说不出来,最后孩子笑着说:“我就是一废物,哪有什么优点啊”。

低自我评价的孩子通常会表现的自卑,怯懦,回避,无法与他人建立持续稳定的亲密关系,饱受着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的煎熬。

你的孩子自我评价高吗?

上文中的孩子并不是个例,有很多青少年都存在自我评价过低的心理特征。

自我评价过低的人有哪些表现?

通常有以下表现,请判断一下,你的孩子是否也在遭受同样的困扰。

1.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却总是自我贬低,无法因成绩感到自豪;

2.总是将事情的过错归因到自己身上;

3.面对他人对自己的赞美,无法正常回应,表现的手足无措,总认为自己不值得;

4.讨厌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

5.拒绝父母在公共场合谈论自己;

6.与同伴关系冷淡,朋友极少;

7.很难拒绝同学、老师或者陌生人的请求;

8.十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负面评价耿耿于怀;

9.考试之前异常焦虑,出现睡眠障碍,甚至拒绝参加考试;

10.学习、生活中遭受挫折后,需要很长时间进行自我调适。

低自我评价的人总是对自己的优点视而不见,却喜欢拿着放大镜看自己的缺点。

他们总是不满意自己的一切,会因为自己的身材、外貌、成绩、家庭关系等等而感到自卑;

严重者不出门,不社交,不学习,陷入消极的自我评价中不可自拔,总是在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低自我评价的人总是在不自觉的压抑自己需求来讨好别人,宁愿自己受伤也要满足别人的要求。

但是,被压抑的情绪和伤害很难自我消化,久而久之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怖等神经症。

为什么孩子会自我评价过低呢?

1.教育理念的影响

家长、老师甚至社会都在有意无意的给孩子宣扬着“成功导向”——胜者通吃,失败者一无所有。

这种成功导向让父母异常的焦虑,不断地给孩子施压,希望孩子能一路优秀,永远都是赢家。

有些家长极端到不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就像有个抑郁症男孩的父亲,他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孩子有次考了全班第一,他还是打了孩子,因为孩子的数学没考满分。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得不了第一就是因为不努力,就像开头那位认为自己孩子“过目不忘,过耳成诵”的母亲。

孩子在这样的高压力之下不堪重负,往往就会出现低自我评价的心理特征。

2.生理因素

十二三岁的孩子正处青春期早期,生理心理都在高速发展,突如其来的身心上的陌生变化让孩子既新奇又恐惧。

他们的思维上表现“自我中心”的特点,一方面认为自己的所有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方面会不自觉的认为所有人都在关注着自己的一言一行。

如果这一时期孩子在学习、生活上受挫,而家长、老师也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很有可能会出现低自我评价的心理特征。

3.现实的“奖励”

有些孩子的低自我评价能够给他们带来现实的“奖励”。

一些很优秀但是焦虑动机过高的孩子,会通过贬低自己来降低自己的焦虑水平,并且获得来自父母的关注。

有个高三的男孩,从小就特别让父母省心,不吵不闹成绩优秀。父母忙于工作,小学四年级开始他就住校,读高中之后,每个月父母才会去看他一次。

疫情之后,孩子突然不去上学,对父母说自己一无是处,让自己自生自灭吧。母亲看孩子变成这样,只能辞去了工作,带着孩子到处求医。

通过沟通,发现孩子其实从初三开始就有严重的考试焦虑,每次考试前一晚都会紧张的睡不着觉,非常害怕自己考砸了让父母丢脸。

即使高中以来大大小小几十次考试他都名列前茅,他依然会对下一次考试充满恐惧,而且他非常的缺乏安全感,非常渴望能有人支持他,理解他。

当他对父母说完自己是个废物之后,他发现父母开始关注他的需求,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他说自己现在其实想上学了,就是贪恋这种轻松和温暖,害怕回到学校之后父母又变成以前那个样子。

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废物,该怎么办?

1.找到触发事件

孩子出现低评价的原因多种多样,家长首先要跟孩子沟通,找到触发这种心理的关键事件。

一般来说,关键事件来自于三个方面:教师训斥、同伴贬低、家长忽视。

①教师训斥

有些教师教学不注意方法,总是贬低学生,甚至会人身攻击学生来宣泄自己的情绪。父母要先了解孩子对老师的评价,也要通过其他的学生了解孩子最近有没有受到老师的“攻击”。

②同伴贬低

有些孩子喜欢攀比,会通过贬低同伴来炫耀自己。家长要跟孩子聊聊,孩子在学校玩得最好的同学是谁,最不喜欢谁等等,来了解孩子在学校有没有遭受同伴的贬低甚至欺凌。

③家长忽视

家长不妨思考一下:

上次全家一起出去游玩是在什么时候;

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看电视是在什么时候;

跟孩子聊他的生活是在什么时候;

家长了解孩子的烦恼和骄傲吗?

如果回答都是否定的,那么你的孩子就是被忽视了。

不要让孩子成为成绩的工具,关注一下他的喜怒哀乐,心理健康的孩子会更坚韧,即使短期的成绩不好,未来也一定可以找到他自己的想要为之奋斗的事业。

家长可以通过以上三个角度去跟孩子沟通,对那些他避而不谈,或者谈论起来情绪会瞬间低落,或者表面满不在乎,但追问会爆发的问题保持敏感,确定那些让孩子痛苦的关键事件。

2.找到不合理信念

一件事情能够伤害到你,一定是因为你在乎,对孩子来说也是这样。那些触动他爆发的关键事件只是导火索,根本原因在他内心深处,长久养成的不合理信念。

不合理信念存在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①绝对化要求

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注意孩子说出的“必须”、“应该”、“一定要”等字眼,比如“我一定要考到全班第一”、“别人应该尊敬我”、“老师不应该批评我”等。

②过分概括化

持有这种信念的人喜欢通过片面来对整体进行评价,指向自己的时候表现为对自己的不合理评价,会根据自己做过的一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的价值,通常会产生“废物”、“一无是处”、“一文不值”等不合理的自我评价;指向他人的时候表现为苛责他人或过分信任他人,因为他人的一件事或一个细节就认为这个人极坏或极好。

③糟糕至极

注意孩子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我这一次没考好,以后肯定变成差生了”、“老师这次批评了我,他以后肯定会针对我了”、“跟同学吵架了,以后肯定不能成朋友了”。

通过以上三个特征,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识别出孩子的不合理信念有哪些,通常这种不合理的信念集中在成绩、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家庭经济情况、外貌、身材、仪态等方面,家长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入手来跟孩子沟通。

3.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识别出来孩子存在的不合理信念之后,家长可以采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与孩子沟通。

比如孩子某次考试退步了,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学习上的“废物”,其他同学都会瞧不起自己,老师也不会再关注自己了,这时候家长可以引导着孩子与这种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

“你觉得自己以后再也不会进步了吗?你有什么证据证明这个观点?”,“你觉得其他同学都是因为你的成绩好才跟你玩的吗?班里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是不是都没有朋友?”。

通过纠正孩子的不合理信念,可以有效地调整孩子对自身的看法,客观合理的看待自己,提高自我评价;

同时,可以帮助孩子从心底里认可自己、接纳自己、信任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调动自己的积极情绪,克服焦虑和恐惧,坚强的应对人生路上的那些风与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