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求真 曾子曰慎终追远
传播理性解读,引导科学思维。我是国学新逻辑,欢迎大家关注交流!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求知】
终是指人死,生命终结。远是指祖先,死去的先人。慎终追远就是指谨慎对待刚刚去世的人,常常怀念先人的功德。谨慎对待已故之人也就厚其丧礼,追思先人也就表现为对于祖先的祭祀。春秋战国以前的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说明在古代祭祀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祭祀的对象主要是神灵和祖先。但是孔子本人并不相信鬼魂的存在,他对鬼魂常常采取获而远之的态度。他曾说:“未知生,焉知死”。但孔子并不反对厚葬,这似乎是一个矛盾。在孔子时代,父母亡故,子孙要守孝三年。孔子在解释丧礼时,强调的是人情。父母亡故,丧礼要表达是对故去父母的惋惜的真情,而不是因为真有父母的鬼魂存在。这也是孝的一种体现,厚葬之尽孝,作为已经亡去父母他们并不会知道,也不会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作为子孙也不会得到什么助益。这只是对于父母的养育表示感恩一个手段。祭祀祖先也具有相同的意义,儒家并不相信真有鬼魂的存在,不是因为死后的先人都将变成鬼魂,所以我们要对他们表示孝敬。儒家的无鬼论对于我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人说我们中国人是最缺少宗教信仰的民族,我想这与孔夫子这一思想有重要的关系。
尊重先人,凡事皆以先人的规矩为准绳。遭遇到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提供新办法新观点时,还要看祖宗法里有没有,以此来判断新法则观点是否可行。所以,儒家文化是一个保守而厌恶变革的文化。慎终追远就成实现民德归厚的目标吗?我看不见得。我国秦汉之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王朝几度兴灭,不过是朝代循环而已,在政治制度和文化并不没有发生实质性的革。不若西方社会,文艺复兴、宗教革命、启蒙运动、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等都是社会与文化的巨变,并逐步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进,而我们的中古社会却处在相对停滞的状态中。以至于黑格尔将我们中国和印度看作世界历史发展规律之外的国学。孝敬父母,祭祀祖先,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它并不具有使民德归厚的功用。而且,我们现代社会是反对厚葬之礼的。我们学习前人,也是尊重先人的表现,我们热爱传统文化,并愿意将它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现代人对于祖宗的“祭祀”。但我们需要顺应历史潮流去思想,一个优秀的文化是能够指导人们生活实践的文化,我们不能够没有思考地继承先人的遗产。推陈出陈,发扬光大,这才是继承传统文化最关键的任务。这也是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需要谨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