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南湖红船 破浪远航
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100年华诞到来前夕,我专程来到了南湖,心灵又一次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夏日南湖,波光粼粼,菱花飘香,景色宜人。停泊在湖心岛烟雨楼前东南岸水面的红船,已穿越90载岁月的风雨。
这令人魂牵梦绕的南湖,虽无西湖的潋滟娇美,也无太湖的泱泱淼淼,更无洞庭湖的浩浩烟波,但每当进入雨色苍茫、湖烟四起的盛夏七月,它就显得极具韵味了。这是一艘周身丹红、雕花饰金的丝网船。让南湖如此神采奕奕、风光霁月的,正是在这艘长16米、宽约3米的单夹弄丝网船上,100年前发生了中国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艘游船上,通过了第一个纲领和决议,选举产生了首届中央领导机构,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轮红日,喷薄出东方!红船,是革命的航船;南湖,是革命航船起航的港湾。
登上这艘红船,我们不免生出几许神秘感。钻进窄窄的船舱,环视四周,仅见一张八仙桌,几只白色瓷杯,十余把木椅,这就是中共一大的会场,简朴得让人无法想象,却庄严得让人肃然起敬。这红船虽窄,而负载极重;这红船虽小,却名垂青史,它与后来的井岗翠竹、瑞金水井、遵义会址、延安宝塔、河北西柏坡、北京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一起组成了中国共产党战斗历程的神圣标志。
南湖所特有的烟雨苍茫的氛围,足以使人们生发跨越历史的思索:南湖红船载着七月的嘱咐和重托,在漫漫岁月长河上执著前行。她是一个伟大政党的摇篮,是一部恢宏传奇的开端,是一种可贵精神的发源。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们,在南湖红船风云聚会。他们以中国脊梁为笔,以赤子热血为墨,书写世纪宣言,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如红日般喷薄而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南湖之舟的革命圣火,燎原成中国光明的前程。嘉兴南湖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因此载入中国的史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缆起航的地方;南湖红船,穿越峥嵘岁月的风烟,穿越沧桑历史的悲壮,在彩霞满天的黎明,驶入中南海。南湖红船的舵手们,迈着胜利的步伐登上天安门城楼。
据介绍,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的一艘画舫上完成了最后的议程,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南湖从此成为党的诞生地,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中国红色旅游之源。
1921年的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的原望志路106号(现在的兴业路76号)秘密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有13位,分别是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武汉代表董必武、陈潭秋,长沙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济南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广州代表陈公博,旅日共产主义小组代表周佛海,以及陈独秀指派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代表尼柯尔斯基也出席了会议。
7月30日,会议遭到了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被迫中止。代表们曾多次商量,以重新确定继续会议的地点,都是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定不下来。李达的夫人王会悟提出建议:将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继续进行。王会悟是嘉兴桐乡乌镇人,对南湖一带的情况比较熟悉,她向会议代表提出建议:以游客的身份到南湖边游湖边开会,比较好打掩护。代表们很快采纳了她的建议,并由她的安排把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继续进行。就这样,历史选择了嘉兴南湖。
8月初的一天,王会悟与董必武、毛泽东、陈潭秋等一行,坐火车提前一天到达嘉兴,在鸳湖旅馆开了二个房间作为代表们的歇脚之处,并请当时的帐房先生租用一艘画舫。当时租画舫共花了八块大洋,其中三块大洋用在了代表们在船上的一顿午饭,其余五块大洋是租船的费用。王会悟等人曾事先上烟雨楼察看过地形,商定了开会时将游船撑到离湖心岛东南方向约200公尺的水面上,因为那里比较僻静,便于续会和警卫。
