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胡采云||红色档案:斗胆抗旧俗——何九踢轿(散文)
主编:非 鱼
汉川县城出南门五十里处,有一个古老的集镇——南河古渡。过往的传说讲,有一位名叫“南河”的男子,因不愿接受包办婚姻娶妻而逃婚,他趁半夜家人熟睡之际,逃了出去。待跑到狮子山头,天已经放亮了。他眼望山下的漫漫碧水,不由得心思灵机一动,决意插杆驻足,以几十根粗竹做成竹筏,每天撑篙专门摆渡南来北往的行人。后来,这里便成为熙熙攘攘的、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的集镇。他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遂将此镇取名为“南河渡”。
悠悠岁月,沧海变桑田。古镇几经变迁,传说也多如牛毛,像“和尚杀蟒”“麻雀除暴”“五爹撕猴”“秀才审奸”等除暴安良的故事,但这些却不及二十年代末出现的“九英闹古渡”“九杰毁约抗婚”“众女放足剪发”等革命故事的惊世震俗,更不及“何九踢轿”之惊世传奇脍炙人口,动人心弦!
何九为何“从命不抗婚”“上轿又踢轿”的呢?故事经过是这样的:
1.议 嫁
那日子正是革命高潮年代。何九在家既不梳妆,也不练针,母亲看在眼里;“当街剪发”“临众放足”,母亲听在耳里;村里一群姑娘三五成群,男男女女时聚时散,母亲愁在心里。忽而心头一动-——姑娘渐渐大了,女大是该嫁的时候了。
母亲几天里老在想着嫁女之事。一天,女儿大步流星蹦到妈妈面前。“妈,您又在想什么?”
母亲举目一看,只见齐耳短发的女儿,虽然粗布衣裳,但依然掩不住青春的气息,不由得半愠半笑地说:“我在想你的事呢!
“我?什么事?”
“我十六岁嫁到何家,你现在也有十九岁了,男方那边又要人,你该离开妈了!”
“妈,神龛下的红帖八字,早就当众毁了,我不存在男家阿!我的男家就是革命!”
“姐姐妹妹同是苦命人,要想自由就革命......”村里的一群姐妹们唱着歌,拉起何九转身就走。
“妈,我不会离开您的!”何九边跑边回头喊道。
2.逼嫁
母亲知道,仅凭自己的劝导是无法令女儿驯服的。只有借助族人伯父的压力了。
第二关,九英聚首梅英家商议“除暴支前”的工作。哪九英呢?她们是兰、杏、桃、美、菊、芝、梅、荷,加上何九共“九英”。
散会时,何九道:“近期我妈要我离家嫁出去。”“那好哇!离家就离家。趁此机会,我们一起去部队!”众英一致的口吻议论道。并约定暗号:“芦苇中”。
哪知何九一回家,便被反锁房内。而男家已正紧锣密鼓的前来接人了。
3.上轿
正是雁宿芦苇的季节。
何九的男家系芦排村,未婚夫姓张名臣。张家早对何九闹革命之事有所耳闻,一听何家给人,便立即轿马迎娶。“九,轿子来了。”母亲抽抽噎噎地说:“你从命吧,你大哥二哥出去闹革命丢下了我们,你父亲忧愤过度也去世了,临死前他嘱咐我一定要把你安排好。如今你有 了男家我也就放心了,你父亲九泉之下也瞑目了。”
在这种突然的情势下,何九说:“我依你们的,但有一条你们也要依我的。”“可得只要上轿,一切都依你的。”婶婶答道。
迎亲队伍那边也答应了何九——不整容敷粉,不刮面不理眉不插簪花,不戴凤冠霞蒙头纱。在迎亲的喇叭鞭炮声中,在锣鼓的催促下,何九上了轿。
4.踢轿
旧习,花轿在中途要停歇。轿夫,吹鼓手及迎亲者要吃茶点、抽烟。正当他们分食分抽的兴头上,忽然轿门被踢开,端端走出一个一身青装、左手拿剪右手握枪的姑娘,鹅蛋形的脸上,不怒自威。正当迎亲者准备出手时,两边纵身跃出八位素装女子,异口同声斥道:“不准动!听着:一、何九是我们的人,今天上轿走到此已顾了张家的面子;二、张家再不得以任何借口找何家的麻烦。否则,我们姐妹的枪是不会答应的。”何九朝着迎亲众人道:“请再三致谢张公子,谢谢他看得起我,但我们不是同一道上的人,那只好他走他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了,我何九此身早已许给革命,你们都请回吧。”
群雁在惊恐中“嘎”地一声,振翅远遁,自由飞翔在无际的天空。
从此,何九率先反对封建包办婚姻,踢轿后走上革命道路。再后来,她在革命斗争生涯中,结识了江西垸锁泉村革命党人程棣华。他俩同心同道、志同道合;于1928年12月结为革命夫妻。
附:主要人物简介
何九(女,1907-1932):汉川南河乡南河村人。1927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南河区苏难埃政府妇委会主席。中共汉川中心县委执行委员。汉川县妇委会主席。中共川阳县委委员。川阳县苏维埃政府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负责人。1932年9月,川阳县的党政军群组织因革命失败而解体,何正准备从金家台亲戚家中化装出走,不幸被当地“铲共奋勇队”逮捕,押回南河渡杀害,时年25岁。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胡采云,女,生于1964年10月,湖北汉川人。八十年代系意气风发的文艺青年,偶有小诗小豆腐块见于报端小刊。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因乡镇工作的需要,专注于通讯报道。搁置许久巳经发黄卷页的诗稿、小说稿、散文稿,一直蕴藏着当年的文学梦。始终认为未曾著书立说不代表无才,故此一直都在学习中。指不定晚有所成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赞 (0)