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讲:“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究竟何意?

老子经文第四十五章中讲到: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最圆满的成就看似有缺陷,但使用起来却永远都不会损坏 ;最大的盈满好似空虚,但使用起来却取用不尽。最大的成全又好像受着委屈;最善工巧的匠人动作迟缓又似笨拙;最具辩才的说客言语迟钝又似木讷。阴寒可以平定躁动,安静可以战胜炎热,所以清静为万物的君主,天下的正途。
为什么老子会强调这样的观念?比如,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等。我认为是因为这些观念与老子无为的概念相合。
大巧若拙,是说真正善于工巧的匠人,虽然身怀绝技,但不以善工巧者自居,他为人处世并不是时时处处都透露着精明和干练,相反的,他动作迟缓、反应迟钝,在人们看来就好像愚笨和手脚笨拙一般。
所以,大巧是无为之巧,是巧的为而不恃,功而不居。虽然他善于工巧,但不是有意向人们展示自已的技艺,反而刻意隐埋自己的技艺,就像害怕被别人知道一样。善于工巧但不居于工巧,反而居于笨拙,这就是善于工巧的无为,符合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的定义。
大辩若讷,是说真正善辩的智者,在日常的言谈中丝毫不透露他的能辩,他与人交接丝毫不带有能辩的痕迹。相反的,在別人眼里,他更应该被归于不善言辞的那一类当中。你看他言语迟缓,口舌不敏,形容木讷,就好像呆傻一般。功于善辩,但不居于善辨,反居于木讷,这即是善辩的无为,善辩的为而不恃、功而不居。
大成若缺,是说真正的圆满,不居于圆满反居于缺失。所以真正圆满看上去倒像是有不足。例如,释迦牟尼获得圆满成佛,就是在放弃王子地位后而获得的。
大盈若冲,是说真正的盈满充实是无为的,即盈满的为而不恃,功而不居。所以,真正的盈满,不居于盈满。所以,真正充实,看上去又像是空虚无物。
大直若曲,是说真正的公道,倒像是蒙受着委屈。比如,老子思想中理想的圣人,他使万物秩序井然,天下太平,他功高盖世,但老百姓对此却一无所知,没有人为他歌功颂德,甚至没有人能知道他是谁。有德,人们却不认为他有德,有功人们反而不知道他有功,这就是受了委屈。
但正是因为圣人甘愿受这委屈,所以才能成就天下太平清静的目标。在老子的经文中,被老贯以“上”、“广”、“大”等概念,都是在无为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上德、广德、大象、大白、大方、大器、大音等等。
无为是老子的核心观念,也是他立论的重要基础。无为是指玄德,就是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品格。对社会、对成物有贡献、有成就、有作为的做到不争不居,才是无为。一个人无所成就,无所作为,同时谦卑善下,那不是无为,而是无所作为。大成、大盈、大巧、大辩都是作为与功劳的标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