第二天,其余代表从上海的北站出发,乘7时35分的早班火车,在上午10时25分抵达嘉兴。广州代表陈公博因其住宿的旅馆在上晚发生了枪杀事件,误以为事件是冲着他来的,心里感到十分害怕,于是便带着他的新婚妻子去了杭州西湖。马林和尼柯尔斯基因为是外国人,容易暴露目标,也没有出席南湖的续会。其他代表在王会悟的引导下,在嘉兴东门的狮子汇渡口登上摆渡船,到了南湖就换乘了这艘画舫。当时还特意准备了一付麻将牌,以掩人耳目。
下午3点以后,湖上游船逐渐增多,留声机里唱京戏的声音时隐时现。5点左右,湖面上突然一艘汽艇开得很快,王会悟立刻敲窗报警,代表们以为是当局的巡逻艇,立即停会,并且将早已准备好的麻将牌推倒在桌上,假装打起麻将来。后来去了解了一下,知道是一家绅士为自己的儿子办喜事,开着汽艇在南湖兜风,代表们知道这一真相后,马上解除警报,会议继续进行。南湖的续会在中午十一时左右开始进行,到下午六时左右会议圆满结束。
中共“一大”南湖续会审议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经过与会代表的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中央局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尽管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共“一大”,但是由于他在“五四”时期的巨大影响和声望,以及在建党时期的特殊贡献,代表们还是一致选举了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李达分管宣传、张国焘分管组织,中国共产党庄严向全世界宣告正式成立,最后全体代表紧握右拳低声呼出时代的最强音“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万岁!”。
至此“一个完全新型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已经诞生在中国的大地上”!从此南湖成为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南湖红船也成了今天中国红色之旅的源头。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除何叔衡45岁外,其余的均在36岁以下,平均年龄为28岁。其中毛泽东28岁,包惠僧27岁,陈潭秋25岁,张国焘、周佛海均为24岁,最年轻的刘仁静仅19岁。
“他们多为青年,却有着开天辟地的魄力。”南湖革命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当代青年应从中有所感悟,自觉把握新时代所赋予的时代课题和重大历史任务,将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手握奋斗接力棒,担负历史新使命。
红色的游船,红色的起点,成为通向未来的一个坐标。“一大”代表们从此将革命的火种带向全国各地。
100年来,从嘉兴南湖红船上寻找光明的摆渡人,到驾驭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领航者,中国共产党激励与召唤着亿万人民,掀起汹涌壮阔的狂澜,荡涤风雨如磐的暗夜,汇聚成光耀中华的绚丽日出。
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红船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是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100年来,“红船精神”一直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党坚持站在历史的高度,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舵手,引领航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当年的那艘游船是一种来自无锡的丝网船,最早在太湖上盛行。抗日战争期间,连年战火导致旅游生意一落千丈,这种游船在嘉兴绝迹了。解放后,找回“一大”召开时的原船已无可能。1959年,南湖革命纪念馆开始筹建。数位新中国成立前游览南湖的常客提供了不少重要信息。据回忆:1921年前后,南湖游船分为4种:专供游客摆渡用的摆渡船,限载两三人的小游船,有钱人私用、不外租的账船和供包租的丝网船。据此判断,红船属于丝网船。缩小范围后,筹备委员会通过专项调查,了解到了更详尽的情况:这种游船长10余米,宽3米以上,内设前舱、中舱、房舱、后舱;按船首通向船尾的过道多少,分为“单夹弄”和“双夹弄”;船身用料考究,船中雕刻精致美观;这类船源于无锡,是当年的太湖游船。筹备人员奔赴无锡,在无锡交通工具合作工厂(无锡红旗造船厂前身)许多车间老师傅的帮助下,获得了有关船型、雕刻等更多细节,还收到了由该厂生产制作的一只双夹弄丝网船模型。1959年3月,这艘模型船来到北京,在中央办公厅同志的介绍下,见到了负责中共“一大”会务工作的王会悟。王会悟回忆说,这只船模型与开会的那艘船样子很像,但体型略大。开会用的应是单夹弄丝网船。
