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疾病多,老人几点要做好,远离中风脑溢血,一年不往医院跑!

惊蛰节气

惊蛰,传统上为春季第三个节气。
惊蛰,原本称作“启蛰”,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改名。这个时节,天气渐暖,杏花绽蕾,春雷乍响,蛇虫惊醒,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田间地头一片繁忙的景象。
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于这段时间正值冬春季节交替,乍暖还寒,也是疾病多发季节。

惊蛰时节三类疾病高发,需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避免感受风寒湿邪而发病。
早春时节冷暖变化无常,昼夜温差大,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春季气温不稳定,气压变化大,气候较干燥,体内的血液粘稠度会增高,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加上血管收缩时间相对延长,一些人尤其是老年人因为血管硬化,难以适应环境温度变化,容易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严重的,甚至还会诱发脑溢血、中风、心梗等。
预防措施:
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的病人尤其要注意,做好防病的心理准备,提前了解疾病的防治知识,如遇气候突变带来身体不适时,要静心养气,防止旧病复发。家中有此类患者,可提前备好急救用药,如安宫牛黄丸等,以备不时之需。
早春气温多变,是急性支气管炎高发季节。
寒潮前的温暖使呼吸道致病性微生物活跃,气温骤冷,容易引起全身受凉,呼吸道局部温度也随之降低,抵抗力减弱,病毒或细菌极易入侵,原来在呼吸道寄生的病毒细菌也会乘机捣乱,导致支气管炎复发。
预防措施:
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洗脸的时候使用冷水,可以起到预防支气管炎的作用。
寒潮来袭,年老体弱者若过早减衣,或早晚寒冷时外出锻炼,极易感受风寒湿邪,导致原有风湿病复发。
有些老人,过早穿上薄衣薄裤,膝关节对冷空气刺激特别敏感,遭受寒冷袭击后,关节局部易出现麻木、酸痛等症,久之,易发生风湿性关节炎。
预防措施:
防止受寒或淋雨,注意对关节处的保暖,晨起时尤其注意保温;加强体育锻炼,学会劳逸结合,同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春捂,是指春季不要急于脱去冬装,捂住身体热气,以保证阳气生发的体内环境。春季阳气刚升而未盛,冷暖气候你来我往,人体必需具备应对这种多变气候的能力,即阳气。
此时老年人应注意保暖,重点要注意手、脸(口与鼻部)的保暖,还要保护好双膝双腿,老人和女性需避免脚和腿受凉。


冬季带给我们的除了寒冷还有僵硬:身体各器官如内脏、肌肉的功能都处于较低水平,骨骼和韧带都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春季是开展锻炼的好时节,但强度不宜过大,适合开展打太极拳、做健身操、放风筝、踏青爬山等有氧户外活动,能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春天万物生发时,人的情志也处于一种开放宣达、生发疏泄状态,情绪易变,因而精神性疾患较多。可见春季要重视情志调养,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还要特别注重养肝,避免怒伤肝。


春季气候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我国民间有惊蛰吃梨的习俗,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
惊蛰饮食宜清淡,最好不吃油腻、刺激性的食物。另外,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所以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山药等甜食以养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