筹备人员按王会悟的描述做了一只单夹弄丝网船模型,寄往北京,并得到了董必武的答复:“船就是这样,但大船后还有一只小船,是保卫人员坐的,万一发生情况,也可以用于撤退。”之后,筹备委员会征询了王会悟的意见。随即,又增造了一只小船模型。
外观确定后,筹备委员会为恢复游船内饰,再度前往无锡交通工具合作工厂查找资料并核实,终于核准了红船内外结构、形态。
手握复原图纸,重造红船便排上日程。当时,造船任务由嘉兴造船厂承担,1959年7月1日,工程宣告完工;10月1日,船只下水,停泊在湖心岛烟雨楼东南岸水面展出。至此,南湖革命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在纪念馆成立前一年与世人见面。建成的画舫长约16米、宽3米,船头宽平,内有前舱、中舱、房舱和后舱,右边有一条夹弄贯通,当时中共一大就是在画舫的中舱内举行的。中舱内摆着几张椅子,一张方桌,仿照当时的样子还放了茶壶和茶杯,在开会的画舫后面系着一艘小拖梢船。在“一大”中途停会后,代表们从上海北站坐早班火车来到嘉兴,坐摆渡船到湖心岛,再由这艘小拖梢船接上了画舫。
根据王会悟的回忆,代表们以游湖为名,让船主把船停泊在离烟雨楼东南方向200米左右僻静的水域,上午11点左右,“一大”南湖会议正式开始。会议首先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经过无记名投票,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党的全国领导机构——中央局。作为南湖革命纪念船,“红船”先后已接受2200多万人次瞻仰。世上再没有第二条船,能像它一样享有如此尊誉。现在南湖革命纪念船停泊处岸上,建有一座"访踪亭",亭内树立董必武诗碑,亭额"访踪亭"三字由杨尚昆题写。
1964年,董必武重来南湖,他登上画舫,感慨万千,挥毫题诗一首:“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1985年,邓小平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题写馆名。建国以来至1990年,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如董必武、郭沫若、胡耀邦、杨尚昆等都曾来南湖视察、游览。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党的诞生地,或瞻仰红船,或亲笔题词,勉励我们“沿着南湖红船开辟的革命航道奋勇前进”。
码头上,一位老人提起一根浸泡在水中的藤条,麻利地抓起竹帘的一角,在他的手中,坚韧的藤条仿佛一根再柔软不过的细线,行云流水般地在破损的洞里穿梭,转眼间,一张竹帘就修补好了。这位64岁的漆匠叫许全泉,是专门从南湖区七星镇的一个村庄里请来的,4年前开始参与红船维修。在修理红船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老人每天往返于家里与湖心岛之间,来回20多公里的路,还要转车,他却毫无怨言。虽然年纪大了,张志兴平日已不接活。但当船厂负责人上门请他修红船时,他却一口答应。“只要我还干得动,不管什么时候我都愿意来帮忙修理红船。”老人说,“红船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我对孙子说,我修过红船,就很自豪呢。”老人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受邀去南湖湖心岛上烟雨楼修复古建筑,看到停在湖中的红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心里一激动,就想上船去。”没想到守船人拦住了他,要他买票。“我是修理红船的师傅呢,这船有几块船板,我都一清二楚。”守船人没再坚持,让他上了船。“那刻,我觉得特别高兴。”张志兴说,“没想到,这么熟悉的红船,停到南湖里,就感觉特别神圣。”
一百年前的那个日子,那些伟大的先驱者,冒着的不止是酷暑,更是生命的危险,来到眼前这个波光旖旎风景如画的南湖,坐着眼前这样一条小小的游船,引领百年伟大征程的红船,继续开天辟地伟大事业的会议,成就了划时代的里程碑。
站在今天的角度,瞻仰红船,解读红船的精神,我想,我们所关注的,或许已不再是一些细节,而是一些更本质更形而上的东西,比如初心和使命。
是的,初心和使命,这或许是有些严肃和沉重的话题,可是,当我们一路走来,无论是路途上曾经有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与艰难,还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欢欣与喜悦,都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回望一下来时的路,想一想初心和使命,才能在迷雾和诱惑面前,作出正确的选择,去实现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目标。
红船无言的静默,恰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它昭示的精神与追求,在人们的心中如种子生发成参天的大树,一代一代的传承,一代一代的发扬光大,这就是红船的本质,这是人们瞻仰红